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利红
- 作品数:8 被引量:43H指数:5
- 供职机构:天津科技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天津市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天文地球生物学更多>>
- 天津港南部海区水体富营养化水平评价被引量:6
- 2007年
- 根据2006年3月和7月的调查数据,对天津港南部海区海水的营养水平及动态变化进行了评价。考虑到水质状况和水体营养水平是水体中多项指标分析评价的综合结果.本文先通过单项指标评价法和营养指数法进行评价。然后又通过集对分析方法,选择化学需氧量(COD)、无机磷(DIP)、无机氮(DIN)、叶绿素a(Ch1—a)等作为评价指标,对该区海水富营养化水平进行了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集对分析方法更能反映海水的实际富营养化状况,计算结果显示天津港南部海域两期调查中除21,26.27和29站位在7月呈富营养化状态其余站位海水均在中营养(Ⅳ)及以下水平状况,未达到富营养化水平,水质状况较好。
- 曹佳莲刘宪斌刘占广聂利红纪明航
- 关键词:水体富营养化
- 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海洋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被引量:9
- 2008年
- 生物表面活性剂具有乳化和分散油污且不污染环境等特点,常被用于原油的生物降解过程中。本文概述了生物表面活性剂在海洋溢油生物修复中的应用现状,包括对微生物降解原油的促进作用,与化学表面活性剂促进效果的对比及处理油污染现场时的投加方式,并指出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与今后的发展方向。
- 聂利红刘宪斌田胜艳
- 关键词:生物表面活性剂溢油生物修复
- 天津高沙岭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及风险评价被引量:9
- 2008年
- 通过对天津海滨浴场南侧潮间带表层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定量分析,探讨其分布特征及来源。研究表明,沉积物中ΣPAHs含量范围为91.4×10-9~855.4×10-9,从空间上呈现出高潮滩>中潮滩>低潮滩的分布特征。样品中PAHs二环和三环含量占主导地位,以石油污染输入为主,并混合有化石燃料的不完全燃烧。根据沉积物风险评价标准,萘、芴、菲、蒽超出风险低值,对潮间带生态具有潜在危害,应严格控制PAHs的人为输入,保护潮间带的生态环境。
- 聂利红刘宪斌降升平田胜艳高伟
- 关键词:潮间带沉积物多环芳烃
- 泥螺对多环芳烃生物可利用性的初步研究
- PAHs作为天津海岸带的典型污染物质,因具有持久性、生物难降解性及高毒性,对环境中的生物及人类健康造成严重的威胁,导致河口及其海岸带生境退化,目前人们逐渐意识到采取有效措施对生态环境进行修复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因此,调查有...
- 聂利红
- 关键词:泥螺多环芳烃生物可利用性沉积物生态风险环境监测
- 文献传递
- 海水淡化高盐度尾液排放对海洋生态系统的影响被引量:9
- 2008年
- 近年来由于淡水资源短缺和海水淡化处理成本的下降,海水淡化产业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发展,但高盐度尾液的排放会导致海水盐度升高,进而对海洋生态系统造成一定的影响。本文主要讨论海水盐度升高对海洋营养盐循环、浮游生物、鱼类、海洋微生物及水产养殖业所造成的影响,并对高盐度尾液的排放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
- 聂利红刘宪斌田胜艳于鹏
- 关键词:海水淡化海洋生态系统
- 天津高沙岭潮间带泥螺体内多环芳烃的质量分数及富集特征被引量:8
- 2008年
- 采用GC/MS测定了天津高沙岭潮间带底栖泥螺体内10种多环芳烃(PAHs)的质量分数,分析了不同个体及各身体部位中PAHs的富集特征,探讨了该区域PAHs的主要来源。结果表明,泥螺体内以低环PAHs为主,PAHs浓度随着个体的增大而升高,对单组分萘的富集能力最强;鳃中富集PAHs的量最大,腹足富集PAHs的能力最弱,肝脏内10种PAHs均有检出,并且高相对分子质量的PAHs质量分数相对较高;PAHs的环数相对丰度表明该区石油输入的PAHs较多,应严格控制PAHs的人为输入。
- 聂利红刘宪斌降升平田胜艳张文亮张福孙佐辉高伟李新程
- 关键词:潮间带泥螺多环芳烃
- 天津大沽沙航道水域浮游植物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评价被引量:2
- 2009年
- 根据2007年8月大沽沙航道水域浮游植物的调查资料及水质监测数据,研究了该水域浮游植物的分布特征及富营养化状态。综合单因子生物法和营养指数法的评价结果表明,该水域污染较严重,尤其是靠近大沽排污口的水域已经严重富营养化,排污河向航道输入大量含有N、P营养盐的污染物,造成水质污染。今后应严格控制大沽排污河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陆源污染,有效防治"赤潮"的发生。
- 聂利红刘宪斌刘占广张文亮任健王轶博
- 关键词:浮游植物富营养化
- 海洋石油烃降解细菌T_1和T_2的分子鉴定分类
- 2008年
- 从天津滨海潮间带被石油烃严重污染的沉积物(干样含油量0.2 g/g)中,筛选分离出能够以柴油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对其中生物量大、单株菌降解效率较高的两株细菌 T_1和 T_2进行16S rDNA 克隆,通过测定和比较16S rDNA 的部分序列对这两株细菌进行分子鉴定,以期用于石油污染的微生物修复中。结果表明,T_1与深红红螺菌(Rhodospirillum rubrum)的同源性为89%,T_2与施氏甲单孢杆菌(Pseudomonas stutzeri)的同源性为99%。
- 田胜艳王娟聂利红
- 关键词:RDNA分子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