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程新耀

作品数:37 被引量:86H指数:6
供职机构: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33篇医药卫生
  • 2篇自动化与计算...

主题

  • 16篇动脉
  • 12篇颈动脉
  • 10篇中膜
  • 9篇动脉内
  • 9篇内中膜
  • 9篇超声
  • 8篇中膜厚度
  • 8篇颈动脉内
  • 7篇颈动脉内中膜
  • 6篇内中膜厚度
  • 5篇心动图
  • 5篇细胞
  • 5篇超声心动图
  • 4篇动脉内中膜厚...
  • 4篇动脉粥样硬化
  • 4篇心肌
  • 4篇心脏
  • 4篇糖尿
  • 4篇糖尿病
  • 4篇梗死

机构

  • 29篇武汉大学
  • 5篇广州军区武汉...
  • 5篇华中科技大学
  • 3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黄石理工学院
  • 1篇教育部
  • 1篇中国人民解放...

作者

  • 36篇程新耀
  • 10篇王艾丽
  • 5篇胡剑峰
  • 4篇吕清
  • 4篇章子铭
  • 4篇金雅磊
  • 4篇刘曼薇
  • 4篇张银
  • 4篇武彧
  • 4篇谢明星
  • 4篇马大波
  • 3篇周琳婧
  • 3篇谢满英
  • 3篇严斐斐
  • 3篇朱文敏
  • 2篇王桦
  • 2篇丁世芳
  • 2篇丁明跃
  • 2篇向慧娟
  • 2篇潘建军

传媒

  • 7篇武汉大学学报...
  • 3篇中华临床医师...
  • 2篇医学新知
  • 2篇临床超声医学...
  • 2篇临床心血管病...
  • 2篇中华实验外科...
  • 2篇中国临床药理...
  • 1篇中国医疗器械...
  • 1篇中华围产医学...
  • 1篇中华超声影像...
  • 1篇临床误诊误治
  • 1篇中华内科杂志
  • 1篇数理医药学杂...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临床医学...
  • 1篇湖北民族学院...
  • 1篇生命科学仪器
  • 1篇华南国防医学...
  • 1篇中国介入影像...
  • 1篇中国实用神经...

年份

  • 1篇2022
  • 2篇2020
  • 1篇2017
  • 5篇2015
  • 1篇2014
  • 5篇2013
  • 6篇2012
  • 4篇2010
  • 1篇2009
  • 5篇2007
  • 2篇1999
  • 1篇1996
  • 2篇1995
3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血红素氧合酶-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液对心肌梗死治疗作用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血红素氧合酶-1(HO-1)基因修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培养上清液对大鼠心肌梗死的治疗作用。方法 HO-1腺病毒或对照GFP腺病毒转染MSCs,Western blot检测HO-1的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无氧无血清条件下HO-1-MSCs、GFP-MSCs、MSCs的凋亡;ELISA和RT-PCR检测无氧无血清条件下HO-1-MSCs细胞因子的分泌。收集HO-1-MSCs、GFP-MSCs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的培养上清液,于结扎冠状动脉1 h后多点注射到心肌梗死区边缘,注射Control Medium为对照组。注射4 d后检测心功能变化,4周后取梗死区边缘心肌行Masson染色和免疫组化CD34染色。结果 HO-1转染的MSCs可以稳定高效地表达HO-1蛋白(P=0.01),HO-1-MSCs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的凋亡率显著低于GFP-MSCs和MSCs(P=0.01),且其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HGF、bFGF、TGF-β、VEGF分泌水平显著增高(P=0.02);注射4 d后发现HO-1-MSCs上清液治疗组心功能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4周后HO-1-MSCs上清液治疗组胶原面积明显减少(P<0.01),且梗死区微血管数量也增加。结论 HO-1-MSCs分泌多种细胞因子,通过促进血管新生,减少胶原沉积以及减少心肌坏死,从而改善心功能以及急性心肌梗死后的左心室重构。
王艾丽曾彬程新耀严斐斐
关键词:间质干细胞血红素加氧酶-1细胞因子类
超声图像中颈动脉血管内外膜分割被引量:11
2010年
提出了一种自动快速的基于活动轮廓模型的超声图像颈动脉血管内外膜分割方法.该方法给出一种快速有效的颈动脉内膜初始轮廓确定方法,使用改进的活动轮廓模型对内外膜进行分割,包括使用新的外部能量函数来检测内膜,以及各向异性扩散滤波(AD)后使用GVF外力场来改善外膜的检测.提出的方法在临床数据测试中得到验证,分割结果与心血管超声专家手工勾勒的结果相符合.该方法能测量内中膜沿血管轴心线方向的厚度变化曲线,为心血管疾病的诊断、治疗研究提供重要的参数和诊断参考依据.
李国宽程新耀周渊宋恩民
关键词:超声图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活动轮廓模型图像分割
计算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标准差和变异系数评估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被引量:9
2012年
目的探讨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对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性别和年龄匹配的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82例(高血压组)和正常人群61例(对照组)。常规超声采集颈总动脉图像,光盘贮存,用已经确认的有效识别内中膜边界的软件脱机测量和计算内中膜最大厚度(IMTmax)、最小厚度(IMTmin)、平均厚度(IMTmean)、标准差(SD)和变异系数(CV);测量血脂,计算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AIP),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高血压组IMTmax、IMTmin、IMTmean、SD、CV、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及AIP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两组间TC和HDL-C无统计学差异(P>0.05);高血压组SD、CV与nonHDL-C、AIP和IMTmax均呈正相关(P均<0.05)。结论 SD和CV能够反映高血压患者和正常人群之间血管内中膜的差异,且与IMT、nonHDL-C及AIP等已知心血管危险因子呈正相关关系,能够用于评价高血压患者早期动脉粥样硬化。
张银程新耀王艾丽周琳婧
关键词:高血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标准差血浆致动脉硬化指数
阿托伐他汀对心肌梗死后大鼠转化生长因子-β_1和白介素-1β转录水平的影响
2007年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后细胞转化生长因子-β_1 (TGF-β_1)和白介素-1β(IL-1β)的转录水平以及阿托伐他汀对其的影响。方法:结扎冠脉左前降支造成急性心梗模型,随机分为心肌梗死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每组21只,另设13只为假手术组。阿托伐他汀治疗组于手术后2 d起灌胃给药,心肌梗死组和假手术组只给予等量清水灌胃。第1周后各组取3只大鼠检测TGF-β_1和IL-1βmRNA的转录水平变化;第6周后行超声心动图、心室重塑、TGF-β_1和IL- 1βmRNA的测定。结果:与心肌梗死组相比,阿托伐他汀治疗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左、右心室肥厚指数降低;短轴缩短率(FS)和左室射血分数(EF)均增加(P<0.05);心肌梗死后第1周心肌梗死组和阿托伐他汀治疗组梗死区周边TGF-β_1和IL- 1βmRNA的转录较假手术组有不同程度增高(P<0.05)。梗死后第6周心肌梗死组IL-1βmRNA的转录与第1周相比有明显降低,而TGF-β_1 mRNA仍呈高转录水平(P<0.05);与假手术组相比两细胞因子仍增高(P<0.05)。梗死后第6周阿托伐他汀治疗组IL-1β和TGF-β_1 mRNA的表达较第1周相比皆降低(P<0.05);与心肌梗死组相比也降低(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能降低急性心梗大鼠心肌TGF-β_1和IL-1β转录水平,减轻心室重塑,改善心功能。
王艾丽陈玲玲胡剑峰程新耀
关键词:心肌梗死心室重塑介素-1Β阿托伐他汀
TGF-β_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凋亡的影响被引量:4
2007年
目的:探讨TGF-β1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凋亡的影响。方法:取大鼠骨髓,体外分离,扩增培养MSCs;TGF-β1腺病毒或对照GFP腺病毒转染MSCs。细胞分为TGF-β1-MSCs组、GFP-MSCs组,MSCs组。RT-PCR检测TGF-β1基因的表达;无氧无血清条件下分别诱导各组细胞4,8,12h,流式细胞仪检测凋亡变化;RT-PCR检测bcl-2 mRNA的表达。结果:TGF-β1转染的MSCs表达TGF-β1基因水平与GFP-MSCs组,MSCs组相比均增加(P<0.05);细胞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诱导4,8,12h,后TGF-β1-MSCs组的凋亡率与GFP-MSCs组,MSCs组的凋亡率相比降低(P<0.05),且随时间的推移呈升高的趋势(P<0.05);bcl-2 mRNA在无氧无血清条件下诱导4,8,12h后的表达水平TGF-β1-MSCs与GFP-MSCs、MSCs相比均增加(P<0.05),且随时间的推移均呈降低趋势(P<0.05)。结论:TGF-β1修饰的MSCs可稳定高效表达TGF-β1基因;TGF-β1-MSCs通过上调bcl-2 mRNA水平抑制无氧无血清诱导的凋亡。
王艾丽陈玲玲胡剑峰程新耀
关键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TGF-Β1凋亡
糖尿病不同病程及血糖控制水平对颈动脉结构及功能的影响
2014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不同血糖控制水平及患病时间对颈动脉内-中膜形态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T2DM患者58例,分为3组:病程≤2年为初发组(26例),将病程>2年者根据空腹血糖(FPG)水平分为FPG正常组(FPG<7.1mmol/L,10例)和FPG升高组(FPG≥7.1mmol/L,22例)。另设正常对照组47名。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非均匀度(IMI)、颈动脉内-中膜平均厚度(IMTmean),以血管回声追踪技术测量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僵硬度(β)、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并分析IMI与年龄、血糖水平、病程、血脂及动脉弹性的关系。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T2DM患者β、PWV、IMI的对数[Ln(β)]、Ln(PWV)、Ln(IMI)]均升高;FPG正常及升高组IMTmean的对数[Ln(IMTmean)]亦增高;FPG升高组较FPG正常组及DM初发组Ln(β)及Ln(PWV)均升高(P均<0.05)。颈动脉IMI与病程、年龄、FPG、TG、SBP呈正相关(r=0.620、0.428、0.303、0.228、0.208,P均<0.05)。结论作为反映血管结构的指标,IMI在早期筛查T2DM、血管结构变化中优于IMT。β、IMI及IMT相结合,可以全面评估在高血糖或合并其他危险因素作用下动脉病变的发生发展程度。
武彧吕清谢明星程新耀刘曼薇谢满英章子铭丁尚伟
关键词:颈动脉内-中膜厚度
彩超联合钼靶在未扪及肿块乳腺癌诊断中的应用分析被引量:7
2015年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钼靶在未扪及肿块乳腺癌中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我院乳腺科收治的未扪及肿块乳腺癌患者92例,回顾性分析92例患者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和钼靶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相印证,对比不同的检查方法与病理诊断结果的符合率。结果:单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与单纯钼靶机检查诊断准确率无明显差异(P>0.05),而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钼靶机检查诊断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诊断准确率和单纯钼靶机检查诊断准确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联合钼靶能够明显提高未扪及肿块乳腺癌诊断的准确率,对临床具有指导意义,值得临床推广。
简雅婷杨兵胡剑艾清秀程新耀
关键词:彩色多普勒超声钼靶乳腺癌
一个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家族的表型报告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报告一个低密度脂蛋白受体13号外显子丙氨酸至苏氨酸错义突变高胆固醇血症家族的表型。方法采集先证者家族患者的病史、症状、生活方式、体征、实验室生化、X光检查和心电图等信息,超声检查心脏和颈动脉并测定肱动脉舒张功能。结果患者共有11例,年龄8~90岁,纯合子2例,杂合子9例,男4例,女7例;心绞痛并血尿1例;皮肤黄色瘤2例;血脂TC(7.39±1.30)mmol/L、TG(0.93±0.36)mmol/L、LDL—C(11.76±1.10)mmol/L和HDL—C(1.22±0.17)mmol/L,载脂蛋白B(1.30±0.18)g/L;心脏瓣膜病变2例,房间隔膨出瘤3例,颈总、颈内、颈外、颈动脉窦处左侧/右侧血管内中膜厚度分别为(1.15±0.45)mm/(1.30±0.60)mm、(0.82±0.30)mm/(1.00±0.66)mm、(0.77±0.28)mm/(0.78±0.30)mm和(1.40±0.59)mm/(1.46±0.71)mm,肱动脉血流介导舒张功能为(4.85±4.80)%。结论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患者呈现异常高脂血症、皮肤黄色瘤和早发心脏病或亚临床粥样硬化,并存在个体表型差异。
程新耀程小欢张银郑芳王艾丽
关键词:动脉粥样硬化
C_3F_8脂质体超声微泡造影剂制备的初步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制备稳定的脂质体C3F8气体微泡,为深入研究sulfatide导向的靶向声学造影剂准备必要材料。方法:通过改变卵磷脂、胆固醇和硬脂酸的比例及水化液成分,采用薄膜水化法,分多组实验,探索制备脂质体C3F8气体微泡的条件,观察和记录其物理特性参数。结果:质量比为3/1/(0.2-0.4)的卵磷脂/胆固醇/硬脂酸混合物的乙醚溶液,在压力-0.030MPa至-0.035MPa、转速130r/min、37℃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旋蒸35min左右制膜,然后用20%葡萄糖PBS进行水化,充入C3F8气体,50℃水浴70min和超声30s的条件下,所制备的微泡大小在2-4μm,平均半衰期为119min,表面带有更多的负电荷(平均电势-7.12)。结论:在该条件下制备的脂质体C3F8气体微泡造影剂的形态相对规则、粒径均一、稳定性好,符合通过肺循环的条件要求,下一步可以在此基础上进行导向分子的偶联研究。
彭晓艳程新耀苏辛杨帅曾宪鹏万学咏马文芳钟振林
关键词:声学造影剂C3F8
通过监测心动周期中颈动脉内径与脉压的比值变化评价血管顺应性被引量:1
2012年
目的:探索更加简易可靠的血管顺应性测量新方法和利用血管顺应性推断动脉血管结构病变的实验依据。方法:利用高频二维超声技术,直接测量87例受检对象的颈动脉内径变化,计算出在逻辑上可能与血管顺应性相关的指标ΔD、A1、A2、A3及A4,并与基于物理学定义推导的经典顺应性计算公式所得值比较。结果:ΔD、A1、A2、A3及A4与血管顺应性均呈正相关,相关性均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与血管顺应性风险因子年龄和脉压呈负相关,P<0.01。按照颈动脉内径变化与脉压(PP)比值,即A3=(Ds-Dd)/PP(单位:mm/mmHg),将研究对象分为高(A3≥0.014),中(A3=0.008-0.014)和低顺应性组(A3<0.008),3组相互之间颈动脉斑块发生率都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①单位压力下血管直径的变化A3,能够有效地反映血管顺应性大小,可以作为一种简单可靠的反映血管顺应性的新指标。②颈动脉血管顺应性与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呈负相关,故基于血管顺应性测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粥样硬化斑块发生风险。
鲍俊英程新耀严斐斐张银易芬王艾丽
关键词:血管顺应性颈动脉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