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晋楠

作品数:5 被引量:32H指数:3
供职机构:浙江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4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螺旋藻
  • 2篇基因
  • 2篇基因组
  • 2篇分子
  • 1篇钝顶螺旋藻
  • 1篇多态性
  • 1篇遗传学
  • 1篇引物
  • 1篇影响因素
  • 1篇人类基因
  • 1篇人类基因组
  • 1篇人类基因组计...
  • 1篇生物学
  • 1篇生物学方法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扩增多态...
  • 1篇随机引物
  • 1篇条带
  • 1篇品系

机构

  • 5篇浙江大学

作者

  • 5篇李晋楠
  • 3篇汪志平
  • 1篇杨灵勇
  • 1篇黄晖
  • 1篇李雪斌
  • 1篇张巧生

传媒

  • 1篇海洋与湖沼
  • 1篇浙江大学学报...
  • 1篇浙江师大学报...

年份

  • 1篇2008
  • 3篇2002
  • 1篇1999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高质量螺旋藻基因组DNA制备方法研究被引量:7
2002年
对高质量螺旋藻基因组 DNA的制备方法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 :以含水量约为10 %的冷冻藻泥为材料 ,采用 CTAB缓冲液及二次沉淀提取法 ,可获得高质量和高得率的螺旋藻基因组 DNA.
李晋楠汪志平
关键词:螺旋藻基因组DNA影响因素
RAPD分子标记技术用于螺旋藻(Spirulina)分类的研究被引量:20
2002年
用 1 0 6条随机引物对Sp 1等 7株钝顶螺旋藻进行RAPD分析。结果表明 :(1 )绝大多数引物的PCR扩增结果均相同 ,与它们同属于钝顶螺旋藻种的事实相符。 (2 )筛选出 2 3条具有明显多态性的随机引物 ,扩增出的总条带数为 1 5 1 ,平均每条引物的扩增条带数为6 5 7;其中多态性条带为 1 2 0 ,占总带数的 79 5 %。 (3 ) 7株材料经聚类分析可聚成 2大类 ,Sp 1和Sp 2与Sp 6聚成第Ⅰ类 ,Sp 3、Sp 4及Sp 5与Sp 7聚成第Ⅱ类。 (4)第Ⅰ类和第Ⅱ类之间的遗传距离为 9 76 3 9,而两大类内部各藻株间的遗传距离仅为 2 6 4 5 8— 4 5 82 8,说明两大类间的遗传背景差异较大 ,而两大类内部各藻株间的遗传背景差异相对较小。上述分类结果与 7株材料的某些生理生化和分子生物学特性相吻合 ,但与依据藻丝体形态特征的经典分类结果有较大出入。本研究首次将RAPD分子标记技术用于螺旋藻的分类 ,为在DNA水平建立螺旋藻分类与新品种 (系 )
李晋楠汪志平
关键词:钝顶螺旋藻RAPD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确定优质螺旋藻生产品系的方法
一种确定优质螺旋藻生产品系的方法。通过设计随机引物,利用RAPD等分子生物学方法扩增5株螺旋藻品系Sp-1、Sp-2、Sp-3、Sp-4和Sp-5的特异性条带,聚类分析发现,5株品系可以分为两大类:其中Sp-1和Sp-2...
汪志平张巧生李晋楠黄晖李雪斌杨灵勇
文献传递
“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进展综述被引量:2
1999年
本文从“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产生、意义、目标与内容、基本策略、成果和技术背景6 个方面概括介绍了“人类基因组计划”从提出到现在的研究情况,同时对“后基因组学”的开展及中国的“人类基因组计划”研究作了简要评述。
李晋楠
关键词:人类基因组计划基因组后基因组学基因鉴定
螺旋藻种质与形态重建的分子遗传学研究
该论文利用RAPD分子标记及抗生素抗性标记分析了不同钝顶螺旋藻品系的遗传多态性,并与其形态学特征进行了比较,以期建立更合理的螺旋藻分类方法及加深对螺旋藻遗传背景的了解;同时,发现在养殖环境下变直藻丝体可以回变为正常螺旋形...
李晋楠
关键词:螺旋藻种质分子遗传学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