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济东
- 作品数:14 被引量:31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CT引导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
- 2008年
- 当今是放射线治疗恶性肿瘤发展迅速的时代,X射线计算机断层(CT)、磁共振(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PET),以及影像融合技术的出现为肿瘤放射治疗提供了工具。CT引导放射性粒子组织间近距离治疗前列腺癌就是随着影像技术进步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的粒子植入治疗技术,是以CT为基础,借助模板定位实施完成。包括:手术前cT扫描制定治疗计划,
- 王济东王俊杰
- 关键词:放射性粒子CT引导前列腺癌组织间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粒子植入治疗
- 放射性^(125)I粒子照射CL187结肠癌细胞系凋亡的研究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125I粒子照射对CL187结肠癌细胞凋亡和周期的影响。方法采用人CL187结肠癌细胞系体外培养,实验分4组:空白对照组、2Gy照射组、5Gy照射组、10Gy照射组。照射组均选取9.25×104MBq活度的粒子,以2.77cGy/h的初始剂量率照射。照射结束后48h收集细胞,用膜联蛋白(annexin)和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双染色法测量细胞凋亡,用碘化丙啶单染测量细胞周期。结果照射后48h,照射2、5、10Gy组细胞凋亡指数分别为13.74%±1.63%、46.27%±3.82%、32.58%±3.61%,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1.67%±0.19%(q=7.594,P<0.05;q=28.059,P<0.05;q=19.447,P<0.05)。空白组细胞G2/M期阻滞的比率26.44%±2.53%显著低于照射2、5、10Gy组34.61%±2.79%、59.84%±4.96%、42.59%±3.21%(q=4.039,P<0.05;q=16.513,P<0.05;q=7.985,P<0.05)。结论125I粒子持续性低剂量率照射主要通过凋亡杀伤CL187肿瘤细胞,引起凋亡的主要机制为G2/M期阻滞。
- 庄洪卿王俊杰庄洪霞赵勇王济东廖安燕
- 关键词:放射性粒子细胞凋亡结肠癌
- 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的建立和测量被引量:11
- 2007年
- 目的建立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研究模型中离体细胞照射平面的剂量和剂量分布。方法应用14颗粒子环形排布的照射模型,用临床上常用的6711型^125I粒子。实验前随机抽取20%的粒子校正,应用TLD元件对模型进行测量。先用37MBq的^125I粒子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受照剂量并计算初始剂量率;然后用同样活度的^125I粒子照射10d后测量,与用公式计算的照射剂量值进行比较。结果TLD标定:测量读数和照射剂量拟合为线性关系。单颗粒子活度测量值与出厂标定值相差〈±5%。照射6d测量细胞平面累积剂量为1.58Gy,计算初始剂量率为0.273Gy/d;照射10d的测量值和理论计算值分别为2.43和2.57Gy,两者相差5.76%。根据对模型的测量和计算,可推导出在不同的初始剂量率下受照剂量和照射时间的关系。结论建立的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简便实用,可用于放射生物学实验研究。受照剂量与照射时间关系的建立,为今后开展放射性125I粒子相对生物效应的研究和对肿瘤细胞作用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
- 王济东王俊杰张红志庄洪卿赵勇廖安燕
- 关键词:照射剂量
- 125I粒子照射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 目的探讨I 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用 DNA 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分析I 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 PC3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检测天冬酰胺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 Csapase-...
- 廖安燕王俊杰赵勇王济东庄洪卿
- 文献传递
- 低剂量率辐射生物效应的研究进展被引量:10
- 2005年
- 辐射的剂量率能显著影响放射治疗的生物效应,降低剂量率就降低了生物效应。然而,当剂量率降低到一定阈值以下,DNA损伤不能激活细胞的探测器——共济失调毛细血管扩张症突变(ATM)基因以及ATM基因介导的损伤修复途径,因而出现细胞高的致死性,即“反剂量率效应”。在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下,主要有两条修复途径参与双链断裂(DSB)的修复,即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修复和同源重组(HR)修复。这些修复系统在亚致死性损伤和产生剂量率效应中起重要作用,如果损伤得以完整和精确的修复,细胞的辐射敏感性就会发生改变;如果损伤不能被修复,则会诱导细胞凋亡。p53基因在低剂量率辐射引起的细胞周期阻滞和诱导细胞凋亡过程中起关键作用。
- 王济东王俊杰
- 关键词:剂量率效应DNA修复凋亡P53基因
- ^125I粒子照射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被引量:2
- 2007年
- 目的探讨^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诱导人前列腺癌细胞凋亡的作用机制。方法用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和流式细胞仪分析^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PC3细胞的凋亡诱导作用,检测天冬酰胺特异酶切的半胱氨酸蛋白酶Caspase-3活性来观察其对PC3细胞的凋亡诱导途径,并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技术检测其对Bcl-2表达的影响。结果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可观察到清晰的“DNA梯度”,流式细胞仪检测^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PC3细胞具有明显的凋亡诱导作用。Caspase-3活性检测表明,Caspase-3活性无明显变化。流式细胞仪分析表明Bcl-2的表达随^125I粒子剂量的增加而下降。结论^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可诱导PC3细胞凋亡,其诱导凋亡与Bcl-2表达有关,与Caspase-3活性无关。
- 廖安燕王俊杰赵勇王济东庄洪卿
- 关键词:前列腺癌细胞细胞凋亡
- 放射性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胰腺癌细胞系PANC-1相对生物效应的研究
- 目的探讨国产6711型I 粒子相对生物效应,并对其照射杀伤 PANC-1细胞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建立14颗粒子环形排布的照射模型,并对模型进行剂量测量和验证。用已验证过的模型对处于指数生长期的 PANC-1 细胞,...
- 王济东王俊杰赵勇庄洪卿廖安燕
- 文献传递
- 胰腺癌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 2006年
- 胰腺癌仍是肿瘤学目前难以攻克和富有挑战性的难题,放射性粒子由于其物理及生物学的特点,治疗胰腺癌具有独特的优势。放射性粒子离体照射模型的设计和建立,为研究粒子辐射生物效应提供了有效和重要的方法,并已广泛用于放射生物学和剂量学的研究。临床研究显示,胰腺癌组织间近距离放射治疗能够提高局部控制率、减轻疼痛、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和提高生存率,是治疗胰腺癌的一种重要方法。
- 王济东王俊杰
- 关键词:胰腺肿瘤近距离放射疗法放射性粒子
- 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模型建立及持续低剂量率照射对胰腺癌细胞PANC-1抑制作用的研究
- 目的:建立放射性<'125>I粒子离体照射实验模型,研究已建立模型中细胞平面照射的剂量和剂量分布。探讨国产6711型<'125>I粒子相对生物效应,并对其杀伤人胰腺癌细胞系PANC-1的效应及机制进行初步研究。
...
- 王济东王俊杰赵勇
- 关键词:放射性125I粒子胰腺癌PANC-1细胞低剂量率照射
- 文献传递
- ^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胰腺癌细胞株PANC-1相对生物效应的研究被引量:3
- 2008年
- 目的探讨国产6711型^125I粒子的相对生物效应,并对其照射杀伤PANC-1细胞的效果进行了初步探讨。方法PANC-1细胞处于指数生长期时,行^125I粒子离体照射;在初始剂量率为2.59cGy/h时,分别给予1、2、4、6、8和10Gy照射。^60Co照射作为对照组,吸收剂量率为2.21Gy/min,给予相同剂量照射。用锥虫蓝染色法检测细胞死亡比率,并比较在4Gy照射后培养12、24、48和72h细胞死亡率随时间变化。采用克隆形成实验,计算细胞克隆形成率,绘制生存曲线,得出生物学参数,并测定^125I粒子与^60Co的相对生物效应。结果在相同剂量照射下,^125I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与^60Co照射相比,当≥4Gy时,细胞死亡率明显增高。在4Gy照射后,随着时间延长细胞死亡率增高,两者相比有明显差异。从生存曲线分析,^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细胞存活分数比^60Co低,^125I粒子相对于^60Co的生物效应为1.45。结论^125I粒子持续低剂量率照射与^60Co高剂量率照射相比,细胞杀伤效应更强;测定的相对生物效应与其他研究者测量的结果相似;将为临床^125I粒子治疗肿瘤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 王济东王俊杰赵勇庄洪卿廖安燕
- 关键词:低剂量率胰腺癌细胞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