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杜运辉

作品数:40 被引量:55H指数:6
供职机构:北京师范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文化科学历史地理政治法律更多>>

文献类型

  • 38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2篇哲学宗教
  • 5篇文化科学
  • 4篇历史地理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社会学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5篇哲学
  • 6篇张岱年先生
  • 6篇中国哲学
  • 6篇人生哲学
  • 6篇主义
  • 6篇文化
  • 6篇马克思主义
  • 5篇儒学
  • 4篇张申府
  • 4篇中国传统哲学
  • 4篇本体论
  • 4篇传统哲学
  • 3篇中国儒学
  • 3篇副教授
  • 2篇学术思想
  • 2篇哲学认识
  • 2篇哲学认识论
  • 2篇中国化马克思...
  • 2篇人生论
  • 2篇认识论

机构

  • 24篇南开大学
  • 17篇河北师范大学
  • 3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石家庄职业技...
  • 1篇中国海洋大学
  • 1篇河北民族师范...

作者

  • 40篇杜运辉
  • 9篇周德丰
  • 2篇徐平
  • 1篇刘艳房
  • 1篇安雪玲
  • 1篇张继良
  • 1篇陆信礼
  • 1篇邵军永
  • 1篇郑素娟
  • 1篇吕伟
  • 1篇李运昌

传媒

  • 3篇天津师范大学...
  • 3篇高校理论战线
  • 2篇哲学动态
  • 2篇河北师范大学...
  • 2篇中国社会科学...
  • 2篇南开学报(哲...
  • 2篇马克思主义研...
  • 2篇现代哲学
  • 2篇中国哲学史
  • 2篇太原师范学院...
  • 1篇思想理论教育...
  • 1篇新华文摘
  • 1篇河北学刊
  • 1篇纵横
  • 1篇文史哲
  • 1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中国史研究动...
  • 1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船山学刊
  • 1篇理论与现代化

年份

  • 2篇2017
  • 2篇2016
  • 3篇2015
  • 5篇2013
  • 1篇2012
  • 3篇2011
  • 6篇2010
  • 5篇2009
  • 8篇2008
  • 2篇2007
  • 3篇2006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中国儒学发展史》评介
2010年
由黄宣民先生及其弟子陈寒鸣副教授主编的《中国儒学发展史》最近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全书约220万字。该书由黄宣民先生草创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黄先生于2001年因病辞世后,陈寒鸣副教授遵照乃师遗愿,继续进行整理、增补和定稿,使这部历经20余年不懈努力、凝聚了诸多学者集体智慧的煌煌巨著终于得以面世。通读全书,
周德丰杜运辉
关键词:中国儒学副教授
张申府与中共早期主要领导人的交往
2012年
“这个国家还是由我们来改造它吧!”1916年7月,李大钊到北京开展革命活动。不久,由同学郭晓峰(河北乐亭人)介绍,正在北大求学的张申府与比他年长四岁的李大钊相识,二人从此结下了深厚的革命情谊。张申府对李大钊感佩有加,认为他“是现代中国的一个完人”,思想前进、行动积极、为人纯洁、对人温厚、道德高尚、革命情绪热烈,“所有这些兼而有之,真可说是一时无两”。
张继良杜运辉
关键词:张申府领导人交往中共革命情谊
“马魂、中体、西用”:接着张岱年先生讲被引量:5
2010年
方克立先生的"马魂、中体、西用"论与张岱年先生的"综合创新"论既有精神实质上的一致性,又有鲜明的阶段性。作为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最新理论成果,"马魂、中体、西用"论在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前提下高扬了民族文化的主体性,体现了主导性、主体性与开放性的统一。这种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富有时代精神和民族特色的理论模式,正确地指出了中国文化发展的现实道路,必将在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杜运辉
中国现代文化主体性之重建——张岱年与现代新儒家文化主体性思想之比较被引量:5
2015年
中国现代文化主体性之重建主要围绕文化的独立性与主导性两个基本维度而展开,以张岱年等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学派和现代新儒家为此做出重要贡献。二者虽都反对"全盘西化",但现代新儒家表现了比较鲜明的文化决定论倾向;张岱年则主张以物质生产方式为基础而实现社会制度与思想文化的整体变革。现代新儒家表现出融合中西的开放姿态,但刻意回避马克思主义而以"中体西用"作为重建中国文化主体性的基本模式,主张走"儒家资本主义"道路;张岱年立足于中西马文化的良性互动,明确区分马克思主义的主导性之"体"与中国文化的主体性之"体",主张以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而创造"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都具有民族的特点"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杜运辉
关键词:现代新儒家文化主体性中体西用
毛泽东综合创新文化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被引量:1
2015年
以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反映了中国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正确阐明了经济、政治与文化的辩证关系,解决了中国文化的基本性质和发展前途、文化主体和文化理想、文化方法和文化模式等重大问题,揭示了个性解放和个性发展对新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的根本意义,主张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正确解决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的关系。当代中国文化发展仍然要继续高举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文化观的旗帜,以"实事求是"、"有的放矢"的态度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文化观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经济、政治、文化)相结合,在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都达到社会主义原则和民族特点的高度统一,为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崇高目标而贡献其智慧和力量。
安雪玲杜运辉
关键词:毛泽东中国化马克思主义
中国新文化“必不采新孔学的形态”——简论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儒学观
2011年
在对待儒学的问题上,张岱年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来研究儒学,坚持了阶级分析、历史分析和理论分析的统一,对儒学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和评价,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儒学观的辩证性与科学性。张岱年的马克思主义儒学观符合儒学的历史实际和中国文化发展的客观要求,对社会主义新文化建设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杜运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儒学观
“三流合一”与二十世纪中国文化的融通和超越被引量:5
2015年
"五四"以后中国思想界最深刻的变化,就是自近代以来的"中"与"西"、"古"与"今"二元对立历史地演变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对立斗争而又错综交融的三元态势,20世纪中国文化的融通和超越集中体现为正确处理中、西、马三种文化资源的地位和相互关系,倡导中、西、马"三流合一"的马克思主义综合创新学派在各种文化思潮中表现了最为健康的文化心态。"三流合一"思想的首创者张申府最早认识和明确表达了新的时代精神,从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三流合一"论到八九十年代的"文化综合创新论",再到新世纪的"马魂、中体、西用"论,清晰地展示了近百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规律、正确方向和现实道路。
杜运辉
关键词:张申府三流合一
“兼和”与“和合”辨析被引量:6
2009年
在中国现当代哲学史上,张岱年先生的"兼和"论与张立文教授的"和合学"是对传统"贵和"思想的两种现代解读。二者有某些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也有思想内涵和理论价值上的显著差异。辨明"兼和"与"和合"之同异,对于合理继承传统"贵和"思想,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辩证法,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支援意识,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杜运辉
“和合”与“和谐”辨析被引量:8
2010年
从中国传统哲学的角度来看,"和"与"合"不仅不完全同义,而且还有内在抵牾之处;"和合"容易导致对"和"或"和谐"思想的严重误解,不能说"和合学"是对中国传统和谐思想的正确理解和科学继承。"和合"与"和谐"之间是手段与目的的关系,"和合起来"的结果并不都是"和谐"。以"和合"为核心概念而建立起来的繁复的"和合学"体系是不牢靠的,很难指望它能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持。
杜运辉吕伟
张岱年先生论中国哲学的特色
2006年
张岱年先生在现代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比较全面地论述了中国哲学的特色,这即是中国哲学的整体结构上的本体论、致知论(认识论)、道德论的统一;本体论上本体与现象的统一;生活与思想、理想一致;重人生而不重知论;唯物主义与辩证观念相互结合的传统;生死自然的观点与无神论在哲学发展中的深刻影响。他还分析了中国哲学的6个缺点,并探讨了这些特色和缺点的成因。
杜运辉郑素娟
关键词:中国哲学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