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雪东
- 作品数:89 被引量:160H指数:6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总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海军总医院创新培育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机械工程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分次复位手术技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探讨分次复位理念在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中的效果。[方法]2009年6月~2013年10月,手术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部骨折65例,其中男27例,女38例;年龄69~99岁,平均79岁。所有病例术前术后均详细评估,并存内科疾病者占83.08%,同时并存两种以上内科疾病者49.23%,以分次复位的理念应用Gamma3髓内钉治疗股骨粗隆间骨折,术中辅助单钩技术进行再次辅助复位,并应用改良的综合伴随疾病指数进行评估。术后常规进行下肢功能锻炼,术后6周、半年复查股骨正侧位X线片。[结果]所有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28个月(平均20个月);所有患者分别按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评估,本组病例疗效满意、功能恢复好,65例中除1例术后1个月内并发心梗死亡外,其余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并发症发生率为16.92%。[结论]股骨粗隆间骨折多为高龄老人,常合并多种严重的内科疾病,外科治疗是首选。分次复位在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应用中可达到较好复位,临床效果满意。
- 林凌翰李勇陈佳海白雪东郭子明程实王德利阮狄克
- 关键词:切开复位内固定
- 两种同源间充质干细胞在接触式共培养体系下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影响的比较
- 2014年
- 目的:比较两种人间充质干细胞在接触式共培养体系下对退变髓核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取同一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退变髓核组织、脂肪组织和骨髓组织,分别分离培养退变髓核细胞(NPCs)、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SCs)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取3种细胞传代至第3代的细胞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共培养前,利用PKH26对第3代退变NPCs进行染色标记,然后按1∶1的细胞比例,将NPCs分别与ADSCs和BMSCs在普通6孔板内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实验分为3组,A组为单独培养的NPCs,为对照组;B组为与ADSCs共培养的NPCs;C组为与BMSCs共培养的NPCs。共培养第7天时,利用MoFlo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将共培养的细胞进行分选,获取各组NPCs。然后提取各组NPCs的总RNA,进行反转录后,再利用Real-Time PCR技术检测各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将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的相对表达量按分组进行组间t检验,P<0.05为有统计学差异。结果:从退变髓核组织、骨髓组织和脂肪组织中,均成功分离培养出NPCs、BMSCs和ADSCs。待各细胞传至第3代时,成功利用PKH26对NPCs进行染色标记。按实验分组将各细胞进行接触式共培养后第7天,成功利用MoFlo高速流式细胞分选仪将共培养细胞进行分选,获取各组NPCs。经提取各组NPCs的总RNA,反转录并进行Real-time PCR后,获取各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A组分别为1.03±0.04,1.05±0.07,1.04±0.17;B组分别为5.26±0.24,7.71±0.21,3.84±0.25;C组分别为9.33±0.39,11.07±0.34,5.64±0.26;B、C组NPCs的Ⅱ型胶原、蛋白多糖和SOX-9基因相对表达量与A组比较显著性增加(P<0.05);C组与B组比较,各指标基因相对表达量显著性增加(P<0.05)。结论:在接触式共培养条件下,BMSCs和ADSCs对退变NPCs均具有营养激活效应;BMSCs对退变NPCs的激活效应比ADSCs更好,对于椎间盘退行性疾病�
- 周明越姜刚强张燕刘子双一阳普山白雪东李威张超阮狄克
- 关键词:间充质干细胞
- 杵状棘突来自L_5棘突与游离S_1棘突骨性融合的影像学证据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国内学者认为,杵状棘突(DSP)是游离S1棘突与L5棘突融合而成,通过X线正位平片可确立诊断。本研究通过影像学及肉眼观察验证该观点。方法收集2004年12月至2016年7月X片检查符合DSP诊断的病例,观察其正侧位片,行CT及MR检查者观察正中矢状位图像,查找反映DSP组成的依据。行手术者肉眼观察。结果 16例符合X片诊断标准,正位DSP下部占据S1椎板中央缺损区,12例在侧位片DSP轮廓呈鱼鳍状,其中7例边缘光滑,4例远端后缘可见一凹痕,1例远端陈旧骨折移位。3例CT扫描者中,2例行矢状面重建,可见X片对应的DSP凹痕区变窄,狭窄区上下有硬化带。3例行MR检查,2例凹痕区T1WI及T2WI呈低信号,硬化带T1WI及T2WI呈高信号,1例凹痕区呈正常棘突间韧带信号。2例手术者中1例在DSP远端背侧辨出凹痕。结论本研究支持DSP由L5棘突及游离S1棘突融合而成的观点。普通平片可确诊DSP。
- 侯黎升白雪东何勍王静程实吕游
- 关键词:畸形骶椎影像学诊断
- 神经根封闭术指导下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 目的 既往治疗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的广泛减压有扩大手术范围、增加手术创伤的可能.因此,在神经根封闭指导下的选择性减压即可解除受压部位又能减少手术创伤等优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2012年间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行手术...
- 李小川伍耀宏白雪东阮狄克
- 腰椎手术后老年患者首次关节置换的临床疗效分析和比较
- 目的 探讨腰椎手术后患者首次关节置换的在临床外科治疗中的适应症,并比较和分析术后I临床疗效.方法 2002年6月~2012年12月,治疗腰椎手术后患者首次关节置换的患者32例,其中男19例,女13例;年龄65-84岁,平...
- 王德利王超峰文天用白雪东李海峰王鹏建阮狄克何勃
- 关键词:关节置换腰椎手术
- 360°融合治疗L_5杵状棘突并L_5-S_1椎间盘突出1例
- 2017年
- 本文探讨一例L_5杵状棘突并L_5-S_1椎间盘突出患者行椎间盘摘除,360度融合的操作技巧。患者为1名43岁男性,采取常规后正中入路,先对解剖结构正常的L_5椎板区域行软组织剥离,然后再向骶椎隐裂的S_1椎板部位暴露,避免误入S_1隐裂区内损伤椎管内结构。完成术野暴露后,将杵状棘突在L_5-S_1椎板间隙平面切断,完成椎板间大开窗减压,最后顺利完成椎体间cage植入及其它操作。患者未发生脑脊液漏等并发症,手术效果良好。
- 侯黎升白雪东何勍王静刘玥程实
- 关键词:椎间盘突出症
- 复合bBMP骨软骨生物修复材料的实验研究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索复合牛骨形态发生蛋白(bBMP)骨软骨生物修复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及其对于兔关节骨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方法:将bBMP经处理制成复合bBMP骨软骨生物修复材料(A材料),并将。体外培养扩增兔骨髓基质干细胞(MSC)传至第三代后接种于A材料中,体外培养2周后扫描电镜(SEM)观察材料的细胞相容性。将A材料植入兔关节骨软骨缺损,12w后取材观察其修复效果。结果:A材料孔隙结构规则,孔径约100~200μm,孔隙内部均匀附着bBMP,与兔MSC共培养显示了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在兔关节骨软骨缺损修复中,A材料12周实现了对关节骨软骨较好的修复效果。结论:复合bBMP骨软骨生物修复材料在保持理想孔隙结构和细胞相容性的同时,其骨软骨缺损修复能力明显提高。
- 白雪东胡蕴玉侯黎升李海峰
- 关键词:骨软骨生物材料生物相容性牛骨形态发生蛋白
- 脊柱全长X线片对非矩形化腰椎骶化的诊断价值
- 目的:探讨脊柱全长X线片对非矩形化腰椎骶化的诊断价值.方法:2008年8月~2009年7月共153例腰腿痛并颈部或胸背部不适的患者接受脊柱全长X线片检查,男84例,女69例,年龄14~82岁,平均47.9±13.7岁.观...
- 崔洪鹏侯黎升阮狄克白雪东何勍史丽静李海峰赵程
- 文献传递
- 下关节突部分咬除后再行黄韧带切除减少严重腰椎管狭窄减压时硬膜囊撕裂
- 目的 对于严重的腰椎管狭窄患者行椎板开窗减压时,如先行黄韧带切除再行侧隐窝扩大,由于手术野狭窄,存在较高的硬膜囊撕裂风险.本研究探讨通过先行狭窄节段下关节突部分切除,再行肥厚黄韧带切除减压,可否降低严重腰椎管狭窄患者的硬...
- 侯黎升阮狄克何勍白雪东文天用
-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脑脊液漏
- 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及前半四壁皮质厚度的影像学测量及应用分析被引量:2
- 2017年
- 目的对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及椎弓根前半的四壁皮质厚度行CT影像学测量,为前路椎弓根钉准确置入提供参考。方法对10例正常新鲜尸体的颈椎标本进行CT扫描并重建图像。用AutoCAD 2007软件的"对齐标注"测量下颈椎椎弓根前入口上(SAE)、内(MAE)、下(IAE)和外(LAE)以及椎弓根前半上(SPA)、内(MPA)、下(IPA)和外(LPA)的皮质厚度(精确度0.1mm),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C3~7左侧和右侧的平均SAE、MAE、IAE、LAE、SPA、MPA、IPA及LPA厚度分别为(1.9±0.6)和(1.9±0.5)mm、(1.9±0.7)和(1.9±0.4)mm、(2.4±0.6)和(2.4±0.5)mm、(0.9±0.5)和(0.9±0.6)mm、(2.3±0.9)和(2.3±0.7)mm、(2.1±0.5)和(2.1±0.6)mm、(2.2±0.8)和(2.2±0.7)mm及(1.0±0.7)和(1.0±0.6)mm。同一颈椎同一测量指标的左、右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意义(P>0.05)。对同一颈椎同侧的不同测量指标行单因素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结果示LAE与LPA最薄,均薄于其他6个测量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而LAE与LPA厚度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下颈椎椎弓根LAE及LPA较其他侧壁皮质菲薄,如皮质厚度与抵抗外力强度一致,则LAE和LPA抵抗外力的强度最小。提示颈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寻找前入口时应避免靠近LAE,在螺钉置入过程中应避免靠近LPA。
- 侯黎升白雪东葛丰何勍阮狄克陈春李欢迎
- 关键词:下颈椎椎弓根螺钉皮质厚度影像学测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