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沈涛

作品数:42 被引量:462H指数:7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感光化学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化学工程电子电信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3篇期刊文章
  • 8篇专利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24篇理学
  • 8篇化学工程
  • 5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10篇电子转移
  • 10篇荧光
  • 9篇化合物
  • 8篇分子
  • 7篇荧光素
  • 7篇光致
  • 6篇光致电子转移
  • 6篇分子间
  • 6篇LB膜
  • 5篇染料
  • 5篇卟啉
  • 5篇光电
  • 4篇电子转移反应
  • 4篇吡唑
  • 4篇吡唑啉
  • 4篇吡唑啉酮
  • 4篇唑啉
  • 4篇啉酮
  • 4篇敏化
  • 4篇二元化合物

机构

  • 4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清华大学

作者

  • 42篇沈涛
  • 19篇张曼华
  • 12篇周亚琳
  • 7篇贺学忠
  • 6篇黎甜楷
  • 6篇刘春艳
  • 5篇王传义
  • 4篇孙立成
  • 4篇何建军
  • 4篇王令萱
  • 3篇周庆复
  • 3篇袁锋
  • 3篇许慧君
  • 3篇敬炳文
  • 3篇吴韬
  • 3篇沈淑引
  • 2篇翁敏
  • 2篇阎晓斌
  • 2篇张先付
  • 2篇田春红

传媒

  • 9篇中国科学(B...
  • 7篇感光科学与光...
  • 4篇高等学校化学...
  • 3篇科学通报
  • 2篇化学学报
  • 2篇高技术通讯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化学通报
  • 1篇Chines...
  • 1篇化学进展
  • 1篇光谱学与光谱...
  • 1篇第二届全国计...

年份

  • 3篇2002
  • 2篇2000
  • 2篇1999
  • 10篇1998
  • 8篇1997
  • 3篇1996
  • 4篇1995
  • 2篇1994
  • 3篇1992
  • 3篇1991
  • 1篇1990
  • 1篇1987
42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负性彩色感光材料用的吡唑啉酮型DIR成色剂的制备
本发明是具有下式结构的吡唑啉酮品红DIR成色剂的合成方法,式中:R1为叔丁基,叔戊基等。R2为甲基,乙基,丁基,己基,辛基,葵基,正十二烷基,正十四烷基,正十六烷基,正十八烷基等。
孙立成沈涛
文献传递
荧光素与咔唑分子内的光致电子转移反应被引量:1
1997年
合成了以-(CH_2)_4-连接的荧光素,咔唑二元化合物,运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研究了咔唑在荧光素不同取代位置上的二元化合物分子内的光致电子转移过程,结果表明:分子内电子转移以动态过程为主.且当咔唑接在荧光素2’羧基端时,荧光素与咔唑的面对面取向较咔唑接在荧光素6位羟基端的肩并肩取向更有利于光致电子转移反应.
张宏张曼华沈涛
关键词:荧光素咔唑二元化合物光致电子转移感光化学
聚集作用所致的酞菁荧光量子产率与激发波长及浓度相关现象被引量:3
1994年
<正>非化学键力所致的聚集作用是许多共轭大分子的普遍行为,它对于分子的许多性质均有影响,并在一些光谱上(如UV ESR,NMR)有不同表现.激子偶合理论已可对聚集体的光谱作出满意解释,而有关聚集作用对分子性质影响尚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入了解.为此,我们开展了聚集作用对敏化剂光敏活性影响的系列研究.我们曾讨论了定量计算聚集程度的方法,研究了聚集对酞菁荧光强度的影响,分析了聚集程度与敏化剂产生~1O_2能力相互关系.本文讨论聚集作用对发色团荧光量子产率的影响.
张先付沈涛
关键词:酞菁荧光量子产率
能同时释放两个显影抑制基团的无色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
本发明涉及能同时释放二个显影抑制基团的无色化合物及其合成方法。化合物(A)的母体部分能与显影剂的氧化物QDI偶合,生成无色化合物,P部分为释放出的显影抑制剂,其特点为分子中有两个部位连接显影抑制剂P。在显影时一摩尔分子同...
张曼华田春红周亚琳沈涛
文献传递
TC_(16)PyP(4)/AnQ混合LB膜结构的研究被引量:1
2000年
Using n [TC 16 PyP(4)]/ n (anthraquinone)(1∶1) mixture as film forming material, the film forming property of TC 16 PyP(4)/AnQ mixture on the air/water interface was studied. The structure of mixed TC 16 PyP(4)/AnQ LB films was characterized by π A isotherms, UV Vis absorption spectra and low angle X ray diffraction(LAXD).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C 16 PyP(4)/AnQ mixture can form a stable monolayer on the air/water interface. Most AnQ molecules are incorporated into the cavities between the long alkyl chains of TC 16 PyP(4) molecules in the mixed monolayer and LB films. Mixed TC 16 PyP(4)/AnQ monolayer can be transferred to the substrates. TC 16 PyP(4)/AnQ LB films have a good stability and periodicity. [WT5HZ]
贺学忠周亚琳王令萱黎甜楷张曼华沈涛
关键词:混合LB膜
荧光素与紫精、咔唑分子内的光致电子转移反应
1997年
合成了以-(CH_2)_4连接的荧光素、紫精、咔唑二元及三元化合物,运用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及荧光寿命研究了荧光素-咔唑、紫精-荧光素、紫精-荧光素-咔唑等二元、三元化合物分子内的光致相互作用,结果表明:分子内紫精对荧光素荧光的淬灭主要通过形成不发荧光的络合物,荧光淬灭的效率φ_Q为0.97,荧光寿命淬灭的效率φ_(ET)为0,不发荧光络合物的淬灭的效率φ_C为0.97.咔唑对荧光素荧光的淬灭则以动态的光致电子转移过程为主,荧光淬灭的效率φ_Q为0.63,荧光寿命淬灭的效率φ_(ET)也为0.63,不发荧光络合物的淬灭效率φ_C为0.在三元化合物内紫精-荧光素和荧光素-咔唑对光致相互作用是一种竞争过程,以荧光素-咔唑对间的动态电子转移反应为主,φ_Q为0.97,φ_(ET)为0.65,不发荧光络合物的淬灭效率φ_C为0.32.从反应自由能变化的角度对此进行了讨论.
张宏张曼华沈涛
关键词:荧光素咔唑紫精三元化合物光致电子转移
胺基取代去甲氧基竹红菌素及其制法
本发明涉及具有光动力活性的光敏剂技术领域,胺基取代去甲氧基竹红菌素通式为结构Ⅴ或Ⅵ所示;其制法将竹红菌素和脂肪胺按摩尔比2∶3,与溶剂一起加入到反应容器中,搅拌反应进行6—15小时,除去剩余的溶剂,剩余物经处理得到目的化...
张曼华吴韬翁敏陈申沈涛
文献传递
光电池染料敏化的研究进展被引量:32
1997年
利用半导体作为光吸收器将可见光转换成电能一直受到重视.70年代,人们开发研制了高效硅光电池(固态光伏电池,光电转换效率达25%),在航空器上用于能量供给.以后,人们开始研制半导体液结光化学电池. 一般来说,用Si,GaAs,InP和WSe等半导体(带宽(1.3±0.3)eV)可制成高效液结太阳能化学电池.用Si,GaAs单晶制成光化学电池其光电转化效率可达15%以上,但其严重的光腐蚀性及高的价格限制了这种电池的应用.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之一就是使用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光化学抗腐蚀性的氧化物半导体作电极(如TiO_2,SrTiO_3).然而,氧化物半导体的宽禁带需高能光才能产生电子-空穴对,几乎难以利用太阳光.为了与太阳光相匹配采用了染料敏化半导体电极的方法,在这样的电池中,染料吸收可见光受激后把电子注入半导体导带产生光电流.光电池主要由吸附到半导体电极表面的敏化剂,含有中继电解质的溶液以及金属对电极组成.光敏化剂首先被激发,处于激发态的敏化剂将一个电子注入半电体的导带. 氧化态的染料敏化剂被中继电解质所还原。
敬炳文张曼华沈涛
关键词:染料敏化光电池钌配合物光电转换
Rotaxane络合物研究新进展被引量:1
1996年
Rotaxane是在带有长链的分子上套入环状化合物的特殊络合物。本文综述了rotaxane络合物,特别是环状化合物为环糊精(cyclodextrin,CD)的rotaxane-CD络合物的组成、合成,一些性质和应用以及研究方法,并提出了应子重视的研究方面。
张丰雷赵文轶沈涛
关键词:ROTAXANE络合物环糊精
曙红与卟啉分子间和分子内的光致相互作用被引量:2
1997年
合成了以半刚性链(一CH_2phCH_2—)和柔性链(—(CH_2)_4—)连接的曙红-卟啉二元化合物及其模型化合物.通过吸收光谱、荧光光谱、激发光谱及荧光寿命研究了模型化合物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二元化合物分子内的光致电子转移和能量传递.结果表明:二元化合物的模型化合物曙红乙酯和卟啉易形成基态复合物 在二元化合物分子内激发曙红时,曙红能将其单重态能量传递给卟啉,并能引发分子内的电子转移;激发卟啉时,能发生曙红向卟啉的电子转移.分析了分子构型和溶剂极性对2种过程的影响.
何建军张曼华沈涛
关键词:曙红卟啉二元化合物电子转移
共5页<12345>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