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莉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2
- 供职机构:陕西省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陕西省科学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年龄、性别及季节与西安市0~12岁儿童维生素D状态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5
- 2018年
- 目的分析年龄、性别及季节对西安市0~12岁儿童维生素D状态的影响,为本地区防治儿童维生素D缺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1 333例0~12岁西安市健康儿童血清25-(OH)D水平,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0~12岁儿童血清25-(OH)D总体水平为(31.69±17.07)ng/mL。1 333例儿童中,血清25-(OH)D充足618例(46.36%)、缺乏444例(33.31%)、不足组256例(19.20%)。不同年龄组血清25-(OH)D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婴儿组血清25-(OH)D水平为(38.17±18.40)ng/mL,学龄组为(24.02±13.21)ng/mL,随着年龄增长,血清25-(OH)D水平降低。学龄组男童血清25-(OH)D水平低于女童(P<0.05)。春、夏季血清25-(OH)D水平均高于冬季(P<0.05)。冬季维生素D缺乏及不足率均高于其他3组(P<0.05)。结论西安市3~12岁儿童普遍存在维生素D缺乏或不足,应加强该年龄段儿童户外活动;必要时给予维生素D制剂干预。
- 王伟杨丽芳董莉张瑛张欢俱西驰陆亚红
- 关键词:儿童维生素D25-羟维生素D
- ^99Tc^m-octreotide显像在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评估^(99)Tc^m-octreotide显像在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1例术后经病理诊断为嗜铬细胞瘤患者为实验组。24例有高血压病史但血、尿中的儿茶酚胺,尿中的香草基苦杏仁酸含量均正常的患者为对照组。45例患者以^(131)I-MIBG(间碘苄胍)作为功能显像剂行SPECT定位诊断,同时以^(99)Tc^m-octreotide为显像剂行肿瘤生长抑素受体显像。以核素显像感兴趣区(ROI)技术,测定肿瘤/非肿瘤(T/NT)比值。比较^(99)Tc^m-octreotide肿瘤受体显像及^(131)I-MIBG全身显像在诊断嗜铬细胞瘤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等的差异。结果:实验组,^(99)Tc^m-octreotide显像和^(131)I-MIBG全身显像T/NT比值分别为(3.24±0.43)和(5.35±0.32),P<0.05有明显差异;对照组T/NT比值分别为(1.31±0.18)和(1.26±0.25),P>0.05无明显差异。实验组两种方法诊断嗜铬细胞瘤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3.33%、89.47%、86.48%、88.23%、85.00%和100%、84.21%、91.89%、85.71%、100%。结论:^(99)Tc^m-octreotide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灵敏性、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均低于^(131)I-MIBG全身显像,两种方法诊断嗜铬细胞瘤准确性无一致性,^(99)Tc^m-octreotide显像可作为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方法的有效补充。
- 白永利王林董莉
-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
- 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评估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7例术后病理确诊为嗜铬细胞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术前均行CT检查,以间碘苄胍(~(131)I-MIBG)作为功能显像剂行SPECT全身平面显像和SPECT/CT同机断层融合显像。比较CT扫描、~(131)I-MIBG全身平面显像、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在诊断嗜铬细胞瘤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等方面的差异。结果:27例患者经手术病理检出阳性病灶37个,采用CT、SPECT、SPECT/CT三种方法检出阳性病灶数分别为29、31、36个;以手术病理为金指标,对比诊断嗜铬细胞瘤的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9.28%、81.81%、86.00%、86.20%、85.71%,96.55%、85.71%、92.00%、90.32%、94.73%和100%、87.50%、96.00%、94.44%、100%。结论: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嗜铬细胞瘤灵敏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均高于CT和~(131)I-MIBG全身平面显像,是目前诊断嗜铬细胞瘤首选的影像学方法,而CT具有扫描速度快定位准确特点,SPECT对于了解全身病灶分布优势明显,这两种显像方法可作为嗜铬细胞瘤定位诊断方法的有益补充。
- 白永利王林董莉
- 关键词:嗜铬细胞瘤SPECT/CT
- 肾小球滤过率在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价值被引量:1
- 2014年
- 目的:通过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肾小球滤过率(GFR)的改变及影响因素,探讨其在2型糖尿病患者肾功能评估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216例,测量身高、体重、血压;检测糖脂代谢指标以及肾功能、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UACR);放射性核素肾动态显像检测GFR值。结果:1216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合并有蛋白尿的患者占41.7%,GFR<60ml/(min·1.73m2)的患者占13.4%,慢性肾脏病的总患病率为45.4%。2正常白蛋白尿组、微量白蛋白尿组、大量白蛋白尿组中分别有6.3%、11.5%、39.5%患者的GFR<60ml/(min·1.73m2)。3与GFR≥60ml/(min·1.73m2)患者相比,GFR<60ml/(min·1.73m2)患者的年龄较大,糖尿病病程较长,SBP、BUN、SCr、Cys、UACR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糖尿病病程、收缩压、尿素氮、肌酐、UACR均与GFR呈负相关,而糖化血红蛋白、甘油三酯与GFR呈正相关;进一步进行Logistic分析发现年龄、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是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GFR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检测UACR的基础上,应结合GFR检查有助于更好的评价糖尿病患者的肾功能情况。
- 董春萍乔媛崔波董莉吴贵福王养维
- 关键词:肾小球滤过率白蛋白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