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雅素

作品数:26 被引量:375H指数:10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更多>>
发文基金: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天文地球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7篇农业科学
  • 6篇天文地球
  • 2篇生物学
  • 2篇文化科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7篇养分
  • 5篇生态系统
  • 3篇景观
  • 3篇景观生态
  • 3篇GIS
  • 3篇刺槐
  • 2篇养分循环
  • 2篇园林
  • 2篇园林绿地
  • 2篇生态
  • 2篇水土
  • 2篇水土保持
  • 2篇内循环
  • 2篇人工林
  • 2篇绿地
  • 2篇课程
  • 2篇教学
  • 2篇高校
  • 2篇测量课
  • 2篇测量课程

机构

  • 22篇西北农林科技...
  • 4篇西北林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科学院成...
  • 1篇中国科学院大...

作者

  • 26篇李雅素
  • 16篇刘增文
  • 3篇吕月玲
  • 3篇刘忠阳
  • 2篇强虹
  • 2篇李利敏
  • 2篇杨江涛
  • 1篇程维明
  • 1篇李文华
  • 1篇王乃江
  • 1篇李晓明
  • 1篇刘广全
  • 1篇王进鑫
  • 1篇王迪海
  • 1篇刘忠阳
  • 1篇马爱生
  • 1篇潘开文
  • 1篇贺秀贤
  • 1篇赵敏

传媒

  • 6篇西北林学院学...
  • 4篇陕西林业科技
  • 2篇生态学报
  • 2篇西北农林科技...
  • 2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林业教育
  • 1篇国土与自然资...
  • 1篇森林工程
  • 1篇林业科技
  • 1篇南京林业大学...
  • 1篇高等农业教育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陕西环境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4
  • 1篇2006
  • 1篇2005
  • 8篇2003
  • 3篇2001
  • 1篇2000
  • 4篇1999
  • 5篇1997
2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高校校园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分析研究被引量:6
2014年
为讨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布局的优劣,对今后规划工作提供依据,以CAD校园平面图和高清遥感影像为基础资料,采用独创性的景观划分法,利用ArcMap获取南北校区校园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的空间分布,并运用各类景观指标,对景观格局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南校区各景观的破碎度均大于北校,而优势度偏低;就全校范围来看,多样性、均匀度、优势度最大的分别为生活景观(1.858)、绿地景观(0.97)、娱乐景观(0.617),娱乐景观的均匀度最低,绿地景观的优势度最小;北校区的建筑设施(包括教学、生活、娱乐、附属设施)对景观的支配作用较大,南校区各景观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简而言之,全校景观空间格局分布合理,功能区划协调统一。
赵敏程维明李雅素
关键词:GIS斑块景观生态学
论我国GIS发展中的问题与开发策略被引量:5
1999年
李雅素刘忠阳
关键词:地理信息系统GIS
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养分原理被引量:39
2006年
从森林组分的易变性、对干扰的反作用、养分的储备及其流动规律等角度,分析了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原理,并对刺槐(Robinia pseudoacacia)、兴安落叶松(Larix gmelinii)、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和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4种人工林进行了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4种人工林的养分均以钝性储备为主,土壤中的N,P,K,Ca和Mg养分贮量占整个系统对应养分总贮量的比例均大于92%,而且土壤养分均基本保持平衡或发生微弱亏损(年亏损率0.046%~0.121%),而整个生态系统的养分均基本保持平衡或发生微弱盈余(年盈余率0.005%~0.016%);与其他人工林相比,刺槐人上林为高吸收、高归还、快速循环、养分浪费型(较低养分生产力),其养分流速明显高于其他林地,预示刺槐林在面对微小干扰时具有较强的恢复力。但面对严重的干扰时其恢复力较差。同时作者提出,进行生物地球化学分类是研究森林生态系统功能稳定性的重要途径。
刘增文王乃江李雅素吕月玲
森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分解者养分的关系
2003年
森林生态系统中,初级生产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养分关系,是一种既互利又竞争的复杂关系。通过构建初级生产者-分解者系统的养分流动模型,分析分解者增长受碳限制或受养分限制的判断标准。在假定整个系统封闭的前提下,讨论初级生产者与分解者实现共存并保持长久稳定的条件:一是分解者必须受碳限制,这要求分解者较之初级生产者对养分吸收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二是矿化系数与碎屑化系数之比(a41/a23)要足够大于在初级生产者中的碳/养分与在分解者中的碳/养分之比(α/β)。这表明,从化学计量论的角度来看,生态系统的持续和稳定,对碳/养分之比和植物与微生物的竞争能力方面有严格的要求。
刘增文潘开文李雅素
关键词:森林生态系统养分吸收植物矿化竞争力
红外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精度研究
1999年
以实测数据为依据,按误差传播定律对红外测距三角高程测量的精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在一定距离范围内红外测距三角高程测量能够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是林区等地形复杂,通视条件差的地区适用的高程测量方法。
李雅素许筱阳齐颖
关键词:红外测距三角高程测量
数字杨凌—空间基础信息系统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
以'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的理论为指导,对构建数字杨凌的总体框架、内容、理论方法及实现的关键技术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构建数字杨凌—空间基础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库内容及功能模块;首次以GPS、全站仪(Total Station...
李雅素
关键词:数字城市园林绿地景观生态
刺槐人工林养分利用效率被引量:38
2003年
目前普遍采用的短轮伐期萌生复壮的经营方式会使刺槐人工林在多代萌生以后地力衰退、生产力下降 ,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树种对养分的选择吸收导致土壤养分平衡失调。根据对黄土残塬沟壑区刺槐人工林地的研究表明 ,刺槐从土壤中年吸收养分量以 Ca最多 ,N次之 ,K、Mg再次 ,P、S最少 ,且随树龄增长年吸收量增大 ,由速生期到杆材期年吸收量约增加 1倍之多 ,由杆材期到成熟期 N、P、K、Mg年吸收量缓慢增加 ,而 Ca、S的吸收量有所下降。土壤养分年吸收系数以 N最高 ,S、Mg次之 ,P、Ca再次 ,K最低 ,且随树龄的增长亦呈增大趋势 ,其均值分别可达 N 1 .1 5 0 %、P 0 .1 42 %、K 0 .0 1 3%、Ca 0 .1 1 0 %、Mg 0 .1 94%、S0 .2 31 %。刺槐对各养分的利用效率随树龄的增长而降低 ,生产 1 t树干材积约需从土壤中吸收 N31 .92~5 0 .88kg、P1 .32~ 2 .0 1 kg、K4.48~ 6.82 kg、Ca71 .5 7~ 78.79kg、Mg6.1 6~ 9.74kg、S1 .0 7~ 1 .0 9kg。立地条件好的林地养分吸收系数及养分利用效率均好于立地条件较差的林地。此外与杉木、油松相比 ,刺槐对养分的利用效率明显偏低。
刘增文李雅素
关键词:人工林刺槐养分利用效率
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被引量:79
1997年
生态系统稳定性研究的历史与现状刘增文李雅素(西北林学院,陕西杨陵712100)HistoryandStatusofResearchofEcosystemStability.LiuZengwen,LiYasu(NorthwesternColegeofF...
刘增文李雅素
关键词:稳定性
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的探讨——以“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为例被引量:4
2021年
随着MOOC、SPOC等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发展,我国高校的在线教学水平得到提高。但是,由于线上教学平台的功能、教师信息化能力、学生适应性等均存在差异,所以目前的在线教学还面临着教学缺乏临场感、师生缺乏互动、线上教学考核机制不完善以及学生的注意力容易分散、无法通过集体学习相互交流促进、学习缺乏监督等急待解决的问题。为了解决在线教学面临的困难,提高在线教学效果,以“土木工程测量”课程为例,开展了线上教学的改革探索。一是认真进行学情分析,积极重构线上课程教学体系,结构串讲注重精讲适当留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充分利用线上教学平台,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任务;组织在线合作学习和讨论,引导学生深入学习;开展直播答疑和总结,提升学生线上学习质量。二是根据线上教学特点,通过设计线上课程教学6个环节的脚本和3个阶段的教学方案、以五星教学法组织线上课程教学的方案、线上课程教学中教师所承担的3种角色、线上课程教学平台5种信息化教学工具的使用等,优化和完善课程教学设计方案。三是以直播教学资源建设为重点,通过签到、提问、投票、小测验等在线教学平台提供的小工具强化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调控和管理,使教学内容不仅具有完整性、丰富性和系统性等特点,而且适合线上教学平台传播、符合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认知规律特点。四是遵循“以评促学”主导思想,设计全方位覆盖“课前、课中、课后”的“过程性考核评价体系”,为线上课程教学质量提供保障。
杨江涛李雅素李晓明李利敏
关键词:高校线上教学土木工程测量课程教学体系
跨越障碍物水准测量方法研究被引量:1
2001年
本文分析了跨越障碍物水准测量的主要误差来源 ,提出了减少或消除误差的几种方法 ,并经实地施测证明 ,该方法均能满足一定的精度要求 。
李雅素刘忠阳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