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丹丹
- 作品数:4 被引量:2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 层积处理对野慈姑种子萌发的影响被引量:4
- 2014年
- 探讨层积处理方法对野慈姑种子萌发的影响,以期为今后以野慈姑种子为萌发材料的相关试验研究与田间防除提供理论依据。试验结果表明:低温层积处理能够提高野慈姑种子的发芽率,处理5~10 d,种子能够发芽,但发芽率低;处理15 d时,种子发芽率大幅度提高,随后提高幅度减小;处理35 d后,种子逐渐达到低温层积处理的最高发芽水平,且与经过自然越冬的种子相比,发芽率无显著差异;处理60 d后种子发芽率不再提高;室温层积处理5~90 d野慈姑种子的发芽率均不高于4.00%,可见室温层积处理不能提高野慈姑种子的萌发率。
- 刘英赵长山范丹丹何付丽曹扬
- 关键词:低温层积种子萌发
- 化学方法解除野慈姑种子休眠研究被引量:1
- 2014年
- HCl、NaOH、Na2CO3、NaCl、赤霉素(GA3)、芸薹素内酯(BR)浸种处理,探讨溶液浓度、浸种时间对野慈姑(Sagittaria trifolia Linn.)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NaOH溶液浸种处理可以作为快速解除野慈姑种子休眠、提高发芽率的方法,最佳处理为25%NaOH溶液浸种4 h,可使野慈姑种子萌发率达73.00%。HCl溶液浸种处理仅能解除部分野慈姑种子的休眠,20%HCl溶液浸种4 h野慈姑种子的发芽率最高,为48.33%。Na2CO3、NaCl、GA3、BR溶液浸种处理,野慈姑种子的最高发芽率分别仅为10.33%、9.33%、11.33%、9.67%,不能用于解除野慈姑种子的休眠。
- 范丹丹何付丽王艳艳刘英赵长山
- 关键词:化学方法解除休眠
- 黑龙江省野慈姑对吡嘧磺隆的敏感性测定被引量:12
- 2013年
- 采用盆栽法茎叶处理方式分别测定了黑龙江省五常市志广乡长富村(种群H1)、兴凯湖农场一连队(种群H2)、八五四农场现代农业研发中心(种群H3)、鹤岗市江滨农场(种群H4)、庆安县久胜镇久旺村(种群H5)共5个地区水稻田野慈姑对吡嘧磺隆的ED50值.结果表明,不同种群对吡嘧磺隆的敏感性不同,敏感程度依次为:种群H1>种群H2>种群H3>种群H4>种群H5,其ED50值(以有效成分计)分别为107.04、163.92、289.61、320.50、484.06 g/hm2.各种群对吡嘧磺隆的ED50值与其使用年限呈正相关,吡嘧磺隆使用年限越长的地区,野慈姑的ED50值越大;且各种群对吡嘧磺隆的ED50值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黑龙江省水稻田吡嘧磺隆常规田间施药量(以有效成分计)10~15 g/hm2的10.7~48.4倍.
- 陈丽丽何付丽范丹丹张明波李灼郭晓慧赵长山
- 关键词:吡嘧磺隆敏感性
- 嗪草酮对大豆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被引量:3
- 2015年
- 利用盆栽法研究了嗪草酮对大豆叶片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嗪草酮较低用量(有效用量630和945g/hm2)时,荧光参数NPQ增大,而Fv/Fm、Fv/Fo、qP、ETR等参数及光能分配与空白对照差异不显著;嗪草酮较高有效用量(大于1 155g/hm2)时,会使NPQ变化趋势由上升变为下降,Fv/Fm、Fv/Fo、qP、ETR、Y(Ⅱ)等较空白对照显著下降、Y(NO)、β/α-1迅速增加。说明较低用量嗪草酮对大豆叶片PSⅡ有一定的影响,但大豆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使叶片的光合能力下降不明显,而较高用量的嗪草酮会使大豆PSⅡ反应中心发生不可逆破坏,能量分配不平衡,光合能力下降,甚至丧失。随施药后时间的推移,嗪草酮对大豆主要功能叶片PSⅡ的影响逐渐减弱,至施药后50d,嗪草酮不同使用量之间大豆叶片的荧光参数无显著差异。
- 王艳艳何付丽范丹丹尹忠达张雷赵长山
- 关键词:嗪草酮大豆叶绿素荧光参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