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罗韶辉

作品数:41 被引量:173H指数:8
供职机构: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佛山市卫生局医学科研立项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8篇期刊文章
  • 11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38篇医药卫生
  • 3篇化学工程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8篇脑梗
  • 17篇梗死
  • 16篇脑梗死
  • 16篇急性
  • 11篇动脉
  • 10篇急性脑梗死
  • 9篇血管
  • 8篇疗效
  • 8篇脑梗死患者
  • 8篇颈动脉
  • 7篇卒中
  • 6篇代谢
  • 6篇蛋白
  • 6篇溶栓
  • 6篇缺血
  • 5篇动脉粥样硬化
  • 5篇糖代谢
  • 5篇脑血
  • 5篇脑血管
  • 5篇颈动脉粥样硬...

机构

  • 41篇佛山市第一人...

作者

  • 41篇罗韶辉
  • 21篇王玉凯
  • 17篇章成国
  • 17篇曾桄伦
  • 15篇邵燕
  • 9篇张国华
  • 9篇谢坚
  • 9篇彭伟英
  • 6篇杜朴
  • 6篇黄淑云
  • 5篇刘涛
  • 5篇李国德
  • 3篇张虹桥
  • 2篇卢结文
  • 2篇蔡早育
  • 2篇吴维英
  • 2篇黄玉兴
  • 2篇莫玉芳
  • 2篇陈为民
  • 2篇李颖仪

传媒

  • 4篇中国实用神经...
  • 2篇临床神经病学...
  • 2篇海南医学
  • 1篇中华神经科杂...
  • 1篇齐齐哈尔医学...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中国急救医学
  • 1篇山东医药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广西医学
  • 1篇中国新药杂志
  • 1篇浙江实用医学
  • 1篇卒中与神经疾...
  • 1篇中国临床康复
  • 1篇医学临床研究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中国医师进修...
  • 1篇中国卒中杂志
  • 1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临床合理用药

年份

  • 1篇2018
  • 3篇2017
  • 1篇2016
  • 6篇2015
  • 4篇2014
  • 5篇2013
  • 3篇2011
  • 3篇2010
  • 3篇2009
  • 3篇2008
  • 5篇2006
  • 2篇2005
  • 1篇2004
  • 1篇2000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凯力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影响被引量:7
2013年
目的探讨凯力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对血小板功能变化的影响。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对照组仅给予临床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凯力康治疗。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血小板(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体积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例(P-LCR)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基本痊愈率、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分别为28.2%、38.5%、92.3%,高于对照组的15.4%、17.9%、71.8%;2组治疗后PLT、MPV、PDW、P-LCR水平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凯力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显著,而且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小板功能。
吴维英李颖仪卢结文莫玉芳黄玉兴陈为民罗韶辉蔡早育
关键词:血小板功能
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被引量:1
2018年
目的观察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的疗效。方法选取80例2015年9月-2016年12月期间接收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将其依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取单一静脉溶栓治疗方式,观察组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方式,探究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成效。结果观察组的神经功能改善率为95.0%(38/4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2.5%(29/40),而颅内出血发生率2.5%(1/4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2.5%(5/40),差异明显(P<0.05);另外,术后3个月,观察组患者的生理功能、精神健康、社会功能、生理职能、情感状况、健康状况指标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采取血管内介入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治疗方式,可有效改善其病情,临床治疗成效显著,具有一定安全有效性,充分体现其应用价值,可进一步推广和采纳。
杜朴罗韶辉冯华海王玉凯
关键词:血管内介入治疗静脉溶栓急性缺血性卒中
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动脉内溶栓的临床分析(附13例报告)
2006年
目的 观察尿激酶(Urokinase)脉内溶栓(IAT)治疗椎-基底动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应并发症,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 时13倒发病后12h内的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彤成患者行IAT治疗。疗效评价在溶栓后20d进行,分别进行神经功能缺损,临床疗效全面观察。结果 溶栓前1例为TIMI 1,12例为TIMl 0。溶栓后11例闭塞血管部分/完全再通,2例未再通。10例患者结果良好:3例不良结果;其中2例死亡。发病6h内IAT组与发病6~12h内IAT组疗效对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尿激酶动脉内溶栓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形成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罗韶辉王玉凯
关键词:尿激酶动脉内溶栓
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微量白蛋白与卒中复发的关系
2017年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尿微量白蛋白(MAU)与卒中复发的关系。方法选择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0年3月-2012年3月收治的发病7天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05例,完善尿蛋白定量、血糖、血脂、血压、同型半胱氨酸等危险因素检查,进行门诊随诊、电话随诊,统计其出院后脑卒中的复发情况。结果在205例脑梗死患者中,有50例在平均9.75个月后再发脑卒中。与卒中未复发的患者相比,卒中复发的患者合并MAU(46% vs 26.5%, P=0.009)的比例更高。通过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MAU是脑卒中复发的预测因子(HR:2.14, 95%CI:1.214-3.772)。结论 MAU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杜朴罗韶辉冯华海王玉凯
关键词:尿微量白蛋白脑卒中复发
TIA住院患者的糖代谢异常与颈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研究
章成国黄淑云曾桄伦张国华邵燕罗韶辉彭伟英
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继发卒中风险的预测价值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索ABCD评分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后90 d内发生脑梗死的预测价值。方法使用ABCD评分方法,将TIA患者分为低风险组(0~2分)、中等风险组(3~4分)、高风险组(5~6分),分析我院103例TIA患者在短期内发生脑梗死的风险。结果根据ABCD评分法,高、中、低风险组之间,90 d内发生脑梗死机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ABCD评分能够有效的预测TIA短期内进展为脑梗死以及对于TIA的分级预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罗韶辉黄淑云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ABCD评分卒中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疗效分析
目的 研究颈动脉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自2007年7月至2014年11月我院接诊的80例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的患者进行研究,其中男性67例,女性13例.所有病例均接受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共植入支架...
冯华海王玉凯罗韶辉
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诊断中的应用
2008年
【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患者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8例临床急性原发性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分别进行MS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所有患者均完成VR、MIP、SSD处理,并对照手术或介入结果评估其诊断价值。【结果】MSCTA发现7例动静脉畸形,23例共24个动脉瘤,其中21例为单个动脉瘤,1例为两个动脉瘤,1例合并有动静脉畸形。动脉瘤直径最小2.0 mm,最大20 mm。MSCTA能清晰显示动脉瘤的瘤体大小、瘤颈、瘤轴指向、载瘤动脉及其动脉瘤与邻近血管分支和骨性组织间的空间关系。DSA检查发现25个动脉瘤,MSCTA的吻合率为96%。【结论】MSCTA诊断颅内动脉瘤有较高准确性,可以帮助原发性SAH患者查找病因,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曾桄伦章成国王玉凯罗韶辉邵燕彭伟英
关键词:X线计算机血管造影术
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供血区急性梗死104例临床分析
2017年
目的探讨血管内介入治疗后循环供血区急性梗死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本院2005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104例后循环供血区急性梗死患者作为介入组,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对该组患者实施治疗,选取同期收治的接受内科药物治疗的104例后循环供血区急性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并对2组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前介入组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脑卒中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t=0.499,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优于对照组(t=6.086,P<0.05);介入组、对照组的血管再通率分别为82.7%、56.7%,2组比较差异明显(χ2=16.599,P<0.05);介入组、对照组治疗后随访3个月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ADL评分)分别为(53.6±4.2)、(45.9±4.1)分,2组比较差异明显(t=5.867,P<0.05)。结论采用血管内介入治疗方法对后循环供血区急性梗死患者实施治疗,疗效可靠,能够有效改善患者预后。
罗韶辉邓杏珍冯华海
关键词:血管介入治疗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梗死灶面积与餐后血糖的关系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梗死灶面积与餐后血糖的关系,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糖的管理、降低大面积脑梗死发生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入选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佛山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经临床诊断为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患者186例,记录患者临床资料、生化指标。对患者进行头颅MR检查。按最大梗死灶平面直径分为3组,各组均有患者62例(≥5.0 cm、2.1-5.0 cm、0.5-2 cm),比较各组的年龄、性别、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density lipoprotein cholesterol,LDL-c)、1周餐后血糖(postprandial blood sugar,PBS1)、2周餐后血糖(PBS2)的有统计学差异。结果各组患者的性别、高血压病、LDL-c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年龄、餐后血糖(PBS1和PBS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面积脑卒中患者年龄高、餐后高血糖明显,且应激状态过后仍存在餐后高血糖状态。
章成国李国德黄淑云曾桄伦张国华罗韶辉彭伟英
关键词:急性缺血性脑卒中餐后血糖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