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自发性脑出血患者铁蛋白水平及其干预治疗
- 2012年
- 目的探讨脑出血患者给予微创术治疗前、后血浆SF水平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监测60例脑出血患者和30例健康者SF水平。并对脑出血患者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将脑出血组分为干预组和非干预组。干预组予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治疗2周复测SF水平,并再次行NIHSS。结果脑出血组和健康对照组之间血浆SF存在明显差异(P〈0.01),予微创术后,干预组血浆SF水平明显下降,NIHSS评分显著降低,与非干预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浆SF水平升高,微创术有助于降低SF水平,有利于脑出血的转归。
- 高改云李淑红康彩茹刘彦敏李树涛郭娜和杰张瑞红
- 关键词:脑出血铁蛋白微创术
- 围手术期电针联合抗生素防治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对炎症因子的影响被引量:2
- 2019年
- 目的观察围手术期电针联合抗生素防治切口感染的效果及对患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接受外科创伤性手术治疗的患者84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应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干预,观察组应用电针联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干预。结果观察组抗感染效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炎性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6(IL-6)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用药量和药物不良反应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围术期费用消耗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结论在对切口感染的防治过程中,采用围术期电针联合抗生素进行抗感染干预取得满意效果。
- 李淑红康欣马亚洁齐丽敏樊文娟吴记先
- 关键词:电针针药并用手术后并发症白细胞介素-8白细胞介素-6
- 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县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围术期切口感染的影响被引量:3
- 2019年
- 目的探讨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对县级医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与围术期切口感染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980例行手术治疗的外科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实施时间分为整改前组500例与整改后组480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抗菌药物使用疗程、抗菌药物使用强度、术后切口感染率、切口甲级愈合率等相关指标。结果相比于整改前组,整改后组术前抗菌药物使用和使用强度比例更低、使用疗程更短(均P<0.05),而两组术后切口感染率及甲级愈合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实施抗菌药物专项整治活动可改善抗菌药物使用情况,但不提高患者围术期切口感染率,还可以有效遏制耐药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避免医疗资源浪费。
- 耿彦玲孙曼荣李淑红
- 关键词:围术期抗菌药物限定日剂量切口感染
- 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规范管理实践
- 2012年
- 目的加强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规范化管理,确保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合法、安全、合理使用。方法从麻醉药品管理组织、管理制度、科室管理、安全管理等方面对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规范化管理进行全面论述。结果通过职能科室的重视、相关制度的规范、科室的严格执行,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做到了规范管理和合理应用。结论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规范管理。保证了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的安全储存和合理使用。
- 李淑红齐丽敏许锦红李树涛
- 关键词:麻醉药品第一类精神药品
- 药学干预在骨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用中的效果评价
- 2019年
- 目的:探讨药学干预抗菌药物使用在骨科Ⅰ类切口围术期的效果。方法:通过医院His系统分别抽取我院2017年4月份(干预前)和2018年4月份(干预后)骨科Ⅰ类切口病历63份、65份,对药学干预前后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用抗菌给药时机、药物品种、用法用量、用药疗程等情况进行对照分析,分析其药学干预前后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的合理性。结果:干预后,我院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防性应用抗菌药物选药、用法用量、疗程合理性由对照组的92.1%、90.5%、79.4%、77.8%分别上升为96.9%、96.9%、90.84%、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我院采取的药学干预措施对提高骨科Ⅰ类切口手术围术期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用药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促进作用。
- 康欣李淑红樊文娟齐丽敏
- 关键词:药学干预抗菌药物
-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意义的临床研究被引量:6
- 2019年
- 目的综合分析某院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与手术切口感染的相关性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和2016年某院手术科室围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以及切口感染率等相关数据进行回顾性收集和整理,并结合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结果对比分析两组临床数据,抗菌药物使用强度(AUD):从45.41DDD降至20.37DDD,两者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切口感染率:2010年为2.40%,2016年为1.88%,两者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影响因素主要有日使用量、使用疗程、应用率、种类、患者自带药等。结论合理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围术期切口感染率并不会出现升高,同时对于遏制耐药性、减轻患者经济负担、避免医疗资源浪费等方面也具有积极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 吴记先耿彦玲孙曼荣李淑红
- 关键词:围术期抗菌药物影响因素感染率
- 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复发性鼻-鼻窦炎鼻息肉91例分析被引量:13
- 2017年
- 本文总结分析了91例行鼻内镜鼻窦手术治疗复发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的临床资料。按慢性鼻-鼻窦炎鼻息肉疗效评定标准,经术后随访2年,治愈58例(63.7%),好转19例(20.8%),无效14例(15.4%),总有效率为84.6%。无一例严重手术并发症。提示,充分的术前准备、良好的鼻窦解剖知识、正确的术式、熟练的操作,是鼻内镜术治疗鼻-鼻窦炎鼻息肉二次手术的成功的关键;而围术期综合治疗和坚持长期随访,是预防鼻-鼻窦炎鼻息肉鼻术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 邵长宝邵庆宝李月梅郭雅宁赵文娟李淑红
- 关键词:鼻窦炎鼻息肉鼻内镜手术
- PDCA循环在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的应用
- 2019年
- 目的 :将PDCA循环管理法用于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管理中,以探求科学的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有效办法,达到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的目的。方法 :通过分析抗菌药物使用强度影响因素,制定相应对策,实施对策后进行效果评价。结果 :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由干预前的60.7DDDs降低到40DDDs以下。结论 :将PDCA循环管理法用于抗菌药物使用管理能有效降低抗菌药物使用强度,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有效遏制细菌耐药。
- 李淑红康欣马亚洁樊文娟吴记先耿彦玲
- 关键词:PDCA循环抗菌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