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萧凌波

作品数:49 被引量:283H指数:12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历史地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10篇会议论文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27篇天文地球
  • 13篇历史地理
  • 5篇环境科学与工...
  • 3篇经济管理
  • 2篇水利工程
  • 2篇农业科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29篇气候
  • 26篇气候变化
  • 14篇清代
  • 10篇社会响应
  • 10篇华北平原
  • 8篇水旱灾害
  • 5篇历史气候
  • 4篇气候变化影响
  • 4篇气候影响
  • 4篇历史时期
  • 4篇旱灾
  • 3篇灾害
  • 3篇社会
  • 3篇暖期
  • 3篇小冰期
  • 3篇历史气候变化
  • 3篇粮价
  • 3篇冰期
  • 2篇调度
  • 2篇动乱

机构

  • 3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6篇中国人民大学
  • 14篇中国科学院
  • 3篇宝鸡文理学院
  • 2篇南京信息工程...
  • 2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南京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师范大学
  • 1篇上海对外经贸...
  • 1篇信阳师范学院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48篇萧凌波
  • 17篇方修琦
  • 8篇郑景云
  • 5篇魏柱灯
  • 5篇张学珍
  • 4篇葛全胜
  • 4篇黄欢
  • 3篇文彦君
  • 3篇叶瑜
  • 2篇曾早早
  • 2篇苏筠
  • 2篇潘威
  • 2篇刘浩龙
  • 2篇闫芳芳
  • 1篇魏本勇
  • 1篇刘健
  • 1篇尹君
  • 1篇郝志新
  • 1篇罗玉洪
  • 1篇魏全伟

传媒

  • 4篇灾害学
  • 4篇中国历史地理...
  • 3篇地理学报
  • 3篇古地理学报
  • 2篇自然杂志
  • 2篇地球科学进展
  • 2篇中国地理学会...
  • 1篇资源科学
  • 1篇社会科学战线
  • 1篇地理研究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地理科学进展
  • 1篇陕西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地理科学
  • 1篇中国经济史研...
  • 1篇宝鸡文理学院...
  • 1篇气候与环境研...
  • 1篇清史研究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3篇2022
  • 1篇2020
  • 2篇2019
  • 4篇2018
  • 1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3篇2014
  • 5篇2013
  • 2篇2012
  • 7篇2011
  • 6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 2篇2006
  • 2篇2005
4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1736-1911年中国水灾多发区分布及空间迁移特征被引量:6
2018年
重建历史时期极端气候灾害的时空格局,对于认识当前和未来的灾害演变趋势,辨识灾害高风险区,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清史·灾赈志》中的历史水灾记录,以县级政区为单元,逐年提取了1736-1911年间中国境内的8582个水灾发生地点;利用核密度估计法对这一时期及3个特征时段(1736-1795、1796-1850和1851-1911年)的水灾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结合风险理论框架讨论水灾多发区的分布及迁移的影响因素。主要结论如下:(1)1736-1911年水灾多发区主要集中在华北平原北部的海河、黄河下游,淮河下游,长江中下游三大平原及沿江地带,与现代分布格局存在一定差异;(2)华北平原北部是清代水灾最为集中的区域,这与当时华北平原降水偏多有关,而进入19世纪后,当地社会经济系统的高脆弱度也大大加重了灾情;特别是1855年黄河改道后,因政府应对不力,使得1851-1911年间鲁西北地区沿黄河下游河道出现一个条带状水灾多发区;(3)19世纪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灾频次激增,其原因除梅雨变化导致的极端降水事件增多外,人类不合理的农业开发活动大量挤占湿地和水体,也在相当程度上增大了当地面对水灾时的物理暴露度。
萧凌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水灾核密度估计灾害风险
中国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被引量:22
2017年
历史时期气候变化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与人类适应问题,是当前全球变化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近年来,在利用丰富的历史文献资料研究中国历史时期(特别是过去2000年时段)气候变化与人类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机理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本文将其归纳为3个方面:理论上,构建了基于粮食安全的气候影响传递过程分析框架;方法上,实现了服务于气候变化影响研究的、基于语义差异的历史社会经济序列定量重建;科学认识上,总结出"冷抑暖扬"而又福祸相依的宏观韵律。在此基础上,对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深化的方向进行了展望。
方修琦萧凌波苏筠郑景云魏柱灯尹君
关键词:历史时期气候变化
18、19世纪之交气候突变事件与华北平原难民迁徙及其社会响应
气候变化的影响及其社会响应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研究领域。对过去发生过的历史案例的重建有助于加深理解当前及未来可能的气候影响方式及后果,并为人类做出合理应对提供参考。华北平原地区在小冰期内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曾经历过一次气...
方修琦萧凌波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小冰期华北平原
文献传递
中国近300年来3次大旱灾的灾情及原因比较被引量:16
2009年
根据中国近500年旱涝史料和历史文献,选取过去300年中发生在乾隆后期(1784-1786)、光绪初年(1875-1878)和民国时期(1927-1930)的3次严重旱灾,从旱灾的时空发展过程、发生时的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三个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以旱情的严重程度而言,3次旱灾都可谓过去300年间我国北方地区罕见的极端气候事件,但由于各次旱灾的受灾中心所处区域的自然环境条件(受气候条件影响的环境承载力)有优劣之分,旱灾发生时的不同社会经济背景(人均粮食占有量、政府粮食储备、财政情况等)造成的防灾御灾能力有高下之别,在不同层面上左右了3次旱灾的灾情,从而使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有显著差异。
曾早早方修琦叶瑜张学珍萧凌波
关键词:旱灾历史时期
清前中期华北水旱灾害对东北移民政策执行的影响
2024年
本文梳理了清前中期(1644—1850年)清政府对东北地区移民政策的制订、执行和调整过程,将其与同期华北地区水旱灾害强度序列进行对比,并结合文献中的流民迁徙、人口增长及政区设置等相关信息,分析不同阶段政策的变更情况和执行效果,讨论华北极端水旱灾害通过驱动流民迁徙对政策产生的影响。可以看到200余年间灾害始终是一个活跃的变量,它不仅影响了政策的日常执行,最典型的就是形成逢灾年放松关口稽查的惯例,且对一些重要事件,如清初《辽东招民开垦例》的颁行与废止、乾隆五年(1740)东北封禁政策的出台与后续变通、乾嘉之际封禁的显著放松,以及嘉庆年间重申禁令并清查东北流民,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本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客观地评价清代东北移民政策得失,并丰富对政策执行过程中影响因素的认识。
萧凌波
关键词:水旱灾害移民政策
18~19世纪之交华北平原气候转冷的社会影响及其发生机制被引量:28
2013年
对过去发生过的历史案例的重建有助于加深理解当前及未来可能的气候影响方式及后果,并为人类做出合理的应对提供参考.华北平原地区在小冰期内的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数十年间曾经历过一次从暖到冷为主导的气候转冷,并伴随极端旱涝事件的频率明显增加.本文根据《清实录》中提取的1780~1819年间华北平原区内难民、动乱、漕运、荒政等相关历史信息,以粮食安全为切入点,从社会脆弱性的角度分析了18~19世纪之交气候转冷对华北地区难民问题发展变化影响的发生机制.结果表明:(1)1780~1819年间,华北平原社会以难民问题的显著激化为标志呈现不稳定状态,具体表现为难民数量激增(动辄数十万人),且难民行为由原地待赈(18世纪80年代)到背井离乡的流民(18世纪90年代至19世纪),最终发展为铤而走险(19世纪10年代).(2)社会不稳定性增大与小冰期内由相对温暖转为寒冷的显著降温及极端水旱事件增多为特征的气候变化相对应,是气候变化的消极影响传递到社会层次的结果.(3)从粮食安全的角度看,这一时段气候变化社会影响的发生是由于社会面对外来压力时具有较高的脆弱性,即较高的敏感性和较低的响应能力,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①粮食安全处于临界状态,社会对气候变化引发的粮食减产十分敏感;②政府对灾害的救济能力严重削弱,不能满足社会应对危机的需求;③东蒙和东北作为华北移民目的地的作用因气候和政策影响受到限制,特别是清政府在东北封禁政策上的摇摆,加速了难民问题的激化.(4)据估算,此次气候转冷事件中的降温和灾害造成的减产,可使当地达到气候变化社会影响发生所需的社会脆弱性水平出现的时间提前约20年.
方修琦萧凌波魏柱灯
关键词:气候变化影响小冰期华北平原
1780-1819年华北平原水旱灾害社会响应方式的转变被引量:8
2011年
历史时期水旱灾害的社会响应典型案例重建是气候变化影响与适应研究的重要方向。选取1780-1819年间华北平原发生的4次典型水旱灾害(1785、1792、1813年旱灾及1801年水灾),基于清代档案资料和历史气候重建结果提取代用指标,对其灾情严重程度、政府救灾力度和灾民行为进行了量化描述和对比分析,发现:①4次灾害中赈济密度(赈灾物资数/成灾州县数)逐次下降,1813年旱灾中降至不足1785年旱灾的1/6,政府救灾力度遭到严重削弱;②灾民行为日益失控,从1792年旱灾和1801年水灾中的大规模跨区域迁徙,发展到1813年旱灾中大量加入盗匪和起义军,走向暴力。这一转变的发生,是在自然(气候突变、灾害增多)、社会(政府财政危机、人地矛盾激化)不利背景之下,政府与灾民的互动关系日趋消极的结果。
萧凌波方修琦黄欢魏柱灯
关键词:华北平原水旱灾害社会响应
青海东部高庙盆地史前文化聚落演变与气候变化被引量:15
2008年
高庙盆地内史前文化遗址密集,史前文化聚落的分布和自然环境关系密切,受河流地貌影响尤其显著,绝大部分连续性文化遗址都分布在T3阶地上。5 ̄4kaBP本区气候暖湿,对应马家窑到马厂时期,盆地内聚落分布由T3阶地向T2转移,聚落分布模式由均匀到凝聚,数量和规模持续扩大,到马厂时期,聚落发展到鼎盛,并出现了中型遗址,成为聚落的中心,聚落等级上升为两级;4kaBP时气候突变,急剧的降温,使得从齐家文化到卡约—辛店文化,盆地内的聚落形态倒退。因此,气候变化对盆地内聚落演变影响显著,聚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明显。
侯光良刘峰贵萧凌波曾早早
关键词:史前文化聚落演变气候变化
气候冲击、海外白银输入与社会动乱——来自清代华北平原的经验证据被引量:1
2018年
为研究气候冲击与海外白银输入是否是导致近代传统农业经济社会发生动荡并走向衰落的重要原因,运用历史计量学方法,对华北平原地区气候冲击、海外白银输入与社会动乱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海外白银输入对清代的经济社会具有双重影响:从海外输入白银存量、流量来看,它具有扩充市场化与商业化水平,有助于社会稳定的正面作用;但由于白银输入所引发的银铜比价紊乱却对社会稳定产生了负面冲击;气候冲击对社会稳定的影响未得到验证,说明导致传统中国走向衰落的因素可能更多地来自经济金融因素,而非直接源自气候冲击。这些结论对理解气候和海外白银两大冲击下的清王朝衰落机制提供了计量经济学证据。
赵红军章韬萧凌波
关键词:清代华北平原粮价社会动乱
湖南长沙、衡阳地区1888~1916年的春季植物物候与气候变化被引量:25
2005年
文章根据清代王闿运所著《湘绮楼日记》中的湖南长沙、衡阳地区的春季物候记录,重建了该地区1888~ 1916年的春季植物物候距平序列。分析发现,1888~1916年春季植物物候期平均较现代推迟3.22d,其中1890年 代迟4.89d,1900年代迟2.22d,1910年代迟4.29d。进而推算,长沙、衡阳地区1888~1916年的春季比现代冷,平 均气温低0.37℃。该结果可使长沙地区的年代际春季温度序列延长到1890年代。
方修琦萧凌波葛全胜郑景云
关键词:温度序列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