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花
- 作品数:10 被引量:53H指数:4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单纯结膜转位术与联合视原胶原植入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对翼状胬肉切除行结膜转位与联合视原胶原植入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和评价。方法对我院就诊的翼状胬肉患者56例(60只眼)随机分为A组和B组,A组采用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转位术,B组进行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转位及视原胶原植入术,对术后的炎症反应、并发症、视力、眼压、翼状胬肉复发率等进行了动态观察。结果术眼均未见排斥反应及并发症,随访观察11个月,B组有3只眼复发,复发率为10%;A组有5只眼复发,复发率为16.7%。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复发程度轻于A组。结论翼状胬肉切除行结膜转位与联合视原胶原植入术均可以有效地降低术后的复发程度,联合视原胶原植入术可减轻术后复发程度,是手术治疗翼状胬肉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 胡萍吴强管建花杜新华龚丽华
- 关键词:翼状胬肉翼状胬肉切除术
- 正常人群结膜囊细菌菌株筛查
- 目的:研究正常人群结膜囊细菌分布及药物敏感,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2006年09月~2007年02月我院收集的407例不同年龄段,不同工作环境的正常人群结膜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并将培养阳性的结果进行药敏分析。
- 管建花吴强胡萍宋蓓雯陆斌张谊
- 文献传递
- 白内障术前结膜囊预防性用药后细菌检测分析被引量:6
- 2007年
- 目的探讨白内障待手术患者术前使用抗生素前后及术后结膜囊细菌学状态,了解不同药物对结膜囊的抑菌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200例结膜囊外观清洁、无眼部炎症、泪道冲洗通畅的白内障住院患者,分别于入院未用抗生素眼液点眼前、手术消毒前运用不同抗生素眼液点眼及术后第1天拆开眼垫换药前进行结膜囊细菌培养。结果术前未使用抗生素眼液点眼前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为35.5%(7l/200),分为四组予以林可霉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妥布霉素点眼后,结膜囊细菌的清除率分别为70.59%(12/17)、94.74%(18/19)、100%(16/16)、89.47%(17/19),术后第1天拆开眼垫后结膜囊的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12/200)。革兰阳性球菌最多见,约为81.69%(58/71),革兰阴性杆菌其次。结论结膜囊可以有各种细菌存在。使用不同抗生素后结膜囊细菌培养率有一定的区别,几种药物的抑菌效果有差异。使用抗生素眼液后及白内障术后第1天都有结膜囊细菌存在,提示白内障术前及术后均应加强抗生素眼液点眼,以减少术后眼内炎的发生。
- 管建花吴强胡萍宋蓓雯陆斌张谊
- 关键词:白内障结膜囊细菌培养
- 眼内炎的病因分类和诊断治疗措施被引量:5
- 2007年
- 眼内炎可由内眼手术、外伤和内源性感染引起,是眼部严重的并发症,它对视力的损伤是迅速和难愈的。如何针对不同患者不同的危险因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是眼科临床面对的一个比较重要的课题。本文系统介绍了眼内炎的病因分类及诊断和治疗措施。
- 管建花吴强
- 关键词:眼内炎细菌
- 翼状胬肉切除联合结膜转位及视原植入术治疗翼状胬肉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09年
- 胡萍吴强管建花杜新华龚丽华
- 关键词:翼状胬肉切除疗效观察植入术眼科医师高复发率
- 正常眼和白内障手术前后结膜囊细菌菌谱及抗生素应用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7
- 2008年
- 目的检查正常眼的结膜囊存在的细菌种类,并进行药敏分析,对目前临床常用的抗生素滴眼液药效进行对比。方法207例(207眼)正常眼及200例(200眼)白内障的结膜囊标本进行细菌培养,200例白内障分4组给予林可霉素,妥布霉素,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滴眼后术前及手术后再次培养,并将所有培养为阳性的标本进行药敏分析。结果407眼的结膜囊细菌培养阳性率31.45%,其中70岁以上者阳性率最高为42.05%(37/88)。革兰氏阳性球菌阳性率达到80.47%,革兰氏阴性杆菌为16.40%。4种抗生素结膜囊细菌的清除率分别为70.59%、89.47%、94.74%、100.00%;所有白内障眼术前使用抗生素后细菌阳性率为4.00%,手术后1 d拆开眼垫后细菌培养阳性率为6.00%。结论正常眼的结膜囊可有多种细菌存在,高龄者检出率高。其中以表皮葡萄球菌多见,其次为洛菲不动杆菌和金黄葡萄球菌;目前常用的4种抗生素滴眼液的效果强弱不同,提示在临床进行白内障等内眼手术时应根据结膜囊细菌培养的情况选用敏感抗生素,术后也应进行局部抗生素滴眼液的应用。
- 吴强管建花宋蓓雯陆斌张敏张谊
- 关键词:结膜囊白内障药物敏感性抗生素
- 正常结膜囊细菌菌谱检测及抗生素应用的对比研究
- 目的:检测正常人群结膜囊存在的细菌菌株种类,并进行药敏分析,同时对目前临床常用眼局部抗生素的药效进行对比研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选择2006年09月-2007年03月来我院就诊的患者,包括207人...
- 管建花
- 关键词:抗生素结膜囊药敏分析
- 三种折叠式单焦球面设计人工晶状体对比敏感度及眩光敏感度的比较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比较3种折叠式单焦球面设计人工晶状体在植入术后,其对比敏感度和眩光对比敏感度的差异。方法将所有待植入人工晶状体的单纯老年性白内障患者120例120眼随机分成3组:A组植入一片式肝素表面处理亲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HQ-201HEP,Hexa Vision),B组植入三片式疏水性丙烯酸酯人工晶状体(Sensar AR40e,AMO),C组植入蓝光滤过人工晶状体(AcrySof Natural SN60AT,AL-CON);另选取一组与病例组年龄相近的正常人作为对照组;每组均40例40眼。术后测量各组最佳矫正视力。使用CSV-1000E对比敏感度仪测量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进行比较。结果对比敏感度及眩光对比敏感度在各空间频率(3cpd、6cpd、12cpd、18cpd)的互相比较,其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均低于同年龄正常组。结论白内障摘出植入单焦球面人工晶状体可部分恢复患者因白内障引起的对比敏感度降低,但尚未达到正常同龄人水平。人工晶状体的设计原理对对比敏感度的影响尚需进一步探讨。
- 张谊吴强胡萍管建花丁洁
- 关键词:人工晶状体
- 白内障术前使用不同抗生素及术后结膜囊细菌培养分析
- 目的:探讨白内障待手术患者术前使用抗生素前后及术后结膜囊细菌学状态,了解不同药物对结膜囊的抗菌效果,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调查200例结膜囊外观清洁、无眼部炎症、泪道冲洗通畅的白内障住院患者,分别于入院
- 管建花吴强胡萍宋蓓雯陆斌张谊
- 文献传递
- 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仪和超声活体显微镜对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的检测评价被引量:10
- 2008年
- 目的 比较眼前段相干光断层扫描仪(SL-OCT)与超声活体显微镜(UBM)检测青光眼滤过术后滤过泡的效果。方法 比较研究。以Singh的方法,对53例(69只眼)青光眼滤过术后患者的功能性滤过泡进行检测,同时对受试患者分别进行SL-OCT与UBM检查,获取结膜下滤过泡内部形态结构图像,并对滤过泡进行归类分型;对两种检查方法所得结果进行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结果 SL-OCT检测青光眼功能性滤过泡的形态和分型与Singh法所判定的功能性滤过泡对照,显示SL-OCT检测和识别功能性滤过泡的敏感性为92.7%(38/41),特异性为83.3%(20/24);而UBM检测和识别功能性滤过泡(Yamamoto分型)的敏感性为66.7%(30/45),特异性为75.0%(18/24)。两组在识别功能性滤过泡的敏感性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isher精确检验,P=0.003)。结论 SL-OCT检测和识别青光眼滤过术后功能性滤过泡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优于UBM,四种滤过泡分型为判断功能性滤过泡提供了形态和结构方面的支持,可作为判断青光眼疗效和再次手术的重要客观依据。
- 吴强张谊宋蓓雯陆斌管建花
- 关键词:青光眼眼前半段光学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