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李振五

作品数:7 被引量:28H指数:2
供职机构: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会议论文
  • 2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天文地球

主题

  • 6篇南海区域
  • 6篇海区
  • 2篇岩石
  • 2篇岩石圈
  • 1篇地球动力
  • 1篇地球动力学
  • 1篇地震
  • 1篇地震活动
  • 1篇地震活动性
  • 1篇地震勘查
  • 1篇地质
  • 1篇地质调查
  • 1篇地幔
  • 1篇地幔柱
  • 1篇地幔柱构造
  • 1篇声波
  • 1篇珠江口
  • 1篇幔柱构造
  • 1篇勘查
  • 1篇壳-幔

机构

  • 7篇广州海洋地质...

作者

  • 7篇李振五
  • 6篇曾维军
  • 4篇吴能友
  • 1篇杜德莉
  • 1篇吴新林

传媒

  • 2篇1997年中...
  • 1篇海洋地质与第...
  • 1篇海洋地质
  • 1篇1990年中...
  • 1篇中国地球物理...

年份

  • 1篇1999
  • 5篇1997
  • 1篇1990
7 条 记 录,以下是 1-7
排序方式:
南海区域上地幔速度结构
<正>运用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SVCT)方法,选择我国的琼中、台北和泰国清迈、印度尼西亚的伦邦数字地震台站所记录的能量适中、震级为5.1~7.1级的长周期天然地震55次。根据TFAN-DEF方法计算瑞利波群速度,从中选...
李振五曾维军吴能友
文献传递
南海区域地幔对流模式与地幔柱构造
<正>本文综合不同阶次的地幔流场计算结果,结合天然地震面波层析成像所揭示的上地幔速度结构,探讨南海区域的地幔流场模式和地幔柱构造。一、地幔对流模式南海区域基本上存在三种尺度的地幔流。第一种是2~12阶流场所反映的大尺度地...
吴能友曾维军李振五
文献传递
南海区域上地幔速度结构
李振五曾维军
南海区域现代地球动力学状态与地震活动性
<正>南海区域位于滨太平洋构造域与特提斯-喜马拉雅构造域的交汇处,具有复杂的现代地球动力学特征。本文根据卫星重力异常计算均衡异常、地幔流场和岩石圈应力场,结合现代地质构造特征,讨论南海区域的现代地球动力学状态及其与地震活...
曾维军吴能友李振五
文献传递
南海区域岩石圈纵向演化被引量:5
1997年
本文根据南海区域地壳层厚度或莫霍面埋信息和上地幔速度结构及构造沉降、热演化分析计算结果,重点讨论岩石圈的纵向演化。
曾维军李振五
关键词:岩石圈南海区域海洋地质
珠江口盆地区域工程地质调查的声波地震勘查
<正>从1986年开始,我们在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中部和东部,面积约7万km2的海域内开展了1:20万海洋区域工程地质调查,声波地震(包括海底回声测深,旁侧声纳扫描以及海底以下几十米至几百米深度的高频地震反射测量)是区域工...
李振五
文献传递
南海区域岩石圈的壳-幔耦合关系和纵向演化被引量:25
1999年
南海区域岩石圈由地壳层和上地幔固结层两部分组成。具典型大洋型地壳结构的南海海盆区莫霍面深度为9~13km,并向四周经陆坡、陆架至陆区逐渐加深;陆缘区莫霍面一般为15~28km,局部区段深达30~32km,总体呈与水深变化反相关的梯度带;东南沿海莫霍面深约28~30km,往西北方向逐渐增厚,最大逾36km。南海区域上地幔天然地震面波速度结构明显存在横向分块和纵向分层特征。岩石圈底界深度变化与地幔速度变化正相关;地幔岩石圈厚度与地壳厚度呈互补性变化,莫霍面和岩石圈底界呈立交桥式结构,具有陆区厚壳薄幔—洋区薄壳厚幔的岩石圈壳-幔耦合模式。南海区域白垩纪末以来的岩石圈演化主要表现为陆缘裂离—海底扩张—区域沉降的过程,现存的壳-幔耦合模式显然为岩石圈纵向演化产物,其过程大致可分为白垩纪末至中始新世的陆缘裂离、中始新世晚期至中新世早期的海底扩张和中新世晚期以来的区域沉降等三个阶段。
吴能友曾维军杜德莉李振五吴新林
关键词:岩石圈南海区域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