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慧芳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上海市江湾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上海市卫生局科技发展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病理
  • 3篇切片
  • 2篇幽门螺
  • 2篇幽门螺杆菌
  • 2篇组织切片
  • 2篇细菌
  • 2篇细菌培养
  • 2篇螺杆菌
  • 2篇病理组织
  • 2篇病理组织切片
  • 1篇幽门螺杆菌感...
  • 1篇幽门螺杆菌感...
  • 1篇速尿
  • 1篇尿素酶
  • 1篇尿素酶试验
  • 1篇前列腺
  • 1篇前列腺癌
  • 1篇前列腺肿瘤
  • 1篇肿瘤
  • 1篇肿瘤分期

机构

  • 4篇上海市江湾医...
  • 3篇上海第二医科...
  • 1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上海市普陀区...
  • 1篇上海市东方医...

作者

  • 4篇杨慧芳
  • 3篇王青
  • 3篇王洪涛
  • 3篇史济经
  • 3篇张振华
  • 2篇闵海阳
  • 1篇陈洁晴
  • 1篇卢婉平
  • 1篇张惠箴
  • 1篇杨慧芳
  • 1篇汪丽霞
  • 1篇蒋智铭
  • 1篇郭晓奎

传媒

  • 1篇世界华人消化...
  • 1篇中华病理学杂...
  • 1篇上海医学检验...
  • 1篇现代消化及介...

年份

  • 1篇2003
  • 2篇2002
  • 1篇2001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三种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的比较
2002年
目的对三种常用幽门螺杆菌诊断方法(细菌分离培养、快速脲酶试验、病理组织切片)进行比较。方法对312例因胃部不适患者的胃窦部活检组织,分别进行以上三种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得到阳性检出率,然后进行比较。结果细菌分离培养、快速脲酶试验、病理切片Hp检出率分别为60.26%,69.235及46.15%。其中64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的二块活检Hp细菌分离培养阳性率为93.75%,比一块活检组织的Hp细菌分离培养阳性率高6.25%;快速脲酶试验、病理切片与细菌分离培养的不符合率分别为14.1%和25.6%。结论同其他两种方法相比,细菌分离培养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技术设备要求不高,价廉的好方法。
史济经闵海阳王青杨慧芳杨慧芳王洪涛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病理组织切片
应重视幽门螺杆菌的分离培养被引量:1
2002年
目的 通过比较 3种不同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pylori,Hp)感染诊断方法之间的差异 ,使临床重视Hp的分离培养工作。 方法 对 2 0 0 0年我院胃镜检查者 312例同时作Hp分离培养、病理切片和快速脲酶试验 ,比较其检出率。结果 近期未用抗菌药物治疗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活检材料中Hp分离培养检出率达93.75 % ,把其他 2种方法与分离培养相比 ,则快速脲酶试验存在 2 0 .72 %的假阳性和 3.98%的假阴性结果 ,病理切片存在 8.11%的假阳性和 32 .84%的假阴性结果 ;快速脲酶试验和病理切片组合后与分离培养相比 ,则存在 2 .99%的假阴性和 2 3.42 %的假阳性。结论 分离培养是Hp感染诊断的金标准 。
王青汪丽霞史济经杨慧芳王洪涛张振华郭晓奎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病理切片细菌培养
分离培养在Hp感染诊断中的重要地位被引量:3
2003年
目的:对三种常用幽门螺杆菌感染诊断方法(细菌分离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组织切片)进行比较。方法:对312例胃部不适患者的胃窦部活检组织分别使用以上三种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然后进行阳性检出率的比较。结果:细菌分离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切片的Hp检出率分别为60.26%,69.23%及46.15%。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切片与细菌分离培养的不符合率分别为14.1%和25.6%。结论:同其他两种方法相比,细菌分离培养是一种特异性高,敏感性强,技术设备要求不高,价廉的好方法。
史济经闵海阳王青杨慧芳王洪涛张振华
关键词:HP感染细菌分离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病理组织切片
临床A期前列腺癌的病理特征和漏诊误诊原因分析被引量:4
2001年
目的 探讨临床A期前列腺癌的病理特征 ,并分析其好发部位及漏诊误诊原因。方法 复查上海地区 5所医院 10 2 0份前列腺切除标本 ,通过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出 5 0例临床A期前列腺癌 ,根据肿瘤分化程度及容量分出A1期癌 12例和A2期癌 38例 ,比较病理形态差异 ,分析A1和A2期癌的漏诊误诊原因。结果 A1期癌以低中级别、低容量、多灶性生长为特点 ,A2期癌以高中级别、高容量、高浸润性伴高级别上皮内新生物为特征。在漏诊误诊的 8例A期癌中 ,A1期癌占 7例 ,均误诊为良性增生性小腺泡病变。A2期癌 1例误诊为反应性上皮样组织细胞增生。结论 A1期癌大多在增生的前列腺移行带和中央带组织易被发现 ,A2期癌可能是大多原发于周围带的高中级别癌浸润至前列腺中央区域。国内A期癌检出率低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标本取材量少和A1期癌漏诊率较高。
张惠箴蒋智铭陈洁晴杨慧芳王宝华卢婉平张平
关键词:前列腺肿瘤肿瘤分期病理学误诊漏诊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