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挺

作品数:11 被引量:36H指数:3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理学环境科学与工程航空宇航科学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天文地球
  • 2篇理学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航空宇航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瑞雷面波
  • 3篇面波
  • 3篇OBS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圈
  • 2篇台阵
  • 2篇频散
  • 1篇地块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球动力学意...
  • 1篇地震
  • 1篇地震勘探
  • 1篇地震台
  • 1篇地震台阵
  • 1篇地震仪
  • 1篇地幔
  • 1篇地幔结构
  • 1篇动力学意义
  • 1篇洋中脊

机构

  • 11篇同济大学
  • 2篇国家海洋局第...
  • 2篇中国科学院
  • 2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中国科学技术...
  • 1篇中国地震局地...
  • 1篇国家深海基地...

作者

  • 11篇杨挺
  • 3篇薛梅
  • 2篇刘晨光
  • 2篇刘芳
  • 1篇夏少红
  • 1篇杨峰
  • 1篇陈立
  • 1篇马在田
  • 1篇裴彦良
  • 1篇黄金莉
  • 1篇霍达
  • 1篇华清峰
  • 1篇张叔英
  • 1篇黄海波
  • 1篇封志兵

传媒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1篇科学通报
  • 1篇声学学报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声学技术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0
  • 1篇2008
  • 1篇1998
  • 1篇1997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典型浅海地声模型下的反射波特性初步研究
1997年
本文给出了一种典型浅海地声模型下,波动方程有限差分正演的计算方法,并详细分析了沉积层的顶层速度、厚度、速度梯度、密度梯度,以及震源特性等参数变化时反射波受其影响的一般规律:而且对于航道底部的浮泥层作了重点研究,从而得到了浮泥层的容重变化率及其厚度对反射波的影响规律,以及浮泥厚度与反射波特征谱之间的关系。这对于解决长江口航道的安全行船深度这一实际问题是很有意义的。
杨挺
关键词:反射波
应用“双平面波”相速度反演方法研究印支地块岩石圈和上地幔结构
刘芳杨挺Nicholas Harmon薛梅
瑞雷面波在南海中央海盆传播的频散特征及其岩石圈结构反演的初步结果
南海中央海盆的残留洋脊代表了全球洋中脊系统中的一个极端状况:扩张停止的洋中脊.这种洋中脊的一个典型特征是岩浆活动在其扩张停止后依然长时间的持续并形成海山链.目前,对于这种特殊类型洋中脊的岩石圈结构和演化缺少来自地球物理尤...
黎伯孟杨挺
长江口与杭州湾海区水底浮泥地声模型及其声反射特性研究被引量:2
1998年
通过在现场和实验室分别对长江口与杭州湾海区水底浮泥重度ρ随深度变化规律以及声速C与声衰减常数β等浮泥声学参数随ρ及声波频率f的变化规律的测量和分析,得出了这个海区水底浮泥层的地声模型。其主要特点是:重度ρ(kN/m3)在10.1到15.0的范围内,随着深度线性增加,但在12.5左右处线性增加的梯度(斜率)有一个突变(拐点),ρ大于15.0以后,ρ随深度的递增加快,即浮泥层很快过渡到硬性泥层或沙层;声速c(m/s)随ρ增大的变化不明显(在±1.5%以内),但在ρ为14.0附近存在一个最小值;声衰减常数ρ(dB/m)则分别随ρ和f(kHz)线性增加。根据实测的地声模型,通过理论计算,对长江口和杭州湾海区水底浮泥层的声反射信号进行了正演模拟研究,得到了在拐点处出现的声反射特性预射波的幅度和极性)与梯度变化的关系,为解决浮泥层重度的回声探测问题提供了依据。
张叔英杨挺马在田
关键词:海洋声学
南海被动源OBS台阵观测实验及新一代被动源OBS研制思路
长期的海底天然地震观测对于灾害防御、资源探测和认识地球内部结构都至关重要.但由于技术上的困难,这一工作极富挑战性.从2012 到2013年,我们在南海深海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台阵观测实验.这一...
杨挺
应用远震有限频率层析成像反演首都圈上地幔速度结构被引量:19
2010年
本文选用首都圈数字地震台网2003年9月~2005年12月记录的300多个远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采用分频带多道互相关方法得到三个不同频段的P波相对走时数据共18499个,计算了每个频段的走时灵敏度核,应用有限频率层析成像反演得到首都圈地区的上地幔三维P波速度结构模型.利用检测板估计了反演结果的分辨率,并与射线层析成像方法的结果进行了比较,说明了反演结果的可靠性.研究结果表明,各构造单元具有明显不同的速度结构特征,其差异可到150 km深:燕山隆起区表现高速;太行山隆起区整体以低速为主并存在小范围高速块体;华北盆地、渤海湾下浅层上地幔中存在大范围的强低速异常,其顶面在50~70 km,可视为软流圈顶面的埋深,这一结果说明华北盆地、渤海湾下岩石圈明显减薄;张家口蓬莱断裂带是上地幔浅部速度结构的变异带,也是岩石圈减薄的边界带,区内大部分强震都发生在该构造带上,由此看来该带上强震的发生不仅与地壳结构的不均匀性有关,还可能有较深的构造背景.
杨峰黄金莉杨挺
关键词:首都圈
有限频率地震层析成像技术及其在洋中脊和大陆边缘俯冲带等海洋环境中的应用
<正>布设临时的地震台阵进行地震层析成像是揭示区域性地球内部物理、化学和动力学特性最有效的手段之一。与大陆上相比,在海洋或近海环境下进行地震台阵实验难度要大。海底地震仪成本高,而且存在着仪器与海底间耦合、电源供给、数据存...
杨挺Yang ShenStephen Grand
文献传递
南海海底天然地震台阵观测实验及其数据质量分析被引量:13
2014年
长期的海底天然地震观测由于技术上的困难而极富挑战性. 为了在这一领域积累经验,同时揭示南海中央海盆残留洋脊下的岩石圈结构,在南海深海区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被动源海底地震仪(OBS)台阵观测实验. 本文简述了此次实验的仪器、OBS的布放和回收状况,着重从多个角度分析了所收集的海底地震记录的数据质量. 地震波形分析表明回收的OBS记录质量良好,来自远震、区域性地震和马尼拉俯冲带内的小震的主要震相都清晰可辨. 海底背景噪音频谱分析显示OBS记录的噪音水平要高于全球平均噪音模型,且水平和垂直分量的数据质量存在差异,反映了洋流对于OBS各分量的不同影响及各分量与海底的耦合状况;在5-10 s周期范围内,多个OBS台站存在着一个噪音低值区,且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在此频段噪音水平很接近. 这一特征与开放大洋的噪音特征不同,说明南海这一边缘海的双频微噪音(double frequency microseism,DFM)的能量来源并不是远源. 还利用瑞雷面波的偏振方向规律确定了OBS台站水平分量的方位,并对典型地震的瑞雷面波进行了频散分析. 此外,还总结了这一实验对于在南海进行长期的海底天然地震观测的经验和教训.
刘晨光华清峰裴彦良杨挺夏少红薛梅黎伯孟霍达刘芳黄海波
关键词:海底地震仪瑞雷面波频散分析
南海瑞雷面波群速度层析成像及其地球动力学意义被引量:3
2012年
南海处于欧亚板块、菲律宾海板块、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澳大利亚板块的交汇处,其地质和构造作用十分复杂.通过面波群速度成像,给出了南海及邻区的三维横波速度分布并分析了其地球动力学意义.南海西部和南部新布设的地震台站使得利用单台法时路径覆盖比过去更好.特别是在华南地区,新的台站分布能够弥补该地区地震少且台站少造成的射线密度不够的缺点.首先运用多重滤波法得到南海周边48个台站周期为14—130s范围内的基阶瑞雷波频散曲线图;接着通过子空间反演得到整个区域在不同周期时的群速度分布;最后通过阻尼最小二乘反演得到不同深度切片上的横波速度分布及不同纵剖面上的横波速度分布.结果显示:①海盆速度较高,且速度分布很好地勾勒出海盆的轮廓.浅层较高的横波速度说明海盆都具有洋壳性质,而深部较高的横波速度则可能对应扩张中心生成洋壳后残留的高速物质.不同海盆速度上的差异与它们的热流值和年龄大小一致.海盆下的高速异常在60km以下消失,且在一定深度范围内由低速区替代.在低速区下200km深度,在南海海盆观测到一条NE--SW走向的高速异常,可能与古俯冲带有关.②环南海出现明显的高速区,对应俯冲带特征,且这些高速区速度差异明显且有间断,说明俯冲带的非均质性和俯冲角度的差异.③在环南海高速区内侧(向南海侧)观测到不连续的低速区.在浅层,这些低速区反映了沉积层和地壳的厚度特征.在地幔,这些低速区可能对应于古太平洋俯冲带的地幔楔或者也可能反映了南海海盆停止扩张后残留的地幔熔融物质.④南海海盆岩石圈的厚度为60—85km.
陈立薛梅LeKhanh Phon杨挺
关键词:快速行进法层析成像
OBS 的时钟校正:利用水听器记录的波形互相关所提取的Scholte 波
e of long-standing problems with underwater seismic studies is the inaccurate timing because the internal cloc...
黎伯孟杨挺姚华建
关键词:海上地震勘探震源子波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