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国荣

作品数:411 被引量:1,634H指数:18
供职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中国现代思想文化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上海市教育委员会重点学科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社会学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83篇期刊文章
  • 19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09篇哲学宗教
  • 38篇社会学
  • 34篇文化科学
  • 14篇政治法律
  • 14篇历史地理
  • 8篇经济管理
  • 2篇自然科学总论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农业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 1篇文学

主题

  • 137篇哲学
  • 40篇道德
  • 39篇中国哲学
  • 36篇儒学
  • 30篇伦理
  • 24篇儒家
  • 20篇本体论
  • 19篇视域
  • 17篇文化
  • 16篇形而上学
  • 16篇知识
  • 15篇自我
  • 14篇庄子
  • 13篇理学
  • 12篇道德实践
  • 12篇政治
  • 11篇认识论
  • 11篇思维
  • 11篇人格
  • 11篇主义

机构

  • 402篇华东师范大学
  • 21篇西北师范大学
  • 7篇浙江大学
  • 3篇复旦大学
  • 3篇教育部
  • 2篇清华大学
  • 2篇上海交通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大学
  • 1篇南开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山东大学
  • 1篇四川大学
  • 1篇武汉大学
  • 1篇上海财经大学
  • 1篇上海社会科学...
  • 1篇上海大学
  • 1篇中山大学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哲学研究》...

作者

  • 403篇杨国荣
  • 6篇杨国荣
  • 3篇刘梁剑
  • 3篇方旭东
  • 2篇赵修义
  • 1篇何怀宏
  • 1篇鉴传今
  • 1篇付长珍
  • 1篇董平
  • 1篇韩璞庚
  • 1篇吴闻仪
  • 1篇俞吾金
  • 1篇何中华
  • 1篇温儒敏
  • 1篇翟锦程
  • 1篇孙向晨
  • 1篇欣文
  • 1篇贡华南
  • 1篇倪梁康
  • 1篇王路

传媒

  • 26篇学术月刊
  • 21篇哲学研究
  • 16篇社会科学
  • 16篇天津社会科学
  • 15篇探索与争鸣
  • 14篇哲学动态
  • 14篇文史哲
  • 14篇华东师范大学...
  • 14篇哲学分析
  • 12篇中国社会科学
  • 11篇中国哲学史
  • 10篇孔子研究
  • 8篇浙江学刊
  • 8篇学术界
  • 8篇上海师范大学...
  • 7篇船山学刊
  • 7篇高等学校文科...
  • 7篇杭州师范大学...
  • 7篇思想与文化
  • 6篇社会科学战线

年份

  • 18篇2023
  • 26篇2022
  • 22篇2021
  • 14篇2020
  • 14篇2019
  • 13篇2018
  • 14篇2017
  • 14篇2016
  • 8篇2015
  • 12篇2014
  • 17篇2013
  • 13篇2012
  • 9篇2011
  • 13篇2010
  • 16篇2009
  • 12篇2008
  • 3篇2007
  • 12篇2006
  • 13篇2005
  • 14篇2004
4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王学的内在张力与王门后学的衍化被引量:1
2011年
王阳明的心学作为一种独特的哲学系统,有其核心概念,后者主要体现于他一再主张阐发的两个观念,即"良知"与"致良知"。从内在的方面看,良知说与致良知说中都包含着某种理论的张力。就良知说而言,这种张力具体表现于个体性与普遍性之间:良知之中的"心"蕴含了对个体性的确认,其中的"理"则侧重于普遍性。在致良知说中,它则具体表现为先天本体和后天之致(致知工夫)之间的紧张:强调本体的先天性,同时也意味着肯定良知的既成性质,致知工夫侧重于本体要通过一个过程来达到,良知或本体的天赋性则表明良知一开始就先天具足,后天工夫并不能对它有所增益;"致"突出了过程性,良知的先天性则消解了过程。过程和非过程、先天的本体和后天的工夫之间这种张力,内在地存在于王阳明的致良知说之中。良知说和致良知说的以上两重性或内在张力,在逻辑上导致了王门后学的分化。
杨国荣
关键词:良知致良知
仁道的重建与超越——理学对天人关系的考察及其内蕴被引量:5
1993年
一从先秦开始,对人(作为族类的人)自身价值的反省,便构成了儒家价值体系的逻辑起点,而这种反省一开始即关联着广义的天人关系(包括人在宇宙中的地位)。魏晋以后,特别是隋唐时期、佛道二教风行,对神的膜拜渐渐使人自身的价值变得模糊了,儒家的人文原则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于是,对人自身价值的重新确认,便历史地提到了理学的面前。与玄学首先注目于天不同,理学一开始将侧重点转向人自身的价值。《老子》曾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这里既蕴含着道法自然的观念,又表现出忽视人文价值的趋向。其中后者在某种意义上可以代表佛道的共同看法。对这种价值取向,理学家颇有异议。理学的奠基者之一张载便明确指出:“老子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杨国荣
关键词:理学家价值体系家庭关系圣人
主体间关系论纲被引量:18
1995年
本文针对当代社会普遍存在的因商品化、物化、大众文化膨胀、制度化操纵而引起的主体的失落于外以及封闭于内这样两种事实,以论纲的形式考察了主体间关系。主体间交往不仅存在于生活世界,而且展开了制度世界、通过语言中介传递意义世界的对话,通过劳动以自觉的实践形式确认主体。主体间不仅表现为一种不能被悬置的内在关系(作者由此批评了存在主义),也是一种外在关系,因而不能完全被关系同化成为“我”的工具化(作者由此评论了布拉德雷、维特根斯坦、哈贝马斯)。主体间关系的内在性意味着应当超越封闭的我、从主体走向主体间;而主体间关系的外在性要求避免因关系而消解自我。
杨国荣
关键词:哈贝马斯维特根斯坦关系论内在性私人语言
天人之辩:《庄子》哲学再诠释(上)被引量:13
2005年
通过反对“以物易性”即人的物化,《庄子》以独特的方式提出了合乎人性或人性化的存在的问题,蕴含着对人自身之“在”的关切。在何为合乎人性的存在以及如何达到合乎人性的存在等问题上,《庄子》展示了其在天人之辩上的另一面。对《庄子》而言,人性化的存在,以同于“天”为其实质内涵;与此相应,走向人性化存在的途径,主要便表现为循乎天道而回归自然。这里既有化“人”为“天”(形成第二自然)、走向实践智慧的一面,又内含着对自在及自发形态的肯定。其中交错着确认目的性(对人性化存在的向往)与悬置目的性(疏离名利以及广义的文明化追求)、天道与人道、自然与当然之紧张。
杨国荣
走出实证主义——金岳霖认识论思想论析
1992年
冯友兰先生曾指出,金岳霖“是使认识和逻辑学在现在中国发达起来的第一人”。这一评语是否确当或可讨论,不过,金岳霖建立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认识论体系,这确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从理论渊源看,金岳霖的认识论思想或多或少受到西方实证论思潮(包括新实在论)的某些影响,但同时又扬弃了其“唯主的方式”与经验论的立场,从而人乎其中而又出乎其外。如果说,实证论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使他由传统走向了现代,那末,对实证论的超越,则赋予他的认识论以独创的形态,后者不仅构成了中国近现代哲学演进的重要环节,而且至今仍然有其不可忽视的理论意义。一金岳霖认为,知识论应当从官觉(感觉)说起。以感觉为知识之源而言,这种看法与实证主义无疑相近。早在实证主义的历史源头休谟那里,对感觉的确信即构成了其基本的信条。
杨国荣
关键词:金岳霖新实在论实证论认识论思想感觉论维也纳学派
技术社会与生活世界:超越对峙被引量:2
1998年
杨国荣
关键词:对峙技术社会世界图景扬弃
道家智慧引向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杨国荣教授在上海图书馆的演讲
2022年
这些年来,国学比较热。在国学中,儒家受到了较多的关注。但从整个中国文化来看,除了儒家之外,道家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流派。思想史研究中,便有“儒道互补”之说。从西方世界对中国文化的回应来看,道家思想常常得到特别的关注。比如,哲学家黑格尔、海德格尔都曾对道家和老子显示出浓厚兴趣。
杨国荣
关键词:思想史研究儒道互补道家思想
中国哲学中的理性观念被引量:7
2014年
在中国哲学中,体现于"思"的理性,首先与"心"相关。心之"思"既展开为具体的活动,又以理、道等为内容。从思维的趋向看,中国哲学视域中的理性,更多地呈现辩证的性质。与之相关,在这种理性形态中,认知意义上对事(物)与理的把握以及评价意义上对价值的判断和确认,构成了彼此相关的两个方面。与赋予认识意义上的理性(心之"思")以认知和评价双重内容一致,中国哲学对实践过程中的合理性(rationality)也作了广义的理解,使之同时包含"情"与"理"二重涵义。以上二重趋向从不同的方面体现了中国哲学对广义理性的理解。进入近代以后,传统哲学对理性的理解依然得到某种延续。在这方面,梁漱溟的看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对"理性"的诠释,可以视为中国传统哲学的理性观念在近代的回响。
杨国荣
论黄宗羲的学术史观被引量:2
1992年
明清之际,以社会的剧烈变革为背景,中国传统思想开始进入了总结、整理的时期。如果说,王夫之主要对古典哲学作了较为全面的反省,顾炎武着重在经学上开一代学风(奠定清代朴学之基础),那末,黄宗羲的注重之点则主要在学术史。黄宗羲曾对宋元及明代的学术思想史作了深入的考察与整理,他的《明儒学案》及《宋元学案》(由黄百家、全祖望续成)之系统与精深。
杨国荣
关键词:黄宗羲中国学术史明清之际学术发展历史过程全祖望
自然之性与社会之人——《荀子·荣辱》札记被引量:2
2018年
荀子以情与欲等自然之性为人的本然规定,但同时又肯定人包含表现为"虑"的理性思维能力,后者使人超越了单纯的感性欲求,趋向于更为合理的取舍。进而言之,在后天的发展中,人究竟成为何种人,并不取决于人的本然规定,而是关乎"注错习俗之所积",从本然形态的"人之情"向圣人之境的转换,以个体努力与社会影响的互动为前提。在社会的层面,问题不仅仅关乎礼义的引导,而且与"礼义之分"相联系,后者进一步规定了人格的社会之维。人之情与人之虑、社会的制约与个体的习行、外在的塑造和个体的选择相互作用,规定了多样的人格形态。
杨国荣
关键词:荀子
共41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