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祺

作品数:8 被引量:71H指数:5
供职机构:长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石油与天然气...

主题

  • 4篇油气
  • 4篇油气成藏
  • 4篇盆地
  • 4篇成藏
  • 3篇油田
  • 3篇前陆
  • 3篇下二门油田
  • 2篇前陆盆地
  • 2篇微相
  • 2篇陆盆
  • 2篇泌阳凹陷
  • 2篇凹陷
  • 2篇沉积微相
  • 1篇地层
  • 1篇地质
  • 1篇新生代
  • 1篇扬子陆块
  • 1篇油气成藏模式
  • 1篇油气地质
  • 1篇油气分布

机构

  • 8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长江大学
  • 1篇西安石油大学
  • 1篇中国石油天然...

作者

  • 8篇李祺
  • 6篇汤济广
  • 4篇梅廉夫
  • 3篇陈振林
  • 1篇田建锋
  • 1篇郭启玲
  • 1篇郭广飞
  • 1篇张静
  • 1篇舒克栋

传媒

  • 1篇天然气工业
  • 1篇断块油气田
  • 1篇油气地质与采...
  • 1篇地质科技情报
  • 1篇石油天然气学...
  • 1篇岩性油气藏
  • 1篇2006年中...

年份

  • 1篇2011
  • 2篇2009
  • 2篇2008
  • 1篇2007
  • 2篇2006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特征
本文通过对烃源岩、储集岩、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运移等主要成藏要素的分析,从前陆盆地系统各结构单元讨论成藏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认为前陆褶皱冲断带以背斜或断背斜油气藏为主,前渊坳陷带以岩性油气藏为主,斜坡带以地层油气藏为主,前缘...
汤济广梅廉夫李祺
关键词:油气勘查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油气地质
文献传递
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构造变形与油气成藏模式被引量:11
2008年
为了明确中国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特征和油气成藏模式,在中、新生代区域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根据空间构造格局的叠加和变异以及时间上构造发展的连续和叠加特征,将中西部前陆冲断带的构造变形分为叠加型、改造型和原型3类。构造变形制约着油气成藏环境的演变和油气的聚集与分布,通过对库车、四川盆地西缘和柴达木盆地北缘等前陆冲断带的典型油气藏成藏过程分析,认为中西部前陆冲断带具有3种成藏模式,即叠加型冲断带的多期成藏以晚期为主模式、改造型冲断带的早期成藏和晚期调整模式、原型冲断带的晚期原生聚集及改造次生成藏模式。
汤济广李祺
关键词:前陆冲断带成藏模式
下二门油田核二段沉积微相粒度概率累积曲线被引量:11
2008年
在岩心观测的基础上,利用主要取心井的粒度分析资料,系统总结了下二门油田核二段三角洲前缘—浊积体沉积不同微相的粒度概率累积曲线特征:水上分流河道微相为典型的两段式、一跳一悬加过渡式、复杂三段式和高斜多跳一悬加过渡;河口坝为高斜多跳一悬式、高斜一跳一悬加过渡和高斜两段式;远砂坝为两段式;前缘席状砂为高斜两段式和一跳一悬加过渡式;浊积体沉积为"宽缓上拱"式、"低斜多段"式和低斜一段式。
李祺陈振林汤济广
关键词:下二门油田粒度分析
扬子陆块差异构造变形对海相地层成烃演化的控制被引量:6
2011年
扬子陆块中、新生代宏观构造演化和变形的差异制约着中、古生界海相地层差异成烃演化和成藏流体源类型。为揭示这一关系,通过对该区自印支期以来构造演化的分析和差异构造变形的解析,以晚燕山—早喜马拉雅期为关键构造变革期,将其分为4类构造形变区,并相应建立了中、新生代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过程。据研究结果认为:①上扬子四川盆地持续埋藏—晚期隆升的构造变形使得成烃演化具有完整的有机质"接力成气"模式,成藏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原油裂解气和沥青裂解气;②上扬子北缘和西缘差异隆升—推覆埋藏构造形变区海相烃源岩成烃演化在推覆体上、下盘发生分异,下盘成藏流体源为干酪根裂解气和原油裂解气,上盘为残留烃源;③中扬子强烈隆升—海相暴露形变区海相烃源岩自印支期末进入热裂解阶段,早燕山期末以来,烃源岩生烃停止,成藏流体源为残留气态烃源;④下扬子和中扬子强烈暴露—断陷埋藏形变区关键的成烃演化为晚燕山期以来的二次生烃,成藏流体源为二次生烃和残留烃源。
汤济广梅廉夫周旭李祺
关键词:扬子陆块成烃演化海相地层中生代新生代烃源岩
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油气分布特征
受沉积层序及结构、盆地结构和构造变形等因素影响,中国中西部前陆盆地具有与典型前陆盆地不同的油气分布模式。通过时烃源岩、储集岩、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运移等主要成藏要素的分析,从前陆盆地系统各结构单元讨论成藏特征和油气分布规律,...
汤济广梅廉夫李祺
关键词:前陆盆地油气成藏油气分布
文献传递
六盘山盆地构造演化及对成藏的控制被引量:22
2009年
多期次、多性质的构造演化制约着六盘山盆地的油气成藏。以构造变形解析为基础,通过盆地构造演化和叠加改造过程的重建,确立了六盘山盆地的构造叠加改造序列,其中晚燕山期至喜马拉雅期为盆地演化的关键构造变革期,发生构造正反转,且在喜马拉雅期盆地发生了强烈的断裂褶皱作用,推覆构造发育。根据盆地的构造演化和成烃演化,认为以石炭系、三叠-侏罗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以次生油气藏为主,而以白垩系烃源岩为油源的油气藏则为原生油气藏,指出海原凹陷的肖家湾和凤凰山构造带、固原凹陷的寺口子构造带和三营隆起带以及盆地西南缘的月亮山推覆构造为有利勘探目标。
汤济广梅廉夫李祺张静
关键词:六盘山盆地油气成藏
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三角洲前缘短期基准面旋回构成样式及砂体成因被引量:5
2009年
基于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短期基准面旋回原理,通过岩心和测井曲线分析,对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成因进行了研究,识别出了3种类型7种亚类型的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3种类型分别为向上变深的非对称型(A型)、向上变浅的非对称型(B型)和对称型(C型);依据短期基准面旋回结构类型及其叠加样式,7种亚类型分别对应削截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完整式水下分流河道砂体、叠加式河口坝砂体、河口坝—远砂坝组合砂体、河上坝砂体(C1)、河上坝砂体(C2)和坝上河砂体。研究表明,基准面升降和可容纳空间与沉积物通量比值(A/S)控制着不同成因砂体的分布。建立了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辫状河三角洲前缘储层砂体的成因分布模式。
李祺陈振林
关键词:三角洲前缘下二门油田
南襄盆地泌阳凹陷下二门油田核二段沉积微相研究被引量:16
2007年
下二门油田核二段储层非均质性强,相邻井产能相差较悬殊。为确定各油组沉积微相分布和储层非均质性特征,文中基于岩心、测井和粒度等资料,对核二段进行沉积微相划分和微相特征分析,并对储层砂体的分布形态和展布以及砂体叠置关系进行探讨,认为核二段Ⅱ—Ⅴ油层组发育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并可细分为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远砂坝、前缘席状砂和分流间湾等5个沉积微相和浊积体相,其中水下分流河道、河口坝微相为研究区的有利相带。
李祺陈振林田建锋郭启玲郭广飞舒克栋
关键词:沉积微相测井下二门油田南襄盆地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