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胡建

作品数:14 被引量:43H指数:4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International Foundation for Science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1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8篇农业科学
  • 7篇生物学

主题

  • 8篇玉米
  • 8篇玉米螟
  • 7篇亚洲玉米螟
  • 6篇腰带长体茧蜂
  • 6篇茧蜂
  • 5篇幼虫
  • 5篇玉米螟幼虫
  • 5篇细胞
  • 4篇血细胞
  • 4篇寄生
  • 4篇寄生蜂
  • 3篇胚胎
  • 3篇寄主
  • 3篇包囊
  • 2篇英文
  • 2篇整合素
  • 2篇体外
  • 2篇免疫
  • 2篇昆虫
  • 2篇害虫

机构

  • 11篇中山大学
  • 2篇中国科学院上...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安徽农业大学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合肥工业大学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水产科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研...
  • 1篇云南省森林灾...
  • 1篇水稻生物学国...
  • 1篇苏州卓凯生物...

作者

  • 14篇胡建
  • 4篇张文庆
  • 3篇刘佳
  • 3篇符文俊
  • 2篇赵华福
  • 2篇刘峰
  • 2篇刘洋
  • 1篇于洪春
  • 1篇张古忍
  • 1篇徐卫华
  • 1篇王鹏
  • 1篇朱湘雄
  • 1篇陆剑锋
  • 1篇陈学新
  • 1篇古德祥
  • 1篇戴华国
  • 1篇王磊
  • 1篇颜曦

传媒

  • 2篇昆虫学报
  • 2篇Zoolog...
  • 2篇应用昆虫学报
  • 1篇南京农业大学...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中山大学学报...
  • 1篇东北农业大学...
  • 1篇中国科学:生...

年份

  • 2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09
  • 2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5
  • 3篇2003
14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一种提高腰带长体茧蜂繁殖效率的方法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提高腰带长体茧蜂繁殖效率的方法,属于昆虫繁殖技术领域。该方法为使用腰带长体茧蜂羽化后5日龄、6日龄和7日龄没有产卵经验的雌蜂,寄生3龄末亚洲玉米螟幼虫。显著提高了腰带长体茧蜂的寄生率,羽化子代数量和雌蜂数...
米倩倩胡建
腰带长体茧蜂cDNA文库的构建被引量:9
2003年
从寄生在亚洲玉米螟 (Ostriniafurnacalis)幼虫体内 6d的腰带长体茧蜂 (Macrocentruscingulum)胚胎中提取总RNA和mRNA ,用分离到的微量mRNA合成cDNA第 1链。通过长距离PCR扩增得到足够量的双链cDNA。将SfiⅠ酶切后并纯化的cDNA片段连接到经SfiⅠ酶切的噬菌体λTripIEX2上 ,并对噬菌体进行包装 ,建成cDNA的全长库。经大肠杆菌XL1 Blue平板检测 ,未扩增文库的滴度为 0 75× 10 6pfu·mL-1,克隆重组百分率为 96 77% ,扩增后文库的滴度为 0 5×10 10 pfu·mL-1。
胡建戴华国符文俊
关键词:腰带长体茧蜂CDNA文库PCR扩增亚洲玉米螟寄生蜂胚胎
多胚发育寄生蜂腰带长体茧蜂在寄主亚洲玉米螟幼虫体内的发育被引量:4
2008年
多胚发育的幼虫内寄生蜂腰带长体茧蜂Macrocentrus cingulum的卵、胚胎和幼虫在寄主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血腔内发育,通常1枚卵可以分裂增殖为数百只胚胎。本文通过定时解剖寄生的寄主幼虫,初步了解了腰带长体茧蜂多胚的形成过程及其在寄主体内的发育情况。结果表明:以4龄末期亚洲玉米螟幼虫为寄主时,寄生蜂卵产入寄主体内10min左右开始卵裂,1天左右,初级胚胎从卵壳中被释放出来。之后胚胎在胚外膜内持续分裂产生大量二级胚胎形成桑葚胚。寄生后3天左右,二级胚胎从胚外膜中被释放出来,进入胚胎发育阶段。寄生后6天左右,胚胎进入胚带形成阶段。寄生后8天左右,胚带伸长,头尾形成。寄生后9天左右,身体分节完成,部分幼虫孵化,蜕去胚外膜。寄生后13天左右,蜂幼虫从寄主体内啮出。胚胎在发育初期体积变化不大,但从胚带形成开始,体积则迅速增大。腰带长体茧蜂与另一多胚发育寄生蜂佛州点缘跳小蜂Copidosoma floridanum在胚胎发育进程上明显不同,体现了它们对各自寄主的适应。
胡建刘峰张文庆
关键词:腰带长体茧蜂亚洲玉米螟胚胎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对外源体的包囊(英文)被引量:1
2007年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包囊具双相性.当DEAE-sephadex珠子被诱导进亚洲玉米螟幼虫的血腔内后,颗粒细胞首先在3min内吸附到珠子表面,浆细胞随后吸附形成多层浆细胞层,注射48h后最终形成重叠细胞层的平滑囊鞘.完整的囊鞘显示有3层明显不同的区域.颗粒细胞起着最初识别血腔中的外源体作用,一旦珠子被颗粒细胞识别为外源体,颗粒细胞将裂解释放一些公认的物质诱导浆细胞识别外源体,于是包囊被立刻启动.总之,研究结果显示亚洲玉米螟幼虫包囊明显依赖血细胞之间的互相合作.
陆剑锋胡建陈学新朱湘雄符文俊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包囊血细胞
腰带长体茧蜂抵御其寄主亚洲玉米螟细胞免疫反应的机理研究
多胚发育寄生蜂腰带长体茧蜂(Microcentrus cingulum)可以成功的寄生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作为寄生蜂防御寄主免疫反应的重要因子之一,蜂卵表面成分在保护寄生蜂逃避寄主的...
胡建
关键词:腰带长体茧蜂亚洲玉米螟血细胞包囊
文献传递
害虫控制的外因和内因
害虫控制可从外因和内因两个方面开展研究。迄今,大多数研究是利用外因来控制害虫的,包括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生态防治、化学防治、物理防治等措施。常言道,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因此,利用内因来控制害虫的前...
张文庆胡建古德祥
关键词:害虫控制RNA干涉
文献传递
生物防治造福人类被引量:2
2024年
生物防治是植物保护绿色防控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是我国有效控制农药用量、保障农业生产和生态环境安全、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技术手段.已故中国科学院院士蒲蛰龙教授及其带领的团队深耕害虫生物防治领域,在多个方面作出卓越贡献.在天敌昆虫保育、挖掘与利用方面,以蓖麻蚕卵作为大量繁殖赤眼蜂的中间寄主,开创了大卵繁蜂的先例,并广泛推广应用于甘蔗螟虫的防治;繁殖释放平腹小蜂防治荔枝、龙眼害虫荔枝蝽,沿用至今;发掘利用黄猄蚁防治柑橘害虫的方法,继承和弘扬了祖国的文化遗产;挖掘稻虱缨小蜂种质资源,建立了可以用于规模化繁育的四室繁蜂法.在引进天敌防治害虫方面,先后完成了引进澳洲瓢虫和孟氏隐唇瓢虫防治介壳虫;建议从松突圆蚧原产地引进花角蚜小蜂防治松林新入侵害虫松突圆蚧.在利用昆虫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方面,利用苏云金杆菌防治水稻害虫稻纵卷叶螟和三化螟以及卫生害虫致倦库蚊;利用松毛虫质多角体病毒防治马尾松毛虫;研制和商品化生产了斜纹夜蛾核多角体病毒杀虫剂“虫瘟一号”;利用病毒基因组的突变,构建了多株高效核多角体病毒株;利用昆虫病原线虫防治花卉新入侵害虫蔗扁蛾.在害虫综合防治方面,实施“以发挥害虫天敌效能为主的害虫综合防治”,将水稻虫害控制在经济损失允许水平之下.在应用基础研究方面,阐明了保护利用天敌、充分发挥天敌效能的群落生态学机制;研究了腰带长体茧蜂与寄主的免疫互作机制;研发了基于RNAi的害虫生物防治新技术;系统研究了棉铃虫滞育的分子机制.害虫生物防治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所涉及的政府、商业部门、技术研究者、农技推广部门、广大消费者、农民等社会各方面中,农民是防治措施的最终执行者,只有加大对农民的培训、让�
张古忍张文庆周强胡建徐卫华
关键词:生物防治害虫天敌赤眼蜂昆虫病原微生物
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的包囊行为被引量:15
2003年
根据光镜和电镜观察结果 ,将亚洲玉米螟 (Ostriniafurnacalis)幼虫血细胞分为粒细胞、浆细胞、类绛色细胞、原血细胞和球形血细胞五类。调查了幼虫的血细胞总数 (THC)和各类血细胞数量 (DHC)的变化情况。从三龄末期到五龄第五天期间 ,幼虫的THC在蜕皮前后会下降 ,蜕皮后约 12h降到最低点 ,然后又慢慢回升。在五龄幼虫前 5d期间 ,浆细胞在前第三天呈增加趋势 ,之后开始下降 ,而粒细胞呈相反趋势。浆细胞和粒细胞具有附着延展性 ,它们可以附着在载玻片表面 ,但延展能力不同。血细胞可以迅速黏附在外源物如葡聚糖凝胶珠表面形成包囊 ,部分包囊会发生黑化现象。体外培养条件下 ,血细胞也可以形成包囊 ,其结构与体内形成的包囊差异不大。
胡建符文俊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血细胞幼虫
一种体外分析亚洲玉米螟幼虫血细胞包囊的改进方法被引量:3
2007年
包囊反应是昆虫清除侵入体内的外源物如病原物和寄生生物的一种非常重要的细胞免疫反应。由于受到不便于观察、操作复杂等问题的限制,很多包囊分析实验无法或难于在昆虫体内完成。体外包囊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些问题。目前常用的体外包囊是在96孔板中加入昆虫血细胞和外源物,如凝胶珠进行培养观察,但这种方法存在着一些明显的缺陷。本文以亚洲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幼虫血细胞为研究对象,使用0.2mL的离心管(Eppendorf tube)代替96孔板,并将其固定在匀速旋转的载体上培养,极大程度的模拟了反应物在昆虫体内的状态。结果表明,改进方法后昆虫血细胞的体外包囊效果得到明显提高,且血细胞的状态也得到明显改善;而添加抗凝剂会减弱血细胞对外源物的包囊能力。
赵华福刘佳胡建
关键词:亚洲玉米螟血细胞包囊抗凝剂
寄生蜂调控寄主害虫免疫与发育机理的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0
2019年
寄生蜂是重要且种类最为丰富的膜翅目昆虫类群之一,也是极具价值的害虫生物控制因子。寄生蜂携带有不同类型的活性因子,包括毒液、多分DNA病毒类病毒颗粒、卵巢蛋白、畸形细胞及幼虫分泌物等,用于调控寄主害虫的免疫反应、发育等重要生理过程,以确保成功寄生并确保其子代在寄主害虫体内(内寄生蜂)或体表(外寄生蜂)正常发育,最终可导致寄主害虫死亡,从而有效控制寄主害虫种群数量。目前已有诸多与寄生蜂调控寄主害虫内在机理相关的研究报道,该领域也已成为昆虫寄生学与生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仅从寄生蜂寄生因子多样性、寄生蜂调控寄主害虫免疫及发育的机理等方面,对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概述。
叶恭银胡建朱家颖方琦严智超王磊
关键词:寄生蜂免疫发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