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曾荣

作品数:6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山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历史地理

主题

  • 4篇外交
  • 3篇国民外交
  • 2篇国共
  • 1篇巡抚
  • 1篇政治
  • 1篇政治选择
  • 1篇中共
  • 1篇中国共产党
  • 1篇史料
  • 1篇史实
  • 1篇孙中山
  • 1篇中苏
  • 1篇中苏关系
  • 1篇文明排外
  • 1篇拒俄运动
  • 1篇抗日
  • 1篇共产党
  • 1篇国共关系
  • 1篇国民外交运动
  • 1篇国民政府

机构

  • 6篇中山大学
  • 2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曾荣
  • 2篇左双文

传媒

  • 2篇广东社会科学
  • 1篇史学月刊
  • 1篇学术研究
  • 1篇理论界
  • 1篇历史教学(下...

年份

  • 1篇2012
  • 1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1903年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被引量:2
2011年
近代"国民外交"一词在中国的出现大致可以追溯到1903年,并受到了西方,尤其是日本国民外交理论的影响。然而,近代国人对外来的国民外交思想并非是简单地接受,而是因应于中国内忧外患的时局,对其进行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解释和改造。1903年中国"国民外交"的出现是西方国民外交思想的输入与中国国民参与外交意识的日益发展,两者相互激荡、共同作用的结果,它反映了在内忧外患的时局下,中国社会各阶层民众国民意识的增强以及知识人士与下层民众相互结合,全体国民共同对外的历史趋势。
曾荣
关键词:国民外交文明排外拒俄运动
国民外交思想进入中国的历史考察
2010年
20世纪前后,日本有贺长雄、小野冢喜平次等人对国民外交思想进行了系统地阐述,这引起了中国留日学生及戊戌后流亡日本的梁启超等人的注意,国人在接受这一思想的同时,还将其引入内忧外患日益深重的中国。本文则通过对近代国人接触国民外交思想的历时性考察,借以管窥西方国民外交思想的内涵和特点,厘清中国国民外交思想的渊源脉络。
曾荣
关于拒法运动两则史实的考证
2012年
1903年,以留日学界为首的中国各阶层人士发起了轰轰烈烈的拒俄运动和拒法运动。当前学界对拒俄运动的研究较为深入,而关于拒法运动的专题研究则尚付阙如,推其原因,不仅是有关拒法运动的史料较难寻觅,而且各方记载互有出入,甚至相互矛盾,舛误甚多。其中,关于时任广西巡抚的王之春以矿山为抵押借外款剿匪的报道,以及留日学界两次集会日期的记载,
曾荣
关键词:史实史料巡抚
孙中山与华盛顿会议前后的国民外交
2010年
1921年11月召开的华盛顿会议引起了中国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在会议召开前后,广大民众就南北政府参会代表资格问题和鲁案直接交涉问题进行了激烈地议论,并发起了声势浩大的国民外交行动。孙中山及其领导的广州国民政府对会议前后的民众舆论和国民外交做出了积极的响应,表现了其对民众的关注和重视。事实表明,在华盛顿会议前后,孙中山对民众力量的重视、对国民外交的大力支持以及民众对广州国民政府的认同和拥护,共同推动了中国革命和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
曾荣左双文
关键词:孙中山国民外交
联苏、和共、抗日:1937年宋美龄的政治选择
2009年
1937年,宋美龄在争取苏联援华抗日的交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她参与国共第二次合作谈判的斡旋协调,促进了抗战初期两党合作抗敌局面的形成;她还身体力行积极投身于抗战的实际工作,致力于争取国际援助的对外宣传活动。联苏、和共、抗日,宋美龄作为中国政治舞台上具有特殊影响的人物,在中国由内战转向抗战的关键一年,作出了顺应时代潮流的正确抉择。
左双文曾荣
关键词:中苏关系国共关系
论1939年天津事件后的国民外交运动——兼论国民政府与中共的应对被引量:1
2010年
1939年的天津事件是在抗战初期中国民族意识高涨的背景下发生的。事件发生后,英国从自身利益出发在谈判中向日本妥协,此举引起了中国民众的强烈不满,英日协定的签订更是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国民外交运动。对于事件后的国民外交运动,国民政府表现了支持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也对其进行了鼓励和引导,从而形成了民众、国民政府以及中共在事件后的三方互动局面,为维护中国主权和利益起到了重要作用。
曾荣
关键词:国民外交运动国民政府中国共产党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