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计光

作品数:95 被引量:154H指数:6
供职机构:温州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温州市科技计划项目温州市科技局科研基金温州市科技局资助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理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2篇动脉
  • 16篇心肌
  • 16篇冠状
  • 16篇冠状动脉
  • 14篇心肌梗死
  • 14篇梗死
  • 13篇介入
  • 12篇急性心肌梗死
  • 9篇冠状动脉介入
  • 7篇血管
  • 7篇急诊
  • 6篇导管
  • 6篇导管技术
  • 6篇动脉介入
  • 6篇心动图
  • 6篇心力衰竭
  • 6篇衰竭
  • 5篇心病
  • 5篇造影
  • 5篇急救

机构

  • 54篇温州医学院附...
  • 4篇温州医科大学
  • 3篇温州医学院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 1篇温州医学院附...

作者

  • 59篇计光
  • 34篇黄伟剑
  • 33篇张怀勤
  • 24篇林捷
  • 22篇卢中秋
  • 21篇吴高俊
  • 13篇吴斌
  • 12篇邱俏檬
  • 10篇李晟
  • 10篇李海鹰
  • 8篇李玲文
  • 7篇胡开宇
  • 6篇陈达开
  • 5篇蔡雪黎
  • 4篇徐湘挺
  • 4篇倪显达
  • 3篇程俊彦
  • 3篇余方友
  • 3篇杨德业
  • 3篇卢星梅

传媒

  • 8篇温州医学院学...
  • 5篇心脑血管病防...
  • 3篇浙江临床医学
  • 3篇浙江医学
  • 3篇2007年浙...
  • 3篇2006年浙...
  • 2篇中华急诊医学...
  • 2篇中国急救医学
  • 2篇2007年浙...
  • 1篇中华心律失常...
  • 1篇浙江中西医结...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 1篇临床内科杂志
  • 1篇中国医师杂志
  • 1篇实用医学杂志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医师进修杂志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全科医学临床...
  • 1篇护理研究(下...

年份

  • 4篇2015
  • 4篇2011
  • 3篇2010
  • 6篇2009
  • 8篇2008
  • 13篇2007
  • 5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2篇2003
  • 1篇2002
  • 5篇2001
  • 4篇2000
  • 1篇1998
  • 1篇1995
9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室间隔穿孔的诊断与治疗被引量:4
2001年
卢中秋张怀勤黄伟剑计光陈寿权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塞室间隔穿孔超声心动描记术并发症
严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与肾功能的关系被引量:3
2009年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B型钠尿肽(B type natriuretic peptide,BNP)与。肾功能的关系。方法以48例严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尽早留置漂浮导管进行诊断和评估,留置漂浮导管后0.5h采用干式快速免疫荧光定量分析法检测血浆中的BNP水平。同时测定血肌酐水平,以血肌酐≥176.8μmol/L为界,分为A组(单纯心衰组)和B组(合并。肾功能不全组),对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进行比较。结果A、B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分别为(1051±905)ng/L、(2366±1630)ng/L,两组患者血浆BNP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B组死亡率明显高于A组(29.41%VS9.67%,P〈0.05)、B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A组(7.1±3.8VS15.3±6.2,P〈0.05)。结论严重急性心力衰竭患者BNP水平明显升高(〉2000ng/L)提示可能合并。肾功能损害,严重急性心力衰竭合并肾功能不全患者较单纯心力衰竭患者预后差。
吴斌邱俏檬吴高俊计光李景荣卢中秋
关键词:B型钠尿肽心力衰竭肾功能不全
超敏C-反应蛋白与低水平肌钙蛋白Ⅰ对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及预后价值
对象与方法1.研究对象:(1)疾病组:2005年2月至2006年8月,选择来我院就诊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126例(男79例,女47例),年龄53~81岁。诊断以临床医生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心电图、冠状动脉造影、超声...
陈增强计光余方友程俊彦卢星梅杨德业
文献传递
顽固性室早的射频消融治疗
目前对于有明显的临床症状、频发的、药物难治性的、长期难以耐受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而且无明显的器制质性心脏病的顽固性的室性早搏可以采用射频消融治疗予以根治。 1 资料与方法 2002年3月至2006年5月28例有明显的临床...
李海鹰黄伟剑林捷吴高俊胡开宇张怀勤计光李晟
文献传递
急性金葡菌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与治疗
1995年
作者报道ASAE7例,占同期感染性心内膜炎(IE)的19.5%(7/38)。感染全部侵犯心瓣膜。超声心动图(UCG)发现主动腺瓣赘生物3例,二尖瓣2例,肺动腺瓣和三尖瓣各1例,均有高热、全身中毒症状及心功能不全,半数以上有进行性贫血、皮肤粘膜淤点和心杂音变化,脾肿大相对减少,杵状指、Osler小结及Janewgy结节已罕见,血培养均见金萄菌生长。
施陈刚尹宪国计光卢中秋
关键词:心内膜炎金葡萄球菌药物疗法氟喹诺酮类
不同途径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不同途径负荷替罗非班对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因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入院、并接受直接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92例,分为试验组(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PCI)42例和对照组(静脉负荷替罗非班+PCI)50例。观察两组PCI术前、术后TIMI血流情况,术后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30d主要心血管事件(心绞痛,再次心肌梗死和死亡)及出血、血小板减少症、输血等的发生。结果 试验组PCI术前梗死相关血管各级TIMI血流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试验组PCI术后即刻达TIMI 3级血流比例高于对照组(P<0.05),PCI术后30min达到TIMI 3级血流比例也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h、4h心电图ST段回落指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30d内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降低66%(P<0.05)。两组间所有出血相关并发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冠脉内负荷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改善术后心肌灌注,降低心血管事件,并不增加出血的风险。
周浩黄伟剑计光张怀勤
关键词:急性心肌梗死替罗非班安全性
辛伐他汀对非对称性二甲基精氨酸引起的内皮细胞炎症反应的抑制作用
<正>前言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基础。而血管内皮功能不全是AS形成的始动环节。血管内皮合成与分泌的一氧化氮(NO)在维持血管结构和功能中起重要作用。已知NO在体内是以L-精氨酸为底物经一氧化氮...
范旰张怀勤黄伟剑吴高俊林捷计光
文献传递
冠心病患者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防治研究
2008年
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冠心病患者的阿司匹林抵抗(AR)现象及防治措施。方法:经冠脉造影确诊为冠心病患者130例,服用阿司匹林1天100mg,≥1周后,检测血小板聚集率(PAG)。130例随机分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两组。两组均口服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组同时加用氯吡格雷,1天75mg,7天后复查PAG。满足花生四烯酸(AA)诱导的PAG≥20%、ADP诱导的PAG≥70%两项者为AR;仅满足其中一项为阿司匹林半抵抗(ASR)。结果:130例患者中AR27例(20.77%),ASR25例(19.23%),AR+ASR为40.00%。氯吡格雷组加用氯吡格雷后PAG显著降低,AR、AR+ASR患者显著减少(P均<0.01),AR患者显著少于阿司匹林组(P<0.05);阿司匹林组PAG、AR、ASR、AR+ASR无显著变化(P均>0.05)。结论:氯吡格雷能加强抗血小板疗效,可用于防治AR。
陈达开张怀勤黄伟剑林捷计光
关键词:冠心病阿司匹林抵抗血小板聚集率氯吡格雷
介入治疗左主干病变45例被引量:1
2006年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左主干病变支架术的近、远期疗效。方法:共45例均无冠脉搭桥术史的左主干病变患者行冠脉内支架术,总结分析手术成功率及随访结果。结果:左主干近中段病变12例,远段分叉病变33例,左主干支架术的成功率为100%,无残余狭窄或残余狭窄率<10%,无任何严重并发症。术后1年内每月门诊随访一次。临床心绞痛复发8例,2例死亡。术后3~9个月38例行冠状动脉造影复查。其中30例的原支架内基本无再狭窄。结论:支架置入术治疗左主干病变疗效明显,是值得考虑的治疗手段;在经验丰富、技术熟练介入医生操作下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计光黄伟剑林捷李晟李海鹰吴高俊
关键词:冠状动脉疾病左主干支架术
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并心源性休克的临床观察被引量:2
2015年
目的观察主动脉球囊反搏(IABP)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救治中的疗效。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57例,其中29例应用IABP设为IABP组,28例未应用IABP组设为对照组,比较置入IABP前后IABP组患者血压、心率变化及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30 d死亡率。结果 IABP组患者置入IABP后,患者收缩压、舒张压、心率明显改善(t分别=-7.03、-2.93、3.59,P均<0.05)。IABP组与对照组比较,第1天CI明显升高(t=2.37,P<0.05),第2天、第3天BNP明显下降(t分别=-2.22、-2.75,P均<0.05)。第1天、第2天、第3天和第4天,两组CO、CVP、PCWP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分别=0.22、0.34、0.46、0.99;-0.39、-0.55、-0.34、1.57;0.79、0.73、0.70、1.00,P均>0.05)。IABP组30 d死亡率较对照组明显降低(χ2=4.14,P<0.05)。结论 IABP可以短时间内稳定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并且降低患者的30 d死亡率。
杨晓亚周浩李晟计光吴斌洪广亮胡开宇黄伟剑卢中秋
关键词:主动脉球囊反搏急性心肌梗死心源性休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