漆良华 作品数:72 被引量:843 H指数:18 供职机构: 国际竹藤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 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医药卫生 环境科学与工程 更多>>
一年生南方型杨树用作纤维材的研究 2005年 以湖北省广泛栽培的11个杨树优良品种为研究对象,对苗圃一年生截杆幼苗用于纤维材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对影响一年生纤维材质量的主导因素进行了评价,并对参试品种培育一年生纤维材的优劣进行了综合评定与排序。结果表明:杨树苗圃一年生幼苗的纤维形态指标与各种主要化学成分含量符合纤维材的要求,培育杨树一年生纤维材在技术指标上可行,经济上合理,并具有良好的社会基础;苗木根系年龄对纤维长度的影响很小,而品种是影响一年生纤维材质量的主导因素;中嘉2号、中潜2号、辽河杨、中嘉5号、中天1号、鲁山杨、中嘉8号及天寅杨等是一年生纤维材定向培育的较好品种。 漆良华 张旭东 唐万鹏 周金星 许业洲关键词:南方型杨树 可行性 土壤有机碳损失及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2010年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分布、土壤有机碳组成及分组、土壤有机碳的迁移和流失产生的机理及其后果、土壤有机碳矿化及其影响因素、外源物质对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激发效应及其机理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孟勇 艾文胜 漆良华 童方平 杨明 彭辉明关键词:土壤有机碳 迁移 闽西北不同类型毛竹林养分分布及生物循环特征 被引量:29 2010年 以福建省永安市集约经营的毛竹纯林(Ⅰ)、竹阔混交林(Ⅱ)和竹针混交林(Ⅲ)3种类型林分为研究对象,对其N、P、K、Ca、Mg元素分布格局及生物循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林N、P、K、Ca、Mg5种养分元素的排列顺序为土壤层>乔木层>凋落物层>灌木层>草本层,其中土壤层(0~60cm)养分累积量占系统养分总量>99%。3种林分养分元素累积量的排列顺序为Ⅱ>Ⅰ>Ⅲ,分别为146196.59、144466.35和105002.59kg.hm-2,其中植被层养分累积量的排列顺序为Ⅰ>Ⅱ>Ⅲ,凋落物层和土壤层养分累积量排列顺序为Ⅱ>Ⅰ>Ⅲ,竹阔混交林土壤层和凋落物层养分累积量最高,立地生产潜力最大。林分Ⅰ和Ⅱ的养分利用系数显著高于林分Ⅲ,反映了林分维持高生产力需要消耗更多的养分元素;循环系数排列顺序为Ⅲ>Ⅱ>Ⅰ,竹针混交林和竹阔混交林维持林木生长所需的养分元素少于毛竹纯林;毛竹纯林养分周转时间最长,竹阔混交林次之,竹针混交林最短,分别为31.89年、12.39年和12.23年,混交林周转时间显著低于毛竹纯林。竹阔混交林既有较高的生产力,又有较强的养分归还能力,是一种较好的经营方式。 刘广路 范少辉 漆良华 肖复明 黄永南关键词:亚热带 毛竹林 养分分布 生物循环 湘西北小流域不同植被恢复区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其分形特征 被引量:51 2009年 研究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退化土地马尾松天然林(Ⅰ)、杉木人工林(Ⅱ)、杜仲人工林(Ⅲ)、油桐人工林(Ⅳ)、润楠次生林(Ⅴ)、毛竹杉木混交林(Ⅵ)及荒草灌丛(Ⅶ)7种典型植被恢复模式土壤微生物数量、生物量碳氮及分形特征。结果表明:细菌是土壤微生物的主要类群,数量多达2.153×105~5.60×106cfu·g-1,占全部微生物比例为72.83%~92.77%;其次为放线菌数量,为7.57×104~3.89×105cfu·g-1,所占比例为6.44%~25.61%;真菌数量最少,为4.60×103~4.77×104cfu·g-1,所占比例仅0.79%~1.99%。荒草灌丛模式土壤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含量总体偏低;微生物量碳排序为Ⅴ>Ⅲ>Ⅵ>Ⅳ>Ⅱ>Ⅰ>Ⅶ,各模式依次比荒草灌丛模式高出38.99%~39.67%,30.90%~35.31%,23.86%~26.60%,10.17%~10.24%,5.89%~6.11%,0.27%~1.09%;微生物量氮排序为Ⅴ>Ⅵ>Ⅲ>Ⅱ>Ⅳ>Ⅶ>Ⅰ,除马尾松天然林模式外,其他5种模式土壤微生物量N依次高于荒草灌丛43.46%~44.27%,29.10%~29.60%,22.91%~24.11%,5.20%~5.93%,2.20%~4.45%。微生物量碳与细菌数量空间分布的分形特征最明显(D=5.4465,R=0.6720,P=0.0085),其次为微生物量碳与放线菌数量(D=5.3584,R=0.6391,P=0.0139),再次为微生物量氮与细菌数量(D=3.6874,R=0.5932,P=0.0253),而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放线菌数量的分形模型未达到显著水平(R=0.3321,P=0.2460),微生物量碳、微生物量氮与真菌数量之间均不存在分形关系。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彭镇华 岳祥华 黄玲玲关键词:植被恢复模式 土壤微生物数量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不同抚育措施对闽西毛竹林碳密度、碳贮量与碳格局的影响 被引量:63 2009年 以闽西永安市Ⅰ(挖笋+劈草+施肥+灌水)、Ⅱ(挖笋+劈草+施肥)、Ⅲ(挖笋+劈草)3种不同抚育措施的毛竹林为对象,对其碳密度、碳贮量及碳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毛竹各器官碳密度变动范围为0.3947~0.5619g.g-1,碳密度高低排序为竹鞭>竹秆>竹枝>竹蔸>竹叶>竹根>鞭根;不同竹龄间竹秆、竹枝、竹叶、竹根碳密度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而竹蔸碳密度差异不显著(P>0.1);随着竹龄增加,毛竹平均碳密度有下降趋势,1~6年毛竹平均碳密度为0.4579~0.4957g.g-1。Ⅰ、Ⅱ和Ⅲ类毛竹林毛竹层碳贮量分别为76.74、64.30和55.91t.hm-2;凋落物层碳贮量分别为2.59、3.01和4.88t.hm-2;土壤层碳贮量分别为150.64、197.36和232.56t.hm-2;总碳贮量分别为227.37、261.66和288.47t.hm-2,其中土壤层碳贮量所占比例最高,分别为66.25%、75.43%和80.62%,毛竹层碳贮量比例分别为32.61%、23.43%和17.69%,凋落物层碳贮量比例分别为1.14%、1.15%和1.69%。毛竹生物器官中,竹秆固碳能力最强,占年总固碳量比例为56.47%~59.66%,鞭根的固碳能力最弱,占年总固碳量的比例仅为2.52%~2.83%;毛竹林年固碳量排序为Ⅰ类型>Ⅱ类型>Ⅲ类型。 漆良华 刘广路 范少辉 岳祥华 张华 杜满义关键词:毛竹 碳密度 碳贮量 区域旅游环境容量研究——以宜宾地区为例 被引量:10 2007年 旅游环境容量是区域治理与综合开发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是区域生态产业布局的基础。本文在概述宜宾的丰富旅游资源与开发现状的基础上,对其旅游环境容量进行了计算、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生态容量与空间容量都很大,而生活容量严重不足,日旅游生态容量与日旅游空间容量分别为1004.06万人和178.50万人,日旅游生活容量与年旅游生活容量则分别仅有0.50万人和182.50万人;旅游生态容量与旅游空间容量都处于"极富"水平,容量等级均为"5",容量系数分别为0.9991和0.9951,而旅游生活容量的容量等级仅为"1",处于"极缺"状态,容量系数为-0.7315;接待能力与旅游交通是宜宾旅游环境容量的两个最大限制因素,旅游环境容量的提高应在维护生态容量与空间容量的同时,改变生活容量低下的局面,加强市境内外风景旅游区的整合,以促进宜宾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周金星 漆良华 张旭东 魏远关键词:旅游 环境容量 湘西北退化侵蚀地植被恢复区土壤养分、微生物与酶活性的典范相关分析 被引量:17 2008年 以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典范相关分析法研究退化侵蚀地植被恢复区土壤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养分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N与P,土壤微生物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细菌数量、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土壤酶活性综合因子中起主要作用的为脲酶、多酚氧化酶、磷酸酶和转化酶;脲酶和多酚氧化酶的活性与土壤N,P的转化有关,而N,P的转化与微生物生物量C、微生物生物量N的累积有关;脲酶、多酚氧化酶及磷酸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C积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转化酶的活性对微生物生物量N积累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脲酶活性有利于提高土壤N素含量,降低土壤P素水平,多酚氧化酶活性与土壤N素负相关;不同植被恢复群落不同土壤层次的养分、微生物及酶活性在各对典范变量上的聚集趋势可为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健康诊断与立地类型划分提供一定的依据。 漆良华 张旭东 彭镇华 周金星关键词:植被恢复 土壤养分 土壤微生物 土壤酶活性 典范相关分析 湘西北侵蚀小流域生态恢复适宜度与景观格局特征 被引量:10 2009年 开展生态恢复区景观空间格局特征分析,对于山丘土壤侵蚀区的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为例,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及空间格局分析方法,对流域生态恢复适宜度与景观格局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态恢复对女儿寨流域土地利用结构有较大改善,土壤侵蚀量有效减少;林地面积最大,斑块数最多,流域以林地景观为基质;斑块形状较简单,斑块间相似性较强,景观面积有效性较小;流域景观多样性较高,但均匀程度较低,偏离度较大;整体景观的破碎度不高,但居民点的破碎化程度极大,不利于流域景观系统的稳定性。研究结论可为流域治理与生态恢复、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景观优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和参考。 漆良华 张旭东 周金星 彭镇华关键词:小流域 土壤侵蚀 A discussion on compensation of fores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benefit 被引量:2 2007年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the ecological benefit compensation in 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necessity, principle and approach of establishing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 as well as compensation standard in order to provide scientific basis for further perfecting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fores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benefit in China. It is suggested that setting up the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forest ecological benefit can not only provide the steady funds source of managing and protecting forest resources, but resolve radically the dynamic and mechanism problems of commonweal forest ecologica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which will produce a widespread and profound influence on China forestry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周金星 彭镇华 费世民 李冬雪 孙启祥 漆良华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在血吸虫病防治中的作用及展望 被引量:23 2006年 1990年以来,我国一些林业学者在总结长期生产和科研实践基础上提出了“以林为主,抑螺防病”的林业血防生态工程科学设想,即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在因地制宜的基础上,采取以林为主,生态学、环境学、农学、系统工程学以及流行病学等众多学科结合,林、农、副、渔等多种经营,创立融抑螺防病、经济、生态三效一体的人工林生态系统———抑螺防病林。通过多年的试验研究,提出了多物种、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低丘滩地的治理与开发模式以及不同类型的抑螺防病综合治理模式,形成了以生物为主与工程措施相互结合的一整套较为系统的抑螺防病林体系。目前在长江流域湖区5省建立抑螺防病林试验点19个,试验区面积6万多hm2,抑螺防病效果十分明显。同时,林业血防生态工程还兼具湿地保护、促进滩地综合治理与开发、有效降低滩地钉螺密度和促进林业产业发展等多重功能。 张旭东 漆良华 周金星 刘国华 黄玲玲关键词:血吸虫病 林业生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