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杨丽

作品数:7 被引量:13H指数:2
供职机构:沈阳医学院附属卫生学校更多>>
发文基金:辽宁省教育厅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 2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篇弹性义齿
  • 1篇牙列
  • 1篇牙列缺损
  • 1篇氧化性DNA...
  • 1篇义齿
  • 1篇义齿修复
  • 1篇用药治疗
  • 1篇再植
  • 1篇石膏
  • 1篇石膏模
  • 1篇石膏模型
  • 1篇实验教学
  • 1篇撕脱
  • 1篇撕脱性
  • 1篇撕脱性损伤
  • 1篇替硝唑
  • 1篇年轻恒牙
  • 1篇鸟嘌呤
  • 1篇鸟嘌呤核苷
  • 1篇气泡

机构

  • 7篇沈阳医学院
  • 5篇沈阳市第四人...
  • 1篇沈阳医学院附...

作者

  • 7篇杨丽
  • 5篇姚波
  • 3篇赵俊
  • 1篇丁晓慧
  • 1篇王旭光
  • 1篇苏秋香
  • 1篇王效杰
  • 1篇李宏革
  • 1篇娄红
  • 1篇郭明春
  • 1篇张素君

传媒

  • 2篇卫生职业教育
  • 2篇中国现代药物...
  • 1篇当代医学
  • 1篇沈阳医学院学...
  • 1篇西部医学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2
  • 2篇2011
  • 2篇2007
  • 1篇2006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灌注石膏模型实验教学的结果分析被引量:1
2007年
灌注石膏模型是口腔修复学重要的实验内容之一。实验教学及临床上最常使用熟石膏作为模型材料灌注石膏模型。要使模型真实反映口腔组织的解剖形态,必须对模型的制作过程有严格要求。我校口腔技工专业学生在对此实验进行操作中。有一些学生因为方法不当出现模型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就此问题作一对比实验。
杨丽
关键词:灌注石膏模型实验教学
下颌副孔的分布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1
2007年
目的研究下颌副孔的位置,探讨肿瘤细胞向下颌骨的播散途径。方法对82例下颌骨内、外侧面下颌副孔进行研究并统计分析。结果各标本之间下颌副孔数差异很大。内侧面:冠区出现率为57.32%,切迹区出现率为71.95%,髁区出现率为57.32%。上、中、下区出现率分别为73.17%,73.17%和98.78%。外侧面:冠区出现率为23.17%、切迹区出现率为32.93%,髁区出现率为37.80%;上、中、下区出现率分别为62.20%,62.20%和53.66%。结论下颌副孔为口腔内和面部肿瘤播散到下颌骨的途径之一,未经放疗的病例应切除磨牙后区和冠状突而保留下颌骨的其余部分。
姚波杨丽王效杰李宏革
关键词:下颌骨内侧面外侧面
100件牙列缺损患者弹性义齿修复的效果观察被引量:1
2011年
目的观察不同类型牙列缺损患者弹性义齿的修复效果。方法选择73例100件不同类型牙列缺损患者,采用弹性义齿修复。结果 73例100件弹性义齿初戴时效果满意,但随着时间增加,弹性义齿问题也不断增加。结论选择弹性义齿的适应证,是修复牙列缺损效果的关键。
姚波杨丽赵俊娄红
关键词:牙列缺损弹性义齿
年轻恒牙撕脱性损伤临床治疗分析被引量:2
2011年
目的探讨年轻恒牙撕脱性损伤再植成功的影响因素,指导患者对脱位牙的临时保存,及时就医,以达到恢复功能和美观的治疗目的。方法 2000年~2005年医治的56颗年轻恒牙撕脱性损伤,进行再植术后随访追踪5年。同时将其按离体时间、保存方法、根尖孔开闭进行分组评估。结果收集的年轻恒牙撕脱性损伤再植成功率为91.4%。结论年轻恒牙撕脱性损伤再植成功与否与脱位时间的长短,保存是否合理,患者年龄大小密切相关。脱位时间越短,保存合理且牙根尖孔开放,行牙再植者可达到100%治愈。
姚波赵俊杨丽
关键词:年轻恒牙撕脱性损伤再植
三种局部用药治疗急性冠周炎的临床疗效比较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比较甲硝唑、替硝唑和奥硝唑三种局部用药治疗急性冠周炎的临床疗效,从而指导临床选择药物有效快速的治疗急性冠周炎。方法 600例急性冠周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200人/组),分别给予不同药物局部使用,观察疗效。结果治疗后3d硝唑和替硝唑组明显优于甲硝唑组(P<0.05),奥硝唑组虽然优于替硝唑组,但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7d,三组治疗全部有效。结论奥硝唑和替硝唑局部应用治疗急性冠周炎3d均取得很好的疗效。
姚波杨丽赵俊郭明春
关键词:急性冠周炎奥硝唑替硝唑甲硝唑
防止全口牙填胶出现气泡的方法
2006年
全口牙填胶出现气泡的常见原因有:单体过多或加单体调拌不均,塑料填塞不足,填胶过早,填塞后加压不足,热处理时升温过快及材料本身原因。
杨丽
关键词:气泡
8-oxodG在口腔黏膜白斑中的表达
2016年
目的:研究8-氧-7,8-二氢-2'-脱氧鸟嘌呤核苷(8-oxo-7,8-dihydro-2'-deoxyguanosine,8-oxod G)在口腔黏膜白斑中的表达,探讨氧化性DNA损伤在口腔黏膜白斑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应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和20例口腔黏膜白斑中8-oxod G和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结果:HE染色可见口腔黏膜白斑中炎性细胞浸润,过角化和上皮异型性增生等组织病理学变化。免疫荧光标记显示8-oxod G在口腔黏膜白斑中生成,并可见抑癌基因P53蛋白的表达。口腔黏膜白斑中8-oxod G和P53蛋白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口腔黏膜(P<0.01);8-oxod G、P53在正常口腔黏膜、口腔黏膜白斑伴或不伴异型性增生的阳性表达程度具有相关性,与病变程度呈正相关(r=0.773,P<0.01)。结论:氧化性DNA损伤在口腔黏膜白斑的发生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8-oxod G可作为口腔黏膜白斑病变程度的风险性预测标志物。
苏秋香姚波王旭光杨丽张素君丁晓慧
关键词:口腔黏膜白斑氧化性DNA损伤P53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