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疏血通联合阿托伐他汀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血脂及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被引量:25
- 2012年
- 目的:观察疏血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作用及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8月~2010年12月我院收治的46例TIA的患者。采用疏血通+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收集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血脂、空腹血糖、颈动脉彩超等临床资料。出院后继续服用阿托伐他汀至6个月。所有患者均随访6~12个月。结果:疏血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TIA,总有效率达91.30%(42/46),随访发现治愈或有效42例中复发TIA或发生脑卒中5例,发生率为11.90%。治疗6个月后,患者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甘油三酯(TG)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后,治疗后患者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明显变薄,斑块面积明显变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血通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TIA疗效好,且可降低TIA的复发和脑卒中发生率,可能与降低LDL-C和TG水平、缩小IMT和斑块面积有关。
- 杨勇填林珮仪林绍鹏刘国斌
- 关键词: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疏血通阿托伐他汀
- 心肺复苏时紧急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2
- 2004年
- 目的探讨应用紧急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及出院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院内常规组和起搏组CPR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常规组和起搏组间年龄、性别、心肺复苏所需时间、复苏成功率及出院率在统计学上无明显差异,右颈内静脉穿刺所用时间较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耗时显著减少(P<0.05);两组循环维持时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紧急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对维持循环稳定有帮助,以右颈内静脉置入更佳,但对CPR成功率及出院率的影响不大。
- 李炳流杨勇填李燕屏
-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脏起搏疗效分析静脉
- 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在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比较
- 目的比较重组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和尿激酶(UK)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溶栓的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对我院AMI接受溶栓治疗患者回顾性分析,每组各30例,一组予70-100mg rt-PA溶栓,另一组予150万单...
- 杨勇填李炳流江慧琳林珮仪李燕屏陈晓辉
- 文献传递
- 急诊室心肺复苏患者疾病谱及其与预后的关系被引量:5
- 2014年
- 目的通过对在急诊抢救室接受心肺复苏术(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患者的疾病谱进行分析,探究其与复苏效果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在急诊抢救室发生心搏骤停行CPR患者的基本资料、基础病及致心搏骤停的原因。结果 225例患者中,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为33.3%;复苏成功组的目击者启动急诊医疗服务、目击者施行CPR、施行气管插管及心电监护的比率较高。直接病因则主要为脑出血、脑梗死、肿瘤、呼吸衰竭、急性心肌梗死。结论心肺复苏患者自主循环恢复率与其原发病、基础病以及发病地点相关。
- 刘宝琴江慧琳冯雪珍杨勇填
-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搏骤停自主循环恢复疾病谱
- 急诊心肺复苏效果的影响因素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探讨急诊心肺复苏(CPR)患者复苏成功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因发生心跳呼吸骤停(CA)来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急诊抢救的225例CPR患者的临床资料,记录患者性别、年龄、基础疾病、发病地点、是否有现场目击者启动医疗急救服务系统和施行CPR等,最后记录患者是否复苏成功。结果:自主循环恢复成功率为33.3%。与复苏失败组相比,复苏成功组患者更年轻,发生在院内、目击者启动医疗急救服务系统和施行CPR比率较高,首次医疗接触至CPR开始时间较短(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轻、有目击者及时启动EMS系统、目击者行CPR者和院内发生CA与自主循环恢复的发生呈正相关(P<0.05),年轻、有目击者及时启动EMSS系统和行CPR是自主循环恢复的独立保护因素(P<0.05)。结论:现场进行快速及有效的心肺复苏是提高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 刘宝琴李炳流冯雪珍杨勇填江慧琳
- 关键词:心肺复苏心跳呼吸骤停自主循环恢复
- 57例急诊心肺复苏临床分析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探讨影响急诊心肺复苏(CPR)成功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2月广州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57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57例患者中CPR失败40例、成功17例,成功率为30%。36例院内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CPR成功15例,成功率为42%;21例院前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中CPR成功2例,成功率为10%。37例CPR开始时间≤6 min者中成功15例,成功率为41%;20例CPR开始时间>6 min者中成功2例,成功率为10%。院内CPR成功率高于院前(P<0.05);CPR开始时间≤6 min成功率高于>6 min者(P<0.05)。结论:CPR开始时间及复苏地点是影响成败率的关键因素。
- 杨勇填林珮仪江慧琳刘国斌
- 关键词:心跳呼吸骤停心肺复苏影响因素
- 亚低温对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TNF-α的影响
-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心肺复苏(CPR)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影响。方法把22例CPR病人基础生命支持(BLS)后随机分常规组与亚低温组各11例,用放免法测定各自CPR后2h、6h、12h、1...
- 李炳流杨勇填江慧琳
- 文献传递
- 心肺复苏时紧急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的临床疗效分析
- 目的用回顾分析的方法探讨应用紧急经静脉临时心脏起搏对心肺复苏(CPR)成功率及出院率的影响。方法将院内CPR病人分为常规组和起搏组,每组50例,记录患者的年龄、性别、循环恢复时间,并观察两组的复苏成功率及出院率。结果常规...
- 李炳流杨勇填李燕屏
- 文献传递
- 亚低温对心肺复苏病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干预被引量:1
- 2005年
- 目的:探讨亚低温对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resuscitation,CPR)病人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的影响。方法:把22例CPR病人基础生命支持(BLS)后随机分常规组(A组)与亚低温组(B组)各11例,用放射免疫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自CPR后2h、6h、12h、1d、3d、5d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含量变化。结果:(1)亚低温组各时点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含量显著低于常规组(P<0.05);(2)常规组血浆血清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含量在各时点呈先升后降,1d出现峰值,亚低温组没有出现峰值。结论:(1)亚低温有显著抑制CPR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血浆中炎性细胞因子(TNF-α、IL-1β、IL-8)含量变化释放作用,减轻CPR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急性炎症反应,提高脑复苏成功率;(2)TNF-α、IL-1β、IL-8均参与了心肺复苏后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
- 李炳流杨勇填江慧琳
- 关键词:亚低温心肺复苏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炎性细胞因子干预
- TCD对急性脑梗死的应用分析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分析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急性期脑梗死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8月-2011年5月我院收治的86例经头颅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应用TCD进行脑血管血流动力学监测。并与正常对照组(A组)45例进行比较。结果:8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B组)的TCD检查结果发现病灶区血流主要表现为减慢、加快或消失,其中82例脑血流异常,异常率95.35%,血流速度减慢39例,占44.35%;血流速度加快36例,占41.86%,36例血流速度加快有29例为脑血管狭窄,7例为血管痉挛;血流消失7例,占8.13%。A组血流异常率为33.4%,B组血流异常率明显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TCD具有无创、实用、经济、简便等优点,可用于急性期脑梗死患者了解颅内血管血流动力学及血管阻力,间接了解颅内压,为治疗及预后提供参考。
- 杨勇填林珮仪林绍鹏刘国斌
- 关键词:脑梗死经颅多普勒超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