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范志军

作品数:18 被引量:12H指数:2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江苏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自然科学总论更多>>

文献类型

  • 1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14篇哲学宗教
  • 2篇文化科学
  • 1篇自然科学总论

主题

  • 4篇文化
  • 3篇道德
  • 3篇尼采
  • 2篇伦理
  • 2篇柏拉图
  • 2篇柏拉图主义
  • 1篇道德德性
  • 1篇道德观
  • 1篇道德观点
  • 1篇德国文化
  • 1篇德性
  • 1篇德性论
  • 1篇颠倒
  • 1篇艺术
  • 1篇意识形态
  • 1篇语境
  • 1篇元伦理
  • 1篇元伦理学
  • 1篇哲学
  • 1篇质料

机构

  • 17篇东南大学

作者

  • 17篇范志军

传媒

  • 3篇广西社会科学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1篇同济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学刊
  • 1篇理论月刊
  • 1篇北京科技大学...
  • 1篇唯实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南京工业大学...
  • 1篇中国矿业大学...
  • 1篇复旦教育论坛
  • 1篇科学文化评论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1
  • 2篇2009
  • 6篇2007
  • 2篇2006
  • 3篇2005
  • 2篇2004
1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依赖语境的伦理普遍主义
2024年
当代以麦克道威尔和丹西为代表的伦理特殊主义者批评以康德伦理学为典范的普遍主义道德,认为这种道德将伦理原则公式化,脱离具体语境来运用普遍原则,这导致伦理判断对具体语境是不敏感的。当代康德主义者回应了伦理特殊主义者对普遍主义道德的批评,他们通过降低普遍原则的抽象性和引入道德敏感性规则,试图建立依赖具体语境并对具体语境敏感的普遍主义道德。但是他们的这种回应是有问题的。不过,如果我们区分开道德法则和德性法则,实践的规定性判断和反思性判断,把康德的普遍原则看作德性法则,道德判断看作实践的反思性判断,那么就能够思考一种康德式语境依赖和敏感的普遍主义伦理。
范志军
自然中的强力意志
2005年
尼采对机械论进行了批判,把机械论的原子世界还原到力和强力意志上来;在他那里,自然界就是充满斗争,纯粹生成的强力意志和力的世界。着眼于力和强力意志,尼采还对生命的本质进行了诠释。他认为,生命为争夺强力而展开的生存竞争,胜利的并非强者,而往往是弱者。混沌、必然性和永恒轮回则是尼采对自然总体特征的刻划。
范志军
关键词:强力意志混沌
马基雅维里非道德的德性论被引量:3
2009年
马基雅维里深入历史和实际经验,发现了"现实的非道德性"这个残酷的真理。基于是与应当的区分,马基雅维里悄悄完成了价值上的重估,把政治善置于道德善之上。马基雅维里据此降低了人们对政治的道德期许,塑造了具有非传统道德德性的新君主和政治共同体,完成了现代道德观的一场革命。
范志军
关键词:道德德性
尼采的“柏拉图主义”
2006年
尼采颠覆了传统柏拉图主义的“两个世界”学说,代之以新的“两个世界”理论。同一个世界在他那里被分为了深层和表层这样两个层次,居于深层的是权力意志的世界,附于表层的是外观世界,而通过权力意志的透视,外观世界从深层世界中涌现出来。就尼采仍把世界一分为二而言,他的世界观依旧是一种柏拉图主义的世界观,当然,这是一种经过转换,改装了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即颠倒的、内在论的而非超越论的柏拉图主义世界观。
范志军
马克思主义的道德观点——从元伦理学视角看被引量:2
2021年
囿于规范伦理学的视角,我们在探讨马克思关于道德的看法上总是陷入科学主义与人道主义、道德主义与非道德主义的背反困境中。一种超出规范伦理学的元伦理学视角可能会帮助我们摆脱这种困境,而这种元伦理学视角某种意义上就内在于马克思实现的生活哲学转向之中,并表达在“道德是意识形态”这一根本论断中。我们不应从规范伦理学观点而应从元伦理学观点去理解这一论断,由此我们就会看到,这个论断不仅明确表达了马克思对一切实在论道德和实质规范伦理学的拒绝,而且隐含着马克思对道德的重新定义,即道德是对生活的建构性表现。
范志军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规范伦理学元伦理学
文化的柏拉图主义:克服现代文化分裂的一种视角
2007年
围绕现代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的纷争基本上形成了三种立场。这三种立场都是现代性的、非柏拉图主义的,而这种现代性的、非柏拉图主义的解决现代文化冲突的做法是根本没有希望的。同样面对古代诗与哲学这两种文化的纷争,柏拉图和青年尼采给出了前现代性和反现代性的柏拉图主义的解决方案。在用文化现代性的方式解决现代性文化的问题毫无希望的情况下,非现代性的文化柏拉图主义立场为我们尝试走出现代性以克服现代两种文化的分裂,重建其统一性提供了可能。
范志军
关键词:诗与哲学之争
尼采价值视野中的世界
2004年
着眼于价值的观点,尼采把柏拉图主义真实世界和假象世界的对立关系归结为价值的对立关系。这一价值关系在现代遭到解体,作为最高价值的超感性世界被废黜。尼采立足于力过剩的生命对世界进行价值重估的结果是,借助永恒轮回学说他重新肯定了生成而非存在的世界。
范志军
关键词:贬值价值重估
文化柏拉图主义
2007年
对于诗与哲学,艺术与科学的文化纷争,柏拉图和青年尼采代表了两种相互对立的立场:一个确立了柏拉图主义的文化观,另一个颠倒了柏拉图主义的文化观;一个基于灵魂从意见到理念的转向,对真理的爱欲建立了从艺术到科学的文化价值等级秩序,另一个则根据对生命的悲观体验,为生活辩护的需要确立了从科学到艺术的文化价值等级秩序。他们对于古代两种文化争执的裁决将启发我们如何来解决现代的两种文化之争。
范志军
世界的投射——论尼采透视主义的世界观被引量:1
2005年
尼采眼中的世界是权力意志和力的王国,它是混沌、生成和永恒轮回的。权力意志是解释性的,而通过解释,无数个外观世界从这个混沌、生成的世界中被透视出来。世界还是无目的、无意义的,生存是可怕可疑的。为了生存下去,生命借助艺术和认识这两种透视方式,从这个世界中分别投射出了一个美化的和一个图式化的表面世界。
范志军
关键词:尼采权力意志艺术
悲剧文化与生命的双重辩护——青年尼采生存论文化观探析
2007年
青年尼采的文化观是生存论性质的。陷于“绝望的真理”中的生命需要辩护,需要文化给予它何以生存的正当理由。希腊日神文化和酒神文化分别赋予了个体生活和永恒生活以正当性,而悲剧文化则同时给予尘世生活和形而上生活双重的辩护。悲剧文化的现代意义在于,在“宗教退潮”之后,它担当了宗教的救世功能。
范志军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