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低氧
  • 2篇组织病理
  • 2篇组织病理学
  • 2篇高原低氧
  • 2篇高原低氧环境
  • 2篇病理
  • 2篇病理学
  • 1篇对心
  • 1篇心脏
  • 1篇血管
  • 1篇血管系
  • 1篇血管系统
  • 1篇医疗队
  • 1篇应激
  • 1篇灾害
  • 1篇灾害救援
  • 1篇胃肠
  • 1篇系统症状
  • 1篇消化系
  • 1篇消化系统症状

机构

  • 3篇中国人民武装...
  • 1篇中国人民武装...

作者

  • 3篇张永青
  • 3篇白谊涵
  • 3篇李燕宁
  • 2篇马全福
  • 1篇林红兰
  • 1篇刘亚华
  • 1篇郑静晨
  • 1篇常开齐
  • 1篇袁延年
  • 1篇耿艳

传媒

  • 3篇中国急救复苏...

年份

  • 2篇2015
  • 1篇2012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高原低氧环境对胃肠功能的影响被引量:3
2015年
目的:评价男性青年从平原急进高原地区后低氧环境对胃肠功能的影响。方法人群试验采用分组调查由平原入伍到高原地区的男性官兵1244人。其中A组486人,地区海拔2260-2800 m;B组675人,海拔3800-4300 m;C组83人,海拔>4500 m。对比分析各组消化系统症状反应及入住时间和海拔高度的关系。动物实验:将平原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平原兔48 h内直接迁饲到海拔4320 m地区后1 d、7 d和30 d组。各组宰杀后取胃、小肠组织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人群试验结果:血氧饱和度均值:A、B、C组分别为93.2%、88.14%、74.50%;B、C组中单项症状阳性率均高于A组,且呈骤升趋势;恶心、呕吐、腹泻、黑便等症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A、C组间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胀、腹泻、黑便等症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C组间恶心、腹胀、黑便等症状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食欲减退、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实验结果:与A组相比,B、C、D组胃、小肠均有不同程度的间质内血管充血明显,间质水肿,可见淋巴细胞,嗜中性粒细胞及嗜酸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结论从平原急进高原所致消化系统的低氧应激性症状反应与海拔高度成正比,尤其海拔 3800 m 以上地区的症状反应阳性率陡然升高,但随入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兔胃、小肠细胞形态学改变以充血水肿为主。
张永青马全福白谊涵李燕宁
关键词:应激消化系统症状组织病理学
从灾害救援实践分析中国国际医疗队的特点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分析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在历次国际救援实践中派出的医疗队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CISAR组队10年来派出的13批次国际医疗队的组队模式、救援时间、人员配置、救援形式与成效等特点。结果13批次国际灾害救援中6批次是以搜救为主体的组队模式(搜救型),特点是在灾害救援的早期(灾后6d内)出队,医学救援以外伤急救为主,到达灾区的时间平均为灾后2.17d,救援时间平均为10.67d,医生构成比为19.78%(38/192),护理人员构成比2.08%(4/192),人均救治伤员数为104.47人次。另外7批次是以医疗为主体的组队模式(医疗型),特点是救援的中期或亚急期(灾后7~30d)以及晚期或恢复期(灾后1-3个月)出队,到达灾区的时间平均为灾后32d,救援时间平均为18.14d,医生构成比为63.92%,护理人员构比为15.79%,人均救治伤员260人次,主要治疗灾害相关的呼吸、消化道疾病、防治传染病暴发流行、开展卫生防疫等。结论根据灾区任务需求,有两种组队模式。搜救型的特点是快速反应、快速到达、快速展开、工作以搜救、急救为主;医疗型出队时间迟,救援天数长,医务人数多,医生构成比和护理人数构成比人均高,人均救治伤员数多。
张永青齐伟玲李燕宁白谊涵耿艳刘亚华郑静晨
关键词:灾害国际救援
高原低氧环境对心血管系统影响的研究被引量:8
2012年
目的评价高原低氧环境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方法人群试验采用分组调查从平原到高原地区工作的男性青年志愿者1244人。其中A组486人,地区海拔2260-2800m;B组675人。海拔3800—4300m;C组83人,海拔〉4500m。对比分析各组症状反应及入住时间和海拔高度的关系。动物实验:将平原兔24只随机分为4组,每组6只。A组为平原对照组,B、C、D组为平原兔在48h内直接迁饲到海拔4320m地区后1d、7d和30d组。选高原(海拔2260m)兔12只随机分为E、F两组,每组6只,E组为高原对照组,F组为24h内迁饲到海拔4320m后1d。各组宰杀后取心脏及动静脉行HE染色进行病理学观察。结果人群试验结果:B组和C组人群平均血氧饱和度值分别为88.14%和74.50%,明显低于A组。A、B、C组胸闷、气短、心悸和口唇紫绀症状阳性率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B组入住≥1年者较初进者各症状明显减少。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动物实验结果:与A组相比,B组心肌间隙增宽,内充红细胞,部分心肌浑浊肿胀,横纹消失或凝固性变,核大小不一致,间质内血管扩张充血;C、D组病变与B组相比较轻。E、F组心肌排列正常,部分心肌横纹模糊或消失,心肌毛细血管扩张充血,核大小一致。在D、E、F组可见动脉血管内皮细胞增生,静脉管壁增厚。结论心血管系统的低氧应激性症状反应与海拔高度成正比,尤其海拔3800m以上地区的症状反应阳性率陡然升高,但随入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高原低氧环境可使心肌细胞形态学发生改变,与海拔及居住时间有关。
白谊涵马全福张永青李燕宁林红兰袁延年常开齐
关键词:低氧心脏组织病理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