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蔡兆根

作品数:59 被引量:192H指数:8
供职机构:蚌埠医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安徽省高校省级自然科学研究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58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1篇肿瘤
  • 21篇病理
  • 16篇临床病理
  • 13篇免疫
  • 12篇细胞
  • 10篇病理分析
  • 9篇组织化学
  • 9篇胃癌
  • 9篇临床病理分析
  • 9篇免疫组织
  • 9篇免疫组织化学
  • 7篇血管
  • 7篇幽门螺
  • 7篇幽门螺杆菌
  • 7篇腺肿瘤
  • 7篇螺杆菌
  • 6篇乳腺
  • 6篇子宫
  • 6篇基因
  • 4篇预后

机构

  • 35篇蚌埠医学院
  • 21篇蚌埠医学院第...
  • 20篇蚌埠医学院第...
  • 8篇上海市第一人...
  • 7篇皖南医学院弋...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3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2篇安徽医科大学...
  • 1篇安徽省肿瘤医...
  • 1篇蚌埠市第二人...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皖南医学院
  • 1篇蚌埠市第三人...
  • 1篇郑州市第一人...
  • 1篇合肥市第二人...
  • 1篇安徽省濉溪县...
  • 1篇安徽省淮南市...

作者

  • 58篇蔡兆根
  • 20篇冯振中
  • 15篇于东红
  • 9篇李楠
  • 9篇汪向明
  • 7篇陈嘉薇
  • 6篇谢群
  • 5篇承泽农
  • 5篇周蕾
  • 5篇郭冰沁
  • 5篇赵艳
  • 4篇王萍
  • 3篇马莉
  • 3篇武世伍
  • 3篇石士奎
  • 3篇陆国玉
  • 3篇甘怀勇
  • 2篇张晓华
  • 2篇罗彦丽
  • 2篇张帆

传媒

  • 8篇临床与实验病...
  • 7篇蚌埠医学院学...
  • 7篇中国组织化学...
  • 3篇癌变.畸变....
  • 2篇诊断病理学杂...
  • 2篇中华病理学杂...
  • 2篇临床消化病杂...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2篇基础医学教育
  • 2篇临床与病理杂...
  • 1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基层医药
  • 1篇中国微生态学...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卫生职业教育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肿瘤杂志
  • 1篇安徽医学
  • 1篇实用肿瘤杂志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22
  • 3篇2021
  • 4篇2020
  • 6篇2019
  • 2篇2018
  • 5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7篇2011
  • 1篇2010
  • 5篇2009
  • 6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5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舒林酸对胃癌种植瘤的抑制作用及血管形成的影响
2008年
背景与目的:观察舒林酸的体内抗胃癌生长作用,并探讨舒林酸与胃癌血管生成的关系及其作用机制。材料与方法:建立人胃癌细胞BGC-823裸鼠种植瘤模型,随机分成舒林酸治疗组(12 mg/kg)、舒林酸预防组(8 mg/kg)、维生素C对照组(Vit C 20mg/kg)和空白对照组(生理盐水),共4组,给予舒林酸干预;用免疫组化检测胃癌移植瘤中COX-2、VEGF的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VD值);用TUNEL法检测凋亡。结果:舒林酸抑制胃癌种植瘤生长,舒林酸治疗组和舒林酸预防组的肿瘤体积从第2周开始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直到第35 d实验结束时舒林酸组与2个对照组相比,种植瘤体积均保持被明显抑制,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组织的凋亡指数:舒林酸治疗组为11.6,舒林酸预防组为10.4,维生素C对照组为3.5,空白对照组为3.1,舒林酸组高于对照组(P<0.05);MVD值:舒林酸治疗组为5.4,舒林酸预防组为9.0,维生素C对照组为19.6,空白对照组为20.7,舒林酸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免疫组化结果:舒林酸组肿瘤组织COX-2蛋白和VEGF蛋白的阳性表达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舒林酸在体内的抗胃癌效应显著,其机制可能涉及抑制胃癌细胞增殖,促进细胞凋亡及减少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
汪向明于东红王萍张帆蔡兆根周蕾承泽农
关键词:胃癌裸鼠舒林酸环氧合酶2血管形成
乳腺癌中KAI1与血管生成拟态的临床意义探讨
2023年
目的:了解乳腺癌组织中KAI1的表达情况和血管生成拟态(VM)的情况,探讨两者间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存档乳腺癌石蜡标本94例,对照为乳腺良性增生性病变20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KAI1的失表达情况及特殊组织化学法染色检测VM。分析两者之间及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KAI1的表达率远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I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关(P<0.05);乳腺癌组织中VM的阳性率为39.29%,对照组未检出VM,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M的表达与各临床病理指标间均无相关性;但KAI1蛋白的表达与乳腺癌组织中VM呈负相关(P<0.05)。Kaplan-Meier生存分析显示,KAI1阳性表达组的病例生存率高(P<0.05);而VM检出阳性组生存率低(P<0.05)。结论:KAI1表达可能促进VM发生,进而与乳腺癌的生长和转移有关,在乳腺癌中检测KAI1和VM可能对肿瘤的进展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赵云霞崔芳芹蔡兆根
关键词:KAI1血管生成拟态乳腺癌
胃癌RASSF1A的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2009年
目的:探讨RAS相关区域家族基因1A(RASSF1A)在胃腺癌中的表达及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48例胃癌组织及15例癌旁正常组织中RASSF1A mRNA的表达,用PCR法检测上述胃癌组织中的Hp感染情况。结果:RASSF1A在胃癌组织中转录表达缺失率为50.0%,其表达缺失率与胃癌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及TNM分期有一定关系(P<0.05),与其组织学类型无明显关系(P>0.05)。胃癌组织中Hp感染率为62.5%(30/48),RASSF1A的表达缺失与Hp感染组之间无相关性(P>0.05)。结论:RASSF1A是胃癌的相关抑癌基因,RASSF1A的表达缺失与胃癌的临床分期和病理分级具有一定关系,RASSF1A的表达缺失与Hp感染之间无明显关系,它们可能是两个独立的致病因素。
蔡兆根于东红
关键词:胃肿瘤幽门螺杆菌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三阴型乳腺癌中CD151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5
2019年
目的观察CD151在三阴型乳腺癌及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及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两步法检测CD151在三阴型乳腺癌及非特殊型浸润性乳腺癌中的表达,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CD151表达与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无瘤生存期和预后的关系。结果在三阴型乳腺癌中,CD151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组织学分级相关(P<0.05),CD151表达随着组织学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与患者年龄(P=0.081)和肿瘤大小(P=0.170)无明显相关性(P均>0.05);三阴型乳腺癌患者肿瘤直径与腋窝淋巴结转移具有相关性(P<0.05),CD151高表达患者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较高,无瘤生存期较短。结论CD151在三阴型乳腺癌患者中高表达,并与淋巴结转移及组织学分级具有相关性,检测CD151有望成为评估三阴型乳腺癌患者预后的重要指标,为临床治疗和研究提供靶标。
周婷周婷陈少华陈少华陈少华冯振中李楠
关键词:乳腺肿瘤CD151免疫组织化学预后
PTEN、HIF-1α和NDRG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表达和相关性研究被引量:4
2011年
目的探讨PTEN、HIF-1α和NDRG1蛋白的异常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合组织芯片技术,检测124例Ⅰ型子宫内膜癌、28例内膜不典型增生、35例正常内膜组织中PTEN、HIF-1α和NDRG1的表达水平,结合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PTEN、HIF-1α和NDRG1在子宫内膜样腺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9.8%、61.3%、52.4%,与正常内膜组和不典型增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TEN表达下调和NDRG1过度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明显相关(P<0.05),HIF-1α蛋白表达与肿瘤分化、肌层浸润和淋巴结转移明显相关(P<0.05)。子宫内膜样腺癌组织中PTEN和HIF-1α和NDRG1的表达存在负相关关系(r=-0.314,P<0.01,r=-0.296,P=0.001),而HIF-1α蛋白与NDRG1的表达正相关(r=0.237,P=0.008)。结论 PTEN缺失可能上调HIF-1α和NDRG1蛋白的表达,在子宫内膜样腺癌发生、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对于判断子宫内膜癌的恶性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冯振中陈嘉薇杨兆瑞路光中蔡兆根
关键词:缺氧诱导因子-1Α组织芯片
维生素C防治百草枯中毒大鼠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0
2011年
目的观察百草枯(PQ)中毒大鼠肝脏损伤的病理变化,并用抗氧化剂维生素C(VC)干预,观察中毒大鼠肝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a(TNF-a)、白介素-1β(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1(SOD-1)及丙二醛(MDA)的表达变化,研究其在百草枯(PQ)所致肝损伤中的作用。方法 54只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染毒组、VC干预组。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一次性灌胃;染毒组给予生理盐水稀释PQ按180 mg/kg一次性灌胃,VC干预组于灌药同时给服VC溶液按180 mg/kg,分别于6、24、72 h后将其处死,留取肝脏,观察肝组织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肝组织中MDA、SOD-1、TNF-a和IL-1β的表达。结果染毒组大鼠肝组织中TNF-aI、L-1β及MD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而VC干预组明显低于单纯染毒组(P<0.05);染毒组SOD-1表达低于对照组(P<0.05),而VC干预组明显高于单纯染毒组(P<0.05)。结论 MDA、SOD-1、TNF-a和IL-1β在PQ中毒大鼠肝损伤中起重要的调节作用,VC可下调肝组织中促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提高组织SOD活性,对改善PQ中毒大鼠肝细胞抗氧化能力有积极作用。
陆国玉吴晓飞伍德生王芳莉张晓华蔡兆根
关键词:维生素C百草枯中毒MDASOD-1
乳腺分泌性癌8例临床病理分析被引量:3
2017年
目的探讨乳腺分泌性癌(secretory breast carcinoma,SB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组织化学特点、鉴别诊断和预后。方法收集SBC 8例,对其临床、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资料进行分析及文献复习。结果 8例SBC,1例男性,7例女性,发病年龄8~76岁(中位年龄43.2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乳房内包块。大体上肿块多数边界清楚,质稍硬,直径0.6~4.0cm;镜下瘤细胞呈实性、微囊状和导管样排列,胞质丰富,嗜酸性颗粒状。瘤细胞胞质内外含有丰富均质的嗜伊红分泌物。阿辛蓝染色呈蓝色,PAS染色呈红色。核分裂像少见,未见肿瘤性出血及坏死。免疫组织化学:肿瘤细胞主要表达CK7和S-100蛋白,CK5/6、p63、CEA和CD10绝大多数呈阴性反应,Ki-67指数相对较低。结论 SBC是乳腺癌的一种少见亚型,通常预后较好,形态学需与乳腺粘液癌,富于脂质癌,泌乳腺瘤等相鉴别,确诊依据HE染色形态和免疫组织化学,必要时可结合ETV6-NTRK3融合基因检测结果。
蔡兆根张琼于东红郭冰沁赵艳
关键词:乳腺肿瘤免疫组织化学
HIF-1a、VEGF和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研究乏氧诱导因子1a(HIF-1a)、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趋化因子受体4(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0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和60例正常对照组织中的HIF-1a、VEGF及CXCR4的表达情况,统计分析相关临床病理因素。结果 HIF-1a、VEGF及CXCR4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5.0%(78/120)、56.8%(68/120)、60.0%(72/120);三者的阳性表达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淋巴结转移及临床病理分期密切相关(P<0.01);三者的表达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发现,TNM分期,HIF-1a和CXCR4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均P<0.05)。结论 HIF-1a、VEGF及CXCR4与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发生、发展相关,特别在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发挥重要作用,三者的检测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诊断及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蔡兆根陆国玉承泽农徐浣白
关键词:甲状腺乳头状癌HIF-1AVEGFCXCR4免疫组织化学
百草枯中毒大鼠胃肠损伤的实验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观察百草枯(PQ)中毒大鼠胃肠损伤的病理变化及胃肠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β(IL-1β)、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及丙二醛(MDA)的表达变化,探讨炎症反应及氧自由基在PQ所致胃肠损伤中的作用。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中毒组。其中对照组10只用0.9%氯化钠注射液一次性灌胃;中毒组30只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PQ,按180 mg/kg一次性灌胃,分别于6、24、72 h后处死10只,留取胃肠标本,观察胃肠大体,HE染色的病理改变,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胃肠组织中MDA、SOD、TNF-α和IL-1β的表达,ELISA法检测胃肠组织中TNF-α和IL-1β的表达。结果:PQ中毒大鼠胃肠有明显病理损伤;中毒组大鼠胃肠组织中TNF-α、IL-1β及MDA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中毒组SOD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PQ中毒大鼠胃肠有明显病理损伤,炎症反应及氧自由基在PQ所致胃肠损伤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王方莉吴晓飞伍德生陆国玉张晓华蔡兆根
关键词:中毒百草枯胃肠损伤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白介素-1Β
乳腺癌中VEGF-D/VEGFR-3与淋巴管生成的关系及临床意义探讨被引量:8
2015年
目的研究乳腺癌组织中VEGFR-3、VEGF-D的表达与微淋巴管密度(LVD)及临床病理指标间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20例乳腺癌组织中VEGFR-3、VEGF-D的表达,Podoplanin标记微淋巴管,计数微淋巴管密度(LVD),分析VEGFR-3与乳腺癌预后的关系。结果乳腺癌组织中VEGFR-3蛋白表达阳性率为46.67%,明显高于乳腺良性肿瘤组织(P<0.01);VEGFR-3蛋白表达阳性组LVD值为17.86±6.09,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VEGFR-3蛋白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显著相关(x2=22.173,P<0.01);且VEGF-D蛋白阳性组中VEGFR-3表达亦显著高于阴性组(P<0.01)。结论VEGF-D/VEGFR-3是乳腺癌淋巴管生成的重要诱导因子,与肿瘤的侵袭和转移及预后密切相关。
赵云霞马琳蔡兆根
关键词:乳腺肿瘤微淋巴管密度
共6页<123456>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