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凯

作品数:28 被引量:319H指数:9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19篇期刊文章
  • 8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23篇天文地球
  • 5篇水利工程

主题

  • 8篇数值模拟
  • 8篇值模拟
  • 4篇悬沙
  • 4篇环流
  • 4篇长江口
  • 3篇悬沙浓度
  • 3篇泥沙
  • 3篇海流
  • 2篇盐度
  • 2篇三维数值模拟
  • 2篇输运
  • 2篇水沙
  • 2篇水沙通量
  • 2篇台风
  • 2篇周日
  • 2篇近海
  • 2篇海岸
  • 2篇海流观测
  • 2篇河口海岸
  • 2篇潮汐

机构

  • 28篇中国科学院
  • 6篇中国海洋大学
  • 3篇国土资源部
  • 3篇青岛海洋大学
  • 3篇青岛海洋地质...
  • 3篇中国科学院研...
  • 3篇中国科学院大...
  • 2篇成均馆大学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国家海洋信息...
  • 1篇国家海洋环境...
  • 1篇广东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 1篇海洋沉积与环...
  • 1篇韩国忠南大学

作者

  • 28篇王凯
  • 7篇施心慧
  • 7篇陈斌
  • 7篇方国洪
  • 3篇魏泽勋
  • 2篇刘健
  • 2篇李国胜
  • 2篇李柏良
  • 1篇张冬生
  • 1篇李薇
  • 1篇毕家胜
  • 1篇齐继峰
  • 1篇施心慧
  • 1篇侯一筠
  • 1篇刘咪咪
  • 1篇周良勇
  • 1篇王凯
  • 1篇乐肯堂
  • 1篇范文静
  • 1篇高飞

传媒

  • 5篇海洋与湖沼
  • 4篇海洋科学
  • 2篇地理研究
  • 2篇海洋科学集刊
  • 1篇科学通报
  • 1篇湖南师范大学...
  • 1篇高技术通讯
  • 1篇海洋学报
  • 1篇中国科学(D...
  • 1篇地球科学(中...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第十四届全国...
  • 1篇第十五届全国...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 1篇中国海洋湖沼...

年份

  • 1篇2020
  • 2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1
  • 1篇2010
  • 3篇2009
  • 7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4
  • 2篇2003
  • 2篇2002
  • 2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长江口外海域悬沙浓度垂向剖面实用模型计算法被引量:1
2015年
为了测定长江口外海域悬沙浓度,根据2006年8月观测数据,以设定的反映悬沙分布特性的指标变量——悬沙特征系数为基础,根据得出的分析结果测算出来不同的悬沙垂直分布结果,并与实际观测的悬沙浓度进行对比.通过完善提出的悬沙浓度垂向悬沙浓度剖面实用模型,根据实际资料反映出来的数据验证模型的正确性和有效性,从而为由海表悬沙浓度推测水下悬沙浓度奠定基础.
伊小飞王凯施心慧
关键词:悬沙浓度
南海风生正压环流动力机制的数值研究被引量:13
2004年
利用ECOM si模式 ,1 0′× 1 0′水平分辨率 ,垂向 2 0个σ层 ,由H/R( 1 983)气候学月平均风应力场和开边界流量驱动 ,模拟了南海风生环流的季节变化 ,并针对南海冬夏季风生正压环流的动力机制进行了数值实验。实验中考虑以下动力因子对南海冬夏季环流的影响 :1 )开边界入流和出流 ;2 )风应力旋度 ;3)地形 ;4)惯性效应 ;5 ) β效应。数值实验表明 ,通过开边界进入南海的流量与风应力在南海内部引起的流量量值相当 ,特别是冬季两者对北部陆坡边界流和南海西边界流均有重要贡献 ;冬季南海海盆尺度气旋式流圈主要是由风应力旋度引起的 ,但平均风应力可以加强卡里马塔海峡的出流 ,而北部反气旋风应力旋度可引起南海暖流 ;陆坡地形使得海盆尺度冬季气旋式流圈中心限制在深海区 ,南海北部陆架的存在大大削弱了南海暖流的强度 ;惯性效应对南海环流的整体结构无明显影响 ,但使得黑潮入侵和台湾西南的流套变弱 ;深海海盆环流中 β项是与风应力旋度平衡的基本项 ,且
翟丽方国洪王凯
关键词:环流动力机制数值模拟
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研究:(I)模式理论与进展被引量:3
2003年
从水沙通量变化对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建造及地貌演化的影响机理角度 ,通过研究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的统计模型、几何模型、沉积动力学模型 ,以及数值模拟模型四种方法在建立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研究中的各自特点和不足 ,提出了建立宏观尺度机理模型的初步设想 ,并对运用Lagrange余流建立海岸演化机理模型所涉及的余流场的尺度转换、总余流场的建立和表达、用长期余流场构建泥沙起动、输运和沉积条件模式以及一线模型与三维动力模式耦合等关键性问题 。
李国胜李柏良王凯
关键词:泥沙输运河口海岸水沙通量
依据海洋环流模式和大地水准测量获取的中国近海平均海面高度分布被引量:18
2001年
依据嵌套于全球海洋环流模式中的1/6高分辨率中国近海环流模式模拟结果和海平面气压分 布, 获得了渤海、黄海、东海和南海平均海面高度(海面地形)分布. 结果表明, 中国1985国家高程基准在全球平均海面之上24.7 cm, 中国沿岸海面南高北低. 与由大地水准测量得出的沿岸28个验潮站平均海面高度相比较, 标准偏差为4.8 cm, 拟合系数达95.3%, 通过线性回归订正, 标准偏差可减至4.5 cm, 表明模式结果已达到实际应用要求的准确度. 依据模式结果给出了中国近海1/6分辨率的平均海面高度值, 由此并可将大陆与岛屿高程相联系, 给出中国台湾、东沙、西沙和南沙的平均海面高度.
方国洪魏泽勋方越王凯崔秉昊
关键词:海洋环流模式海面地形
大河三角洲河口海岸演化机理模型研究:(II)模型构建与实证被引量:1
2003年
本文以z坐标下的三维斜压海洋动力学数值模式为基本模式原型 ,在整理渤海基本数据并诊断计算风生环流和热盐环流作为背景环流场基础上 ,初步建立了渤海海域动力环境数值模式。模式采用了经校正的Bagnold型方程来计算渤海底移质沉积物输运 ,悬移质计算则是取二维深度平均悬移质输运方程和河床变形方程 ,计算含沙量分布以及由悬移物引起的冲淤厚度。利用这种方法建立的沉积物输运模式 ,定量模拟了渤海沿岸和海底的沉积物输运方向和冲淤分布。模拟结果与通过多年实测水深估算获得的渤海海底沉积物的冲淤变化分布相比较 。
王凯李国胜方国洪李柏良
关键词:河口海岸水沙通量悬移质海洋动力学
地形斜坡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稳定性影响研究被引量:1
2017年
为了研究地形斜坡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利用简化的线性原始方程,在一定背景流的情况下,主要从增长率、相速度、空间结构和能量方面分析海底地形斜坡变化对坡折锋稳定性的影响。模式结果表明,平底地形时,扰动的强度大且扰动区域广,但有地形斜坡时,扰动区域变窄,强度变弱,地形对坡折锋起稳定性作用。通过能量分析得出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是正压和斜压的混合不稳定,其中斜压不稳定占主导地位。实验分析得出,地形对东海黑潮陆架坡折锋起稳定作用,斜坡增大,斜压不稳定和正压不稳定均减弱,斜压不稳定减弱更明显。
张艳华王凯齐继峰
关键词:东海黑潮稳定性
渤、黄、东海夏季环流的三维斜压模型被引量:30
2001年
基于拉格朗日时均观点描述环流 ,建立起潮流与准定常流共同占优势系统中的陆架浅海环流模型 ,并诊断计算了夏季渤、黄、东海的三维环流图。模拟结果较好地再现了渤、黄、东海主要流系的特征。对照冬季结果 ,对渤、黄、东海环流的季节变化做了阐述。从环流垂向分量的分布图上 ,可发现浙闽近海、长江口外存在较明显的上升流区。另外 ,对夏季渤、黄、东海的热盐环流和潮致余流分别进行了模拟 ,发现它们均能在黄海构成一逆时针向的环流系统 ,这对形成和维持夏季黄海冷水团的存在有重要作用。热盐环流的模拟结果表明 ,黄海冷水团环流含有“热成流”的成分 ;通过Lagrange余流的计算发现环绕黄海冷水团的环流还含有“潮成流”
王凯冯士筰施心慧
关键词:夏季环流
长江口外海域悬浮泥沙输运的初步数值模拟
<正>泥沙运动对人类从事近岸河口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有着重要的影响,如港口建设、开挖航道、修建防波堤、滩涂保护、河口治理、修建水坝等都必须先要了解周围海域的水动力条件和泥沙运动情况。海岸河口地区主要受潮流、径流和波浪等水动力...
王凯陈斌
文献传递
废黄河口海域潮流动力与悬沙输运特征被引量:19
2011年
根据2006年废黄河口海域的悬沙、流速、流向的观测资料,应用短期资料的潮流准调和分析方法,对连续海流资料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悬沙资料,对悬沙质量浓度与潮流之间的动力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域潮流属于正规半日潮流,潮流以往复流为主,离岸越远,旋转性越强;涨潮流流向以SSE为主,落潮流流向以NNW为主。悬沙质量浓度呈现近岸悬沙质量浓度高,向海逐渐降低的分布形态;悬沙质量浓度的垂直变化,从表层到底层由小到大,近岸悬沙质量浓度垂向梯度较大。悬沙质量浓度出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悬沙质量浓度的峰值基本与海域半日潮流特点相对应,悬沙质量浓度的峰值一般出现在流速峰值之后。海域的悬沙在潮流作用下主要向南输运,与涨落潮的方向基本一致,涨潮单宽输沙量均大于落潮单宽输沙量。
陈斌周良勇刘健王凯
陆坡非旋转重力羽状流的数值模拟
2007年
借助MITgcm模式使用二维非静力近似在水平方向采用不等间距网格,模拟了陆坡非旋转重力羽状流的流动。模拟显示陆坡上的重力羽状流的运动比较复杂。通过数值实验,发现改变地形或调整冷源强度都会影响沿陆坡下沉的低温高密度水的羽状流形态,潮汐亦会对重力羽状流有一定的影响。经计算发现在陆坡处,Richardson数小于1/4,宜发生Kelvin-Helmholtz不稳定性,并由卷挟导致环境流体与高密度流体混合,沿着斜坡加速下滑。
王凯占全安施心慧
关键词:数值模拟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