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翔驹
- 作品数:9 被引量:39H指数:5
- 供职机构:广西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西壮族自治区科技攻关计划广西壮族自治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管角螺群体遗传结构分析与施氏獭蛤微卫星分子标记的开发
- 本文利用基于线粒体DNA COI和16S rRNA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对中国沿海8个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8个自然群体的遗传变异进行研究,揭示了管角螺群体中可能存在的种群遗传结构,探讨其...
- 苏翔驹
- 关键词:管角螺微卫星分子标记DNA条形码种群结构
- 管角螺遗传多样性的AFLP分析被引量:7
- 2013年
- 近年来,由于对管角螺的捕捞强度加大,其自然资源大大减少。为进一步了解管角螺的遗传变异和群体结构状况,本文首次利用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分子标记技术对我国南方沿海管角螺5个地理群体(连云港、温州、台山、湛江、防城港)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采用2对AFLP引物组合对管角螺5个群体的150个个体进行扩增,共扩增出310个位点,多态位点277个,多态位点比例为89.35%,基因多态性分别为0.382 4、0.476 6、0.393 8、0.437 4和0.392 8,说明5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存在一定的差异。群体间及群体内遗传分化指数表明,管角螺5个地理群体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于群体内个体间,而群体间无明显的遗传分化。UPGMA(非加权组对平均法)系统树分析表明,湛江和防城港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近,而台山和温州群体间的亲缘关系较远。
- 潘英慕翠敏李琪苏翔驹区小玲何俊锋吴雪萍陈德金
- 关键词:管角螺地理群体AFLP
- 广西和广东地区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的形态差异和遗传多样性分析被引量:16
- 2011年
- 采用形态特征分析和RAPD技术对采自广西北海、防城和广东湛江的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aldii 3个自然群体和越南大獭蛤Lutraria maxima 1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用20条引物从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越南大獭蛤1个群体的145个样品中共扩增出428条带,大小为125~5 000 bp,每条引物扩增出6~17条带;多态位点比例为76.1%~91.9%,平均多态位点比例为84.5%,遗传距离为0.1321~0.2441;对施氏獭蛤3个群体和大獭蛤1个群体进行UPGMA聚类分析,施氏獭蛤北海群体和防城群体先聚为一体,再与湛江群体聚类,最后与越南的大獭蛤群体聚为一个整体;用8条引物可以区分施氏獭蛤3个自然群体和大獭蛤群体,可作为群体特征标记;形态差异分析结果显示,湛江、北海和防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形态较接近,而越南大獭蛤群体的外部形态和遗传距离均与施氏獭蛤3个群体差异较大,已分化成为同属不同种;主成分分析表明,主成分1、主成分2和主成分3的贡献率分别为49.13%、17.18%和14.02%,累计贡献率为80.33%;施氏獭蛤3个群体判别函数的判别准确率P1为88.9%~100.0%,P2为86.7%~100.0%,综合判别率为95.9%。这说明施氏獭蛤3个群体的遗传多样性均处于较高水平,种质状况良好,且具有很好的养殖前景。
- 李斌何俊锋区小玲苏翔驹潘英罗福广郑惠芳覃志彪
- 关键词:RAPD
- 管角螺微卫星位点及其引物和应用
- 本发明公开了14个管角螺微卫星位点及其引物。研究表明,所获引物的扩增结果具有高度的多态性和稳定性,可用于管角螺的种群遗传多样性检测、个体鉴定或分子辅助育种方面。将本发明运用于对管角螺的繁育保护及科研研究之中,将为管角螺的...
- 潘英吴雪萍吴明灿周于娜苏翔驹
- 文献传递
- 滴水湖湖水主要离子组成及时空变化特征被引量:5
- 2011年
- 2009年1月至12月每两周对滴水湖主要离子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显示:滴水湖湖水全年离子总量平均值为1.82 g/L,属于微咸水,主要阴阳离子分别为Cl-与Na+,水质类型为ClNⅢa。2009年湖水年内离子总量逐渐降低,离子组成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其中Cl-、Mg2+的比例不断降低、HCO3-、SO42-、Ca2+的比例则逐渐升高。不同湖区离子总量存在显著差异,水上运动俱乐部断面最高、南岛断面最低,但各湖区之间离子组成则无显著差异。分析各采样点的离子总量与组成的相关性可知,离子总量越高,Cl-所占比例越高,HCO3-所占比例越少,滴水湖的水质类型与长江下游其他湖泊及天然微咸水湖具有显著差异。试验获得了滴水湖离子的总量、组成及时空变化等重要的基础数据,为滴水湖今后的水化学与水生态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 江敏邢斌卢柳李娟英苏翔驹杨之杰余根鼎
- 关键词:主要离子时空变化特征
- 中国沿海8个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 <正>采用壳高(A)、螺旋部高(B)、体螺层高(C)、壳宽(D)、壳口高(E)、壳口宽(F)、壳厚(G)、厣高(H)、厣宽(1)、第一螺层直径(J)、第一螺层宽(K)、第一螺层高(L)、第二螺层直径(M)、第二螺层宽(N...
- 区小玲苏翔驹何俊锋
- 关键词:管角螺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
- 文献传递
- 中国沿海管角螺4个自然群体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利用RAPD技术对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4个自然群体(广西北海、广东湛江、浙江温州、江苏连云港)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所选择的19条有效引物在4个自然群体200个个体中总共产生182个扩增片段,片段数量为19 983个,片段大小在250~2 500 bp之间。其中每条引物可产生4~17条带,平均5.28个位点。4个自然群体共检测到149个多态位点,多态位点比例为81.87%,其中北海群体的多态位点比例最高,占66.48%,其次是湛江群体为47.25%,温州群体为44.51%,连云港群体为36.81%。4个群体中均未检测到各群体特有的扩增带。4个自然群体管角螺的Nei’s指数和Shannon指数表现为一致性,表明遗传多样性在4个自然群体的大小为北海群体>湛江群体>温州群体>连云港群体。4个自然群体的遗传距离在0.054 2~0.137 4之间。基于群体间遗传距离的值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4个群体中,北海与湛江群体首先聚在一起,温州与连云港群体随后聚在一起,最后4个群体聚在一起。研究亮点:利用RAPD技术首次对我国管角螺4个不同分布区自然群体的DNA多态性进行种内遗传差异分析,并探讨其遗传多样性和地理分化特征。结果表明,管角螺4个自然群体目前尚保持了较高的遗传多样性,但环境污染和不合理的捕捞方式都可导致遗传多样性的降低。管角螺的遗传变异主要来自群体内个体间,少部分存在群体间,各群体具有较大的遗传变异潜力。
- 罗福广苏翔驹区小玲李斌潘英郑惠芳覃志彪
- 关键词:管角螺RAPD
- 广西北部湾管角螺性腺发育与繁殖规律研究被引量:7
- 2015年
- 本文对广西北部湾海域管角螺(Hemifusus tuba)的生殖系统进行了解剖和观察,采用组织切片技术对其生殖腺发育和生殖细胞的发生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北部湾管角螺为雌雄异体,雌雄比例接近1∶1。雄性生殖系统主要由精巢、贮精囊、前列腺、输精管和阴茎(阴茎囊和交接器)构成,精巢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与排放期、退化期4个时期。雌性生殖系统由卵巢、输卵管、囊腺体(蛋白腺和缠卵腺)、生殖孔和腹足口组成,卵巢的发育分为增殖期、生长期、成熟与排放期、休止期4个时期。精细胞发生经过精原细胞、初级精母细胞、次级精母细胞、精细胞期和成熟精子期5个阶段。卵细胞发生经过卵原细胞、初级卵母细胞、次级卵母细胞、成熟卵子4个阶段。管角螺生殖腺在1周年内具有2个繁殖周期,且卵巢与精巢的周年变化规律相吻合。此外,观测的全部雌性个体除了雌性生殖系统外,还具有雄性生殖器官输精管和阴茎。广西北部湾管角螺雌性个体均存在性畸变现象,性畸变率为100%。
- 区小玲苏翔驹何俊锋王文杰潘奕达吴雪萍陈德金唐甜甜潘英
- 关键词:管角螺性腺发育精子发生卵子发生繁殖规律
- 中国沿海8个管角螺(Hemifusus tuba Gmelin)地理群体的形态差异分析
- 区小玲苏翔驹何俊锋
- 关键词:管角螺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