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玉森
- 作品数:27 被引量:107H指数:6
- 供职机构:海南医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高校医学期刊临床专项资金项目海南医学院科研基金资助学报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腹部脏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磁共振成像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
- 2024年
- 目的:探讨腹部脏器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磁共振成像(MRI)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学特征。方法:选取腹部脏器DLBCL患者54例为研究对象,观察腹部脏器DLBCL患者MRI影像学表现。HE染色观察癌组织病理学特征,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癌组织中Ki-67和多发性骨髓瘤癌基因1(MUM1)表达。结果:54例DLBCL患者腹部脏器DLBCL以胃肠道占据首位,占比61.11%,其余依次为脾(14.81%)、肝脏(7.41%)、肾上腺(7.41%)、肾脏(3.70%)、阴茎睾丸(3.70%)及胰腺(1.85%)。MRI影像学多表现为T1加权像(T1WI)呈稍低或明显低信号,T2加权像(T2WI)则为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WI)提示弥散受限明显,增强扫描表现多为弱强化或中度强化。HE染色结果显示,54例DLBCL患者穿刺组织内可见大量异型增生细胞,呈弥漫片状分布,细胞核大、深染。免疫组化结果显示,Ki-67阳性患者39例共54个病灶,阴性15例共19个病灶;MUM1阳性患者37例共50个病灶,阴性17例共23个病灶。腹部脏器DLBCL患者T2WI信号、ADC值与癌组织Ki-67、MUM1表达相关(均P<0.05)。结论:腹部脏器DLBCL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辅助病理诊断。
- 施玉森苏兰芳
- 关键词: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腹部肿瘤磁共振成像病理学特征
- 晚期结直肠癌组织表观弥散系数与化疗疗效的关系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晚期结直肠癌组织表观弥散系数(ADC)在化疗前、后的变化及其与化疗疗效的相关性。方法 40例晚期结直肠癌患者采用FOLFOX4方案化疗,具体为:奥沙利铂85mg/m2静滴,d1;亚叶酸钙200mg/m2静滴,d1、d2;氟尿嘧啶(5-FU)400mg/m2静推,d1、d2;5-FU600mg/m2持续静滴22h,d1、d2。14天为1个周期,共化疗12个周期。化疗4个周期按RECIST1.1标准评价疗效,并将患者分为有效组(CR+PR)和无效组(SD+PD)。于化疗前、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行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扫描,并记录肿瘤组织ADC值,分析肿瘤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情况、ADC变化值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 40例患者中有效组22例(CR6例,PR16例),无效组18例(SD11例,PD7例)。第2个周期和第4个周期化疗后有效组的ADC值分别为(9.82±2.04)×10-4mm2/s和(10.09±1.95)×10-4mm2/s,较化疗前的(5.63±1.02)×10-4mm2/s明显升高(P=0.009,P=0.001),而无效组化疗前后的ADC值无显著差异(P=0.412,P=0.654)。有效组化疗前ADC值低于无效组(P=0.021)。有效组化疗前ADC值和第2个周期化疗后的ADC变化值分别与第4个周期化疗后所有目标病灶长度总和的减少百分比呈负相关(r=-0.681,P=0.004)和正相关(r=0.749,P=0.002)。结论晚期结肠癌组织化疗前ADC值及化疗后早期的ADC变化值可以作为预测晚期结直肠癌对化疗敏感性和化疗早期临床疗效评价的指标。
- 曾江正雷俊华洪涛苏群豪施玉森王小龙郝新宝
- 关键词:结直肠癌弥散加权磁共振成像表观弥散系数化学治疗
- 枕骨大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影像诊断被引量:2
- 2014年
- 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及多层螺旋CT(MSCT)对枕骨大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2013年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0例枕骨大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及影像特征。结果10例患者均为单发脑膜瘤,其中6例肿块单发不规则形,4例肿块呈哑铃形。所有患者均经枕骨大孔区通道颅内外沟通。肿块CT平扫为等、高密度影,8例患者肿块有大片钙化,2例患者肿块散在点状钙化。MRI平扫肿块T1WI上多为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上多为等信号或高信号,增强后均显著强化,10例患者均见典型的“脑膜尾”征,5例患者颅底邻近骨质不同程度增生硬化。结论联合应用MSCT及MRI对枕骨大孔区颅内外沟通性脑膜瘤的定位、定性诊断及手术方案的制订具有重要意义。
- 万江花申艳光邓丹琼施玉森刘旭东
- 关键词:脑膜瘤枕骨大孔螺旋计算机
- DWI联合T2 mapping对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
- 2023年
- 目的探讨扩散加权成像(DWI)联合横向弛豫时间成像(T_(2)mapping)对腮腺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收集82例经手术确诊的腮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行MRI检查,包括平扫、DWI和T_(2)mapping序列。采用Logistic线性回归法回顾性分析ADC值和T_(2)值作为单一参数和联合参数区分腮腺良、恶性肿瘤的诊断效能。结果82例腮腺肿瘤中良性肿瘤54例(65.9%)、恶性肿瘤28例(34.1%)。良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1.16±0.30)×10^(-3)mm^(2)/s,平均T_(2)值为(95.6±30.6)ms,而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7±0.18)×10^(-3)mm^(2)/s,平均T_(2)值为(65.5±12.7)ms。良、恶性肿瘤的ADC值和T_(2)值之间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根据ROC曲线分析,ADC值和T_(2)值作为独立参数和联合参数区分腮腺肿瘤的AUC分别为0.73、0.79和0.8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5.7%、66.7%、89.3%和61.1%、85.7%、92.6%。ADC值与T_(2)值的联合参数诊断效能高于ADC值的单一参数(P<0.05)。结论DWI联合T_(2)mapping可提高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效能,可作为钆剂增强禁忌患者的替代检查方案。
- 李治群徐钐孙笑芬万江花刘旭东李蕊蕊邹嘉琦施玉森
- 关键词:腮腺肿瘤扩散加权成像
- 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被引量:4
- 2007年
- 目的探讨螺旋CT双期增强扫描在胃肠道间质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手术病理和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26例胃肠道间质瘤双期增强的螺旋CT表现。结果胃肠道间质瘤具有一定的CT特征:⑴双期增强后显示为具有粘膜下肿瘤的特点;⑵肿瘤血供丰富,易发生液化、坏死和囊变,因此肿瘤多呈明显不均匀强化;⑶CT有助于GIST良恶性判断:良性者,肿瘤直径多≤5cm,边界清楚,密度均匀,可见单个坏死灶。下列征象常提示恶性:肿块直径>5cm;肿瘤边缘有分叶;瘤体内有多个小片状坏死或大块坏死;肿瘤的溃疡大而深;肿瘤内可见点状、条状粗乱的肿瘤血管;瘤体内有散在分布的细小钙化点;周围组织侵犯或远处转移。结论SCT(Spiral Computer tomography)双期增强扫描对胃肠道间质瘤的定位和良恶性判断有一定价值。
- 秦将均涂蓉施玉森
- 关键词:间质瘤胃肠道CT
- MRI多参数联合评分对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被引量:1
- 2023年
- 目的:探讨MRI多参数联合评分对腮腺肿瘤的定性诊断价值。方法:搜集2016年1月至2022年12月间我院收治的经手术病理确诊的腮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接受过多模态MRI检查,包括MRI平扫、扩散加权成像(DWI)和动态增强扫描(DCE),采用ROC曲线分析MRI多参数联合评分(MPCS)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的效能。结果:共纳入腮腺肿瘤患者116例,其中良性肿瘤75例(64.7%),恶性肿瘤41例(35.3%)。MRI平扫图像中良、恶性肿瘤的边界和形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病灶位置和信号均匀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1.15±0.22)×10^(-3)mm^(2)/s,恶性肿瘤的平均ADC值为(0.95±0.17)×10^(-3)mm^(2)/s,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肿瘤的TIC曲线以A型最多(43/75,57.3%),恶性肿瘤则以C型曲线最多(29/41,70.7%)。良性肿瘤的MR多参数联合评分平均分值为(2.23±1.23)分,恶性肿瘤为(5.00±1.05)分,两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MPCS鉴别诊断腮腺良、恶性肿瘤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明显高于ADC值(0.75)和TIC曲线分型(0.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PCS为3分时鉴别良恶性肿瘤的效能最高,AUC为0.88,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7.8%和88.0%,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0.0%和93.0%,准确率为87.9%,约登指数为0.76。结论:MRI多参数联合评分可有效鉴别腮腺良、恶性肿瘤,是腮腺肿瘤术前定性评估的重要检查手段。
- 李治群孙笑芬徐钐万江花施玉森李蕊蕊刘旭东张业雨
- 关键词:腮腺肿瘤磁共振成像扩散加权成像
- DWI监测RNAi沉默AQP4治疗脑缺血半暗带的实验研究
- 鲁宏苏庆杰胡惠何占平刘衡施玉森王小龙
- 在脑梗塞的治疗中及时挽救“半暗带”,准确判断“时间窗”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问题。该研究在2项国家自然基金(No.30471646,No.30960399)的资助下,应用3.0TMR仪扫描、病理观察及基因沉默等分子生物学技...
- 关键词:
- 关键词:脑梗塞治疗
-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动力位下CT3D椎管容积变化研究被引量:2
- 2023年
- 目的 运用三维CT(CT3D)技术分析腰椎管狭窄症(LSS)患者动力位下椎管容积变化情况。方法 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12月海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30例LSS患者为研究对象,在仰卧位及动力位下均接受CT容积扫描和3D重建。分析比较不同体位下及各节段椎管硬膜囊总体容积、段腰椎间盘中位硬膜囊横截面积、腰椎体中位硬膜囊横截面积、最狭窄节段硬膜囊径线、最狭窄节段距离等。结果 过屈位下总体容积最高,过伸位下总体容积最低,不同体位下腰椎管硬膜囊总体容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4.267,P<0.05)。仰卧位和过屈位下L1/2、L2/3、L3/4、L4/5腰椎管硬膜囊总体容积高于过伸位,过屈位高于仰卧位(P<0.05);同时不同体位下腰椎管硬膜囊总体容积随腰椎节段升高而降低(P<0.05)。过屈位下各节段腰椎间盘中位硬膜囊横截面积高于过伸位(P<0.05)。不同体位下腰椎体中位硬膜囊横截面积随腰椎体中位升高而降低(P<0.05)。仰卧位与过屈位、过伸位下腰椎管硬膜囊最狭窄节段横径、矢状径及腰椎管最狭窄节段骨性椎管前缘至硬膜囊前缘距离、硬膜囊后缘至骨性椎管后缘距离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椎管造影下CT3D可全面精确且立体的测量LSS患者动力位下椎管容积,容积大小依次为过屈位、仰卧位、过伸位,CT3D容积测量优于面积和经线测量。
- 施玉森李茂弘涂蓉
- 关键词:腰椎管狭窄症三维CT椎管容积
- 类鼻疽骨髓炎临床与影像学表现(附17例报告)
- 2024年
- 目的 探讨类鼻疽骨髓炎患者的临床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确诊的17例类鼻疽骨髓炎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17例患者均为海南本地人,其中14例(82.4%)为中年男性农民,11例(64.7%)有糖尿病史,11例(64.7%)合并两肺结节和(或)结节伴空洞,9例(52.9%)并发脓毒血症。10例行DR检查;10例行CT检查;14例行MRI检查。10例CT结果均显示骨质破坏,破坏区周围骨质增生硬化征象轻微;其中5例显示细碎死骨,未见大块死骨。10例DR结果中,5例显示轻微骨膜反应。17例均显示明显软组织肿胀和(或)较大脓肿。结论 类鼻疽骨髓炎具有独特的流行病学特点和临床表现,且与常见骨髓炎相比,其影像学表现具有相对特征性,综合分析患者临床及影像学资料有助于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准确率。
- 施玉森孙龙苏兰芳俞安乐
- 关键词:类鼻疽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术磁共振成像
- 咬舌法在喉部MRI检查中的应用探讨
- 2008年
- 喉部结构复杂,磁共振成像(MRI)作为一种无创伤性、对软组织具有极高分辨率影像学检查技术,是喉部疾患影像学检查的最佳的选择。但MRI扫描过程中往往因患者吞咽动作产生运动伪影,影响诊断。为了提高扫描图像质量我科对30例喉部Mill检查时采用了让患者咬住舌头以停止吞咽动作,已取得一定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郑妙琼施玉森王小龙刘旭东
- 关键词:MRI检查喉部影像学检查技术MRI扫描吞咽动作无创伤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