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雪梅
- 作品数:22 被引量:63H指数:5
- 供职机构: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天津市卫生局科技基金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合并肝肾侵袭性真菌感染一例被引量:3
- 2011年
- 患者女。17岁。因“双下肢、背部疼痛2月余,发热1d”于2009年4月28日入院。既往体健。体格检查:神清,皮肤少许淤点、淤斑,双肺呼吸音粗,心腹查体无异常,双下肢、背部压痛。
- 赵明峰李玉明穆娟林雪梅肖霞
-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背部疼痛肺呼吸音双下肢
- 血液系统疾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的流行病学观察被引量:7
- 2013年
- 目的分析血液病住院患者合并侵袭性真菌病(IFD)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住院血液病合并IFD患者419例,对其诊断层次、感染部位以及相关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进行分析。结果(1)419例IFD中拟诊233例(55.61%),临床诊断140例(33.41%),确诊46例(10.98%)。(2)46例确诊患者中43例为粒细胞缺乏者,36例为曲霉菌感染。(3)IFD患者中,肺IFD所占比例最大,为85.20%(357/419)。(4)IFD患者中恶性血液病化疗导致粒细胞缺乏者所占比例最大,而血液恶性肿瘤未化疗者IFD发病率有上升趋势。(5)41~60岁是IFD发生率最高的年龄段。(6)419例患者诊断IFD时均正在应用抗生素,多为同时使用2种(205例,48.93%)或3种(179例,42.72%)抗生素者。(7)1、7、12月份为IFD发病高峰,6月份为IFD发病小高峰。结论粒细胞缺乏是血液病合并IFD的主要原因,对于指导血液系统疾病合并IFD的早期诊断、经验性治疗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林雪梅邓琦赵明峰耿莉李玉明
- 关键词:血液病真菌病流行病学
- 伊曲康唑治疗恶性血液病伴肾功能不全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的疗效观察
- 2009年
- 恶性血液病患者侵袭性真菌感染(IFI)的发生率日益增高,成为危及患者生命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伊曲康唑在IFI的治疗中得到广泛应用,已成为部分类型IFI感染的一线选择。但是,对伴有肾功能不全的IFI患者,伊曲康唑能否应用?是否安全?目前国内外很少报道。我们对15例恶性血液病伴有肾功能不全患者IFI应用伊曲康唑的疗效及安全性进行了临床分析。
- 赵明峰翟文静李玉明林雪梅穆娟肖霞
- 关键词:侵袭性真菌感染恶性血液病患者肾功能不全伊曲康唑疗效观察
- 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中的表达及其与疾病进展的关系被引量:1
- 2003年
- 目的 :观察 WT1基因在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MDS)不同亚型中的表达程度 ,探讨 WT1基因在MDS进展为急性白血病 (AL)进程中的表达规律。方法 :应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对 49例不同类型的 MDS患者外周血 WT1基因 (4种剪接变体 )表达情况进行测定。同时检测 66例 AL 患者〔其中包括由MDS转变而来的急性白血病 (post MDS AL)患者 8例〕及 16例健康对照者 WT1基因的表达。结果 :49例MDS患者 WT1阳性表达率为 2 2 .4% (11/4 9) ;难治性贫血 (RA) 13例 ,WT1阳性率为 0 (0 /13 ) ;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 (RAEB) 2 4例 ,WT1阳性率为 2 5 .0 % (6/2 4) ;转化型原始细胞增多性难治性贫血 (RAEB t)12例 ,WT1阳性率为 41.7% (5 /12 )。 RA与 RAEB和 RAEB t比较差异有显著及非常显著性 (P<0 .0 5和P<0 .0 1)。 AL患者 66例 ,WT1阳性率为 48.5 % (3 2 /66) ,与 MDS组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postMDS AL 8例 ,WT1阳性率为 5 0 .0 % (4 /8)。 16例正常健康对照者 WT1阳性率为 0 (0 /16)。结论 :WT1基因在 MDS中呈较高表达 ;WT1基因在 MDS的 RAEB、RAEB t中表达率较高 ,在 RA中表达率较低。RT PCR方法灵敏度高 ,特异性强 ,可作为监测 MDS疾病进程及向
- 杨杰坤李敬兰李增刚李志刚刘鹏江李静怡吕海容邓琦林雪梅曹金霓
- 关键词: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
- 急性白血病RNA负载脐血来源树突状细胞诱导的细胞毒T细胞抗髓性白血病效应
- 2009年
- 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获得完全缓解的患者,仍有50%~70%因体内残留白血病病灶引起急性髓性白血病(AML)复发。我们利用细胞因子体外诱导脐血单个核细胞(MNC)产生树突状细胞(DC),提取白血病细胞RNA作为抗原冲击DC,诱导产生抗AML特异性免疫作用,为AML免疫治疗提供丰富的DC来源。
- 邓琦李玉明赵明峰林雪梅吕海容刘鹏江
- 关键词:脐血单个核细胞急性白血病细胞RNA细胞毒T细胞
- 晚期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伴脾大的脾切除治疗
- 2001年
- 李敬兰李玉明杨杰坤林雪梅
- 关键词:慢性白血病脾大脾切除术
- 白细胞介素21体外可增加外周血及脐血来源CIK细胞产生和抗肿瘤活性
- <正>目的:白细胞介素21(IL-21)是2000年被《Nature》杂志首先报道的属于白细胞介素2 (IL-2)细胞因子家族的新成员。IL-21由活化的 CD4+T 辅助细胞产生,其受体表达在多种免疫细胞(B、T、NK...
- 赵明峰邓琦李玉明林雪梅刘鹏江耿丽李敬兰
- 文献传递
- 血液病患者未达侵袭性真菌病诊断的临床研究
- 2015年
- 目的分析血液病患者不能明确诊断侵袭性真菌病(IFD)的临床资料,利于早期把握抗真菌治疗时机,降低病死率。方法收集2007年1月-2012年12月118例血液系统疾病且不能明确诊断IFD的患者临床资料,对其诊断、感染部位及各不同相关因素对发病率的影响进行分析,数据采用SPSS 17.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18例未达到IFD诊断患者分为不能诊断IFD但治疗有效88例和排除IFD诊断30例;真菌感染部位均以呼吸道为主,占64.77%;以血液恶性肿瘤化疗后粒细胞缺乏者发生率最高,10.24%;8∽14d粒细胞缺乏更为明显;发病年龄多为40∽60岁患者;所有上述病例应用抗真菌药物时均已同时应用≥3种抗菌药物,以碳青霉烯类为主,并均联合应用了万古霉素或利奈唑胺。结论临床可能对最终排除IFD诊断的患者应用了抗真菌治疗,但在患者重症感染而高度疑似IFD阶段,抗真菌治疗利大于弊,可挽救部分患者生命。
- 林雪梅邓琦赵明峰李玉明
- 关键词:血液病侵袭性真菌病流行病学
- 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的分子生物学检测
- 李敬兰李增刚曹金霓李玉明杨杰坤邓琦林雪梅李静怡吕海容谢景荣
- 本研究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的方法对WT1基因(Wilms'tumor gene)基因的4种剪接体在急性白血病的不同病程的表达做了研究,并评价其在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检测中的意义。发现正常人外周血白细胞无WT1基因...
- 关键词:
- 关键词:急性白血病微小残留病灶WT1基因
- 2005~2014年血液系统疾病革兰阳性细菌院内感染情况分析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分析我科血液系统疾病患者革兰阳性细菌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耐药变迁特点及抗感染治疗情况。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2月血液系统疾病患者发生院内感染的标本,其中获得革兰阳性菌株827株,采用微量稀释法进行药敏实验。结果 1革兰阳性菌比例2005-2007年稍有上升趋势,之后呈下降趋势,2012年后再度呈现上升趋势;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粪肠球菌为主,葡萄球菌比例呈上升趋势,而肠球菌比例呈下降趋势。2与同期革兰阴性菌感染灶比较,分泌物和尿液革兰阳性菌比例更高,而痰液革兰阴性菌比例更高,血液和其他菌株两者比例相近。3各菌株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保持高度敏感;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对莫西沙星耐药率略增加,粪肠球菌和屎肠球菌对各抗生素耐药率变化不大;其中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resistant Staphylococcus aureus,MRSA)占金葡菌的30.6%,低于同期全院指标。4导管相关革兰阳性菌株占所有革兰阳性菌院内感染菌株的比例高于导管相关革兰阴性菌株占所有革兰阴性菌院内感染菌株的比例(P〈0.05)。5对粒细胞缺乏的发热患者,初始经验性抗生素治疗时,抗革兰阴性菌抗生素单药或联合抗革兰阳性菌抗生素,其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回顾性研究总结了近10年血液系统疾病合并革兰阳性细菌院内感染的流行病学和耐药性等方面的特点,对于指导临床经验性抗生素选择等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朱海波邓琦刘鹏江林雪梅李玉明
- 关键词:血液病流行病学革兰氏阳性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