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祥方
- 作品数:34 被引量:412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行业科研专项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石油与天然气工程更多>>
- 近距离确定震源深度的震相sPL
- 地震震源深度一直地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首先,震源深度是地震危险性和强地面震动研究的重要参数,一般说来浅震可以造成更严重的损失。例如1993年的印度Latur地震的震源深度仅2km,但一个6级地震就造成了近万人的死亡(Gu...
- 崇加军曾祥方倪四道
- 关键词:震源深度重要参数SPL
- 文献传递
- 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73
- 2013年
- 震源深度是地震学研究的关键参数之一,在地震灾害快速评估、孕震机理研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但是稀疏台网中震源深度的精确测定一直是难点.基于地震波到时信息是测定震源深度的常用方法,但极大地受限于台网密度及速度结构复杂性,测定精度不高.而利用P、S、面波等主要震相及深度震相的振幅、偏振、频谱等信息,即使在稀疏台网中也可以精确测定震源深度.本文在回顾基于到时及基于波形的震源深度测定方法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利用深度震相测定震源深度的方法原理,并将这些方法应用于实际地震的震源深度研究,给出了几个高精度测定典型地震震源深度的观测实例.
- 罗艳曾祥方倪四道
- 关键词:震源深度波形反演
- 西伯利亚下地幔底部的剪切波各向异性被引量:2
- 2008年
- 杨凤琴刘斌倪四道曾祥方戴志阳吕彦
- 关键词:各向异性剪切波分裂D区
- 一个发生在沉积盖层里的破坏性地震:2010年1月31日四川遂宁-重庆潼南地震被引量:27
- 2011年
- 一般而言只有结晶基底才有足够的强度积累大量的应变能然后突然释放形成破坏性地震,而沉积盖层则由于富含孔隙、流体因此较软弱而不能积累足够的能量形成大的地震.而2010年1月31日在遂宁-潼南交界处一次M5.0破坏性地震,多数台站记录短周期面波(Rg)发育,显示出浅震的特征.通过拟合短周期面波和较长周期面波的相对幅度,拟合远震深度震相pP,sP波形,确定该地震深度约为(2±1.5)km,因此该地震发生在厚达6km的沉积盖层之内.虽然文献中有古生代沉积岩中发生4级地震的报道,但是中生代沉积盖层中发生高达5级地震的案例尚无报道.此次地震给破坏性地震的孕育机理研究提供了罕见的案例.
- 罗艳倪四道曾祥方谢军陈颙龙锋
- 关键词:沉积盖层破坏性地震
- 四川芦山M_s 7.0级地震震源机制解初步研究被引量:6
- 2013年
- 震源机制解研究是认识地震发震断层的重要手段,也是理解深部构造应力和地震发震机制的重要依据。2013年4月20日四川芦山发生Ms 7.0级地震,利用近震直达P波初动极性反演了地震机制解,同时利用全球地震台网波形记录,反演了地震机制解和矩心深度。两种方法所得发震断层走向倾角滑动角分别为208°/41°/98°和220°/46°/93°,表明这次地震为一高角度逆冲型地震,远震波形反演得到的矩心深度为12km。
- 曾祥方韩立波石耀霖
- 关键词:地震震源机制解
- 四川芦山M_s 7.0级地震导致周边断层的应力变化被引量:9
- 2013年
- 2013年4月20日,四川雅安市芦山县发生Ms 7.0级强烈地震,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地震造成的区域库仑应力变化、对周围断层的影响及后续地震带发展趋势是应该关注的问题。利用USGS震源机制解,根据地震静态触发原理,基于弹性位错理论和分层地壳模型,计算得出芦山地震引起同震库仑应力变化从断层的1.0MPa量级减小到200km外的0.1kPa,研究认为在地震之后大部分区域的应力得到释放,鲜水河断裂道孚—康定段和玉龙希断裂南段危险性增加。
- 董培育程惠红曾祥方石耀霖
- 关键词:应力触发库仑应力变化
- 芦山地震序列震源机制及其构造应力场空间变化被引量:43
- 2015年
- 利用近震波形拟合方法获得2013年芦山Ms7.0地震序列共37个余震的震源机制解及其深度(3.4≤Mw≤5.1).大部分地震震源机制以逆冲为主,有个别走滑型地震.震源深度主要分布在10-20 km范围.在稳定可靠的震源机制解基础上,用阻尼线性逆推法,划分不同间距网格,分别计算研究区平均构造应力场.结果表明,芦山及其周边地区的应力状态以挤压为主,应力性质主要为逆冲型,但局部地区出现走滑应力性质,最大主应力方向主体呈NW-SE,不同深度的构造应力性质和方向在局部地区存在一定差异.对比分析汶川地震震源区一带的构造应力场,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除北西向小鱼洞破裂带外(最大主压应力和最小主压应力近水平,应力性质以走滑为主),其应力状态基本一致,以挤压为主,应力性质主要是逆冲型,有少量走滑型,最大主应力方向与龙门山构造带近垂直.
- 罗艳赵里曾祥方高原
- 关键词:震源机制解构造应力场余震序列
- 亚欧大陆地脉动信号随海洋活动的季节性变化
- <正>地震仪除了记录来自地震的信息外,平时记录大量的地脉动信号。随着2001年Weaver和Lobkis指出,两台站地脉动信号的互相关函数经长时间叠加可以等到近似格林函数,地脉动信号在地震学中越来越引起了人们的重视。Sh...
- 夏英杰倪四道曾祥方
- 文献传递
- 基于背景噪声初步研究河北及邻区的剪切波速度结构被引量:3
- 2012年
- 本文根据2010年1~12月河北及邻区的83个宽频地震仪12个月连续噪声记录,分析了河北及邻区瑞利面波的群速度频散曲线并反演了主要分区内的典型路径剪切波速度结构。首先采用多重滤波方法提取了台站对5~50s的面波群速度频散曲线,然后用Herrmann线性反演方法反演了剪切波速度结构。结果表明,群速度频散曲线及剪切波速度分布特征与地表地质和构造特征表现出较好的相关性,清晰地揭示了地壳内部的横向速度变化。在短周期(8~20s),拥有较厚的沉积层的平原地区表现为明显的低速特征,而隆起地区则表现为较高的群速度分布特征:随着周期的增加(>20s)速度的特征有所改变,30s之后由于受地壳厚度的影响,两者的速度差异逐渐缩小,在中下地壳波速度随深度增加而增大。同时,研究发现在研究区域内西南方向的噪声源占主导作用。
- 刘丽宫猛胡斌曾祥方罗艳
- 汶川地震余震区东北端一个余震序列的地震学研究被引量:58
- 2010年
- 以往研究结果表明,大陆板内成熟断层的浅部有断层泥的充填,不能积累足够应变产生地震,所以绝大多数地震的深度都深于5km.而年轻断层或完整岩体在积累足够应变的情况下可以发生浅于3km的地震.汶川地震形成了200多公里的地表破裂,但是远震波形反演及余震分布表明,主震可能继续往北东方向的地下破裂了50多公里,在破裂区东北端深部破裂可能引起浅部应力增加,从而产生浅震.2008年7月24日在汶川地震破裂带东北端青川发生了一次Ms5.7级的余震.CAP方法反演表明,此次地震的震源机制解为逆冲型,深度为3km.为了进一步确认震源深度,本文利用震中距约15km的近台L0205观测到的深度震相sPL及面波体波振幅比确认其深度.由于地震深度小于震中距1/5,Rayleigh波才能发育,在15km左右的距离上观测到远强于SV波的Rg波,这也充分证明了这次地震的震源很浅.在该台上还观测到该地震序列多次余震的sPL,由此得到的震源深度都浅于3km.另一方面,由于实地考察和InSAR研究没有发现汶川主震在这个地区有地表破裂,所以本文认为这个地震序列是由于深部破裂引起浅部应力增加而导致完整岩体的新鲜破裂,而非沿着汶川主震破裂带发生.研究余震深度变化趋势及发震断层对认识主震发震机理及理解破裂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 罗艳倪四道曾祥方郑勇陈棋福陈颙
- 关键词:汶川地震震源深度波形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