赵振祥
- 作品数:17 被引量:37H指数:4
- 供职机构:山西医科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 一种肿瘤微环境响应型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 本发明涉及生物医学纳米材料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肿瘤微环境响应型诊疗一体化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该纳米探针以牛血白蛋白为模板和硫源,通过生物矿化方式,构筑具有Bi<Sub>2</Sub>S<Sub>3</Sub>...
- 张瑞平郑子良陈琪张重庆罗伟赵振祥
- 文献传递
- 一种球状空心介孔硫化铋/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一步合成法
- 本发明涉及空心纳米生物材料制备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球状空心介孔硫化铋/二氧化硅纳米材料的一步合成法。以正硅酸乙酯、表面活性剂、白蛋白、无机铋源、稀硝酸、氢氧化钠、硝酸铵、无水乙醇为原料,通过恒温晶化、模板剔除、...
- 郑子良张瑞平贾卓赵振祥谢鲜梅
- 文献传递
- 布鲁氏菌的脂肪酸分型研究
- 目的:获得布鲁氏菌脂肪酸成分的数据资料,探索脂肪酸分型方法对布鲁氏菌进行分型的可能性。
方法:选择布鲁氏菌的19个标准株、7个疫苗株、64个野毒株,经化学方法提取菌体脂肪酸后,用气相色谱分析,获得布鲁氏菌脂肪酸...
- 赵振祥
- 关键词:布鲁氏菌气相色谱脂肪酸聚类分析细菌分型
- 文献传递
- 布鲁氏菌的脂肪酸分型研究被引量:6
- 2010年
- 目的探索脂肪酸分型方法对布鲁氏菌进行分型的可能性。方法选择90株布鲁氏菌经化学方法提取菌体脂肪酸后,用气相色谱分析,获得布鲁氏菌脂肪酸成分的数据资料。并利用SPSS11.5统计软件对获得的数据资料进行聚类分析。结果布鲁氏菌脂肪酸分型方法将90株布鲁氏菌分为5组:第1组为部分牛种菌;部分羊种菌;部分猪种菌;部分绵羊附睾种;部分变异牛种;部分变异羊种;沙林鼠种标准株。第2组为猪种1、2、3、5型标准株和疫苗株S2;羊种疫苗株M28和Rev.1;绵羊附睾种标准株。第3组为部分羊种;部分变异羊种菌;部分牛种3型和6型;犬种;部分绵羊附睾种。第4组为犬种菌标准株。第5组为部分羊1型;部分变异羊种;部分牛1型;部分猪1型和3型。结论依据布鲁氏菌菌体脂肪酸含量差异可以对布鲁氏菌进行分型;依据19∶0CYCLOω8c,18∶1ω7c,16∶0三种脂肪酸含量差异可以区分猪种布鲁氏菌和犬种布鲁氏菌;脂肪酸分型结果进一步提示犬种布鲁氏菌不只1个生物型;脂肪酸分型结果进一步证实牛3型和牛6型布鲁氏菌高度同源。
- 赵振祥崔步云李兰玉赵鸿雁朴冬日郝素珍
- 关键词:布鲁氏菌气相色谱脂肪酸聚类分析
- 幽门螺杆菌对体外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TGF-β1 B7-H1表达的影响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 探讨适当菌量幽门螺杆菌(H.pylori)对体外感染胃黏膜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B7-H1 mRNA表达的影响及其诱导TGF-β1表达的菌体因素,为支持H.pylori通过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TGF-β1及B7-H1,抑制宿主免疫功能,参与H.pylori免疫逃逸提供依据.方法 (1)选用1.0×109CFU/ml(低浓度)、4.0×109 CFU/ml(中浓度)、8.0×109 CFU/ml(高浓度)H.pylori国际标准毒力菌株NCTC 11637活菌悬液分别感染体外培养胃黏膜上皮细胞,建立不同共孵育时间(0 h、0.5 h、1 h、1.5 h、2 h、4 h、8 h、12 h)H.pylori体外感染细胞模型,设立未加H.pylori的胃黏膜上皮细胞对照组,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感染及对照细胞各时间点培养上清TGF-β1含量,原位杂交法检测不同浓度感染及对照细胞共培养12 h B7-H1 mRNA的表达.(2)同时用H.pylori中浓度灭活菌悬液与体外培养胃黏膜细胞共孵育,测定共孵育细胞2 h、12 h培养细胞上清的TGF-β1含量.(3)用超声粉碎并经离心获取的H.pylori菌体成分上清、沉淀以及煮沸后上清、沉淀分别作用体外培养胃黏膜细胞,测定2 h、12 h培养细胞上清TGF-β1含量.结果 (1)H.pylori活菌悬液3种浓度各时间组胃黏膜上皮细胞培养上清TGF-β1含量均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各浓度时间组TGF-β1表达量有栩似的动态趋势,但尤以中浓度组TGF-β1表达量最高(P〈0.05).(2)中浓度H.pylori灭活菌株组与同浓度活菌组细胞培养上清TGF-β1含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H.pylori菌体成分上清组较对照组和沉淀组细胞培养上清TGF-β1表达增高(P〈0.01);上清煮沸组较未煮沸组明显降低(P〈0.01);沉淀煮沸组与未煮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高、中、低浓度组感染细胞12 h B7-H1 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P〈0.05),以中浓度组表达最高,并与高、中、低浓度组12 h�
- 王炳彦董海原郝素珍姚红高瑞红赵振祥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转化生长因子Β1B7-H1胃黏膜上皮细胞免疫逃逸
- Hp感染对胃黏膜FOXP3和TGF-β1及IL-10表达的影响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研究Hp感染对胃黏膜FOXP3、TGF-β1、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原位杂交和ELISA法检测Hp感染与未感染患者胃黏膜活检组织中FOXP3m RNA、TGF-β1m RNA的表达和IL-10的含量;用ELISA法检测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与Hp共培养后的TGF-β1、IL-10含量。结果 (1)Hp感染阳性患者胃黏膜组织中FOXP3m RNA、TGF-β1m RNA的阳性表达率及IL-10的含量较Hp感染阴性患者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P<0.05和P<0.01);(2)Hp感染阳性患者胃黏膜组织FOXP3m RNA的表达与TGF-β1m RNA和IL-10的表达呈正相关(分别为P<0.05和P<0.01);(3)胃黏膜上皮细胞GES-1与Hp共培养1h后,TGF-β1及IL-10的表达量均较阴性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结论 Hp感染可上调胃黏膜局部CD4+CD25+FOXP3+Treg细胞,诱导胃黏膜细胞分泌TGF-β和IL-10,从而抑制胃粘膜局部免疫,促进Hp的免疫逃逸和持续性感染。
- 赵振祥高瑞红姚红郝素珍
- 关键词:转化生长因子-Β1白介素-10
- 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教学质量的思考被引量:2
- 2006年
- 医学微生物学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课程,为使学生更多地获得实验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并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就如何提高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进行新教学方式的探讨.
- 赵振祥郝素珍
- 关键词:医学微生物学实验教学教学方法
-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黏膜上皮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1表达的关系
- 2009年
- 目的为证实幽门螺杆菌(H.pylori)通过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表达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参与H.pylori免疫逃逸提供依据。方法选用1.0×109CFU/ml(低浓度),4.0×109CFU/ml(中浓度),8.0×109CFU/ml(高浓度)H.pylori国际标准毒力菌株NCTC11637菌悬液分别感染体外培养胃黏膜上皮细胞,建立不同共孵育时间(0、0.5、1、1.5、2、4、8、12h)H.pylori体外感染细胞模型,以不加H.pylori的胃黏膜上皮细胞为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感染细胞培养上清TGF-β1含量;以4.0×109CFU/ml灭活菌株菌悬液与胃黏膜上皮细胞共孵育,同法检测感染细胞2、12h培养上清TGF-β1含量。结果不同浓度时间组H.pylori诱导产生TGF-β1的量均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各浓度时间组TGF-β1分泌有相似的动态趋势,但尤以中浓度组表达量最高;H.pylori灭活菌株与活菌诱导TGF-β1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py-lori可能具有诱导胃黏膜上皮细胞分泌TGF-β1的菌体成分,当H.pylori感染人胃黏膜细胞后,其菌体成分通过诱导胃黏膜细胞TGF-β1的表达,抑制机体免疫功能,导致H.pylori免疫逃逸,参与其H.pylori致病过程。
- 王炳彦高瑞红姚红赵振祥郝素珍
- 关键词:螺杆菌转化生长因子Β1免疫逃逸
- 布鲁氏菌强毒株16M和疫苗株M5差异探索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索布鲁氏菌强毒株16M和疫苗株M5之间的差异。方法用气相色谱测定两株菌的脂肪酸组成,用脉冲场凝胶电泳方法电泳两株菌的DNA酶切产物,寻找两者在脂肪酸组成和酶切电泳图谱上的差异。结果两株菌在脂肪酸的种类上一致,但含量有差异,强毒株16M脂肪酸16∶0含量较疫苗株M5高10%左右,而脂肪酸19∶0CYCLOω8c较疫苗株M5低15%左右。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显示在167.1kb和138.9kb之间强毒株16M比疫苗株M5多出一个条带。结论脂肪酸分析和脉冲场凝胶电泳技术都可以用于鉴别布鲁氏菌强毒株16M和疫苗株M5。
- 赵振祥赵鸿雁崔步云李兰玉朴冬日郝素珍
- 关键词:布鲁氏菌脉冲场凝胶电泳脂肪酸
- PCR技术鉴定布氏菌被引量:6
- 2008年
- 目的用PCR技术检测鉴定羊种布氏菌和牛种布氏菌1、2、4型。方法根据文献发表的3对引物(简称B、M、A),用PCR技术对细菌DNA进行扩增,在属和种的水平上鉴定布氏菌。结果用B引物进行PCR扩增可以在属的水平上鉴别布氏菌,M引物可以鉴别羊种布氏菌,A引物可以鉴别牛种布氏菌1、2、4型和沙林鼠种。B、M、A 3对引物PCR鉴别结果与常规方法鉴定结果相符率分别为100%、92.0%和87.5%。结论PCR技术对细菌DNA进行扩增,可以在属和种的水平上鉴别布氏菌。布氏菌牛种9型的PCR扩增产物与布氏菌其他生物型有差异,说明牛种9型布氏菌在基因上不同于其他布氏菌。目前所用的表型分型技术存在着与本试验所用基因分型方法的不一致性。
- 赵振祥李兰玉朴冬日赵鸿雁崔步云
- 关键词:PCR布氏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