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秀兰
- 作品数:13 被引量:68H指数:3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首都特色临床医学应用发展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多焦视网膜电图的年龄、性别和眼别的相关性研究被引量:2
- 2001年
- 目的进一步了解年龄、性别、眼别对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测定的影响。方法46人60只正常眼,用Rodenstock的 RETIscan 3. 12系统进行测定。结果 mERG的各项参数变异很大,基本排除了年龄、性别(除男性全视野A波潜伏期较女性长以外)、眼别的影响,但受试者瞳孔的大小、固视的好坏可直接影响测定结果。结论mERG各项参数正常值范围宽,应结合病史及眼部的其他检查,不仅须注意A,B波的振幅和潜伏期,还应观察波形改变和视觉山形状。
- 陈晶华黎晓新徐秀兰
- 关键词:多焦视网膜电图年龄性别
- 多发性硬化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研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 目的:研究多发性硬化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RNFL)厚度的特点及其与疾病病程、残疾程度评分、以及视觉诱发电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配对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收集性别和年龄一致、视力匹配的多发性硬化患者和对照各12例(24...
- 霍阳徐秀兰高旭光
- 再适应视网膜电图——一种客观的暗适应功能检测方法
- 2002年
- 目的探讨用电生理方法检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的暗适应过程。方法利用标准杆体反应的记录条件检测再适应视网膜电图(Re-ERG)。52例正常眼Re-ERG的b波振幅随暗适应时间的延长呈现由无到有、由小到大并趋于稳定的过程,达到最高值的时间平均为(27.08±2.58)min。结果不同时期的DR眼Re-ERG结果显示DR患者的暗适应功能下降,下降幅度与病变的严重程度呈平行关系。未出现DR的糖尿病患者组与正常组相比其Re-ERG的b波振幅无统计学差异结论Re-ERG是一种客观的暗适应功能检测方法,但不能作为DR的早期诊断手段。
- 鲍永珍黎晓新徐秀兰
- 关键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电生理方法
- 低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回顾性研究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对比观察30%、50%剂量维替泊芬光动力疗法(PDT)治疗急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SC)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队列病例研究.2007年3月至2013年8月行30%、50%剂量维替泊芬治疗的急性CSC患者88例92只眼纳入研究.患眼均行最佳矫正视力(BCVA)检查,统计时转换为最小分辨角对数(LogMAR)视力;间接检眼镜、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吲哚青绿血管造影、频域光相干断层扫描(SD-OCT)检查.92只眼中,50%剂量49只眼(50%剂量组);30%剂量43只眼(30%剂量组).两组患者平均年龄(t=-1.45)、性别(x2=0.011)、眼别(x2=2.140)、平均logMAR BCVA(t=-0.40)、平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平均浆液脱离最高处视网膜厚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光斑大小(t=-2.84)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随访6~68个月,平均随访时间(17.16±11.30)个月.两组患者随访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BCVA变化;根据SD-OCT检查结果,评定治愈率、复发率、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和浆液脱离最高处视网膜厚度变化.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治疗光斑与治疗结局的关系.结果 30%剂量组43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31只眼,治愈率72.09%;50%剂量组49只眼中,视网膜下液完全吸收47只眼,治愈率95.92%.两组治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077,P=0.020).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分组和光斑大小对患者治愈结局的影响呈显著负相关(比值比>1,P=0.040).随访时间12个月以上者,50%剂量组logMAR BCVA优于30%剂量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治疗后3、6、12个月及以上,50%剂量组中心凹视网膜厚度与30%剂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68、0.060、0.082、0.067).两组浆液脱离最高处视网膜厚度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0%剂量组治�
- 潘中婷赵明威董冲亚曲进锋李宏彦魏航李岩刘国栋徐秀兰
- 关键词: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光敏感药光化学疗法
- 多焦视网膜电图各项参数的变异性被引量:3
- 2001年
- 目的 对正常眼的多焦视网膜电图 (multi- focal electroretinogram,m ERG)测试 ,比较 a、b波振幅、a、b波潜伏期 4个参数变异性的大小 ,以便找出相对稳定的参数。 方法 受试者 46例 (6 0只眼 )年龄在 14~ 70岁之间 ,按年龄共分 3组 ,每组 2 0只眼。用 Rodenstock的 RETIscan3.12系统进行 m ERG测定。 6 1个 6边形从中央到周边共分为 5个环。测定 2 4°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 (first- order kernel)。 结果 m ERG各项参数变异较大。其中 b波潜伏期变异最小 ,变异系数 4.5 2 %~ 15 .6 2 % ;其次是 a波潜伏期变异系数 10 .2 9%~ 48.6 7% ;b波振幅变异较大 ,变异系数 2 5 .92 %~ 76 .11% ;a波振幅变异最大 ,变异系数 43.82 %~ 88.2 3%。a、b波的振幅密度随离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3个年龄组 m ERG的环 1b波振幅变异最小。 结论 3个年龄组均表明潜伏期变异比振幅小 ,b波变异比 a波小。a、b波的振幅密度随离心距离的增加而降低。
- 陈晶华黎晓新徐秀兰
- 关键词:视网膜疾病多焦视网膜电图电生理检查
- 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固视、微视野和mERG的检测被引量:8
- 2002年
- 目的 用激光扫描眼底镜检测黄斑裂孔手术前后固视、微视野和多焦视网膜电图(mERG),比较这几种方法评价黄斑功能的可靠性。方法 实验采集了因老年特发黄斑裂孔,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后,黄斑裂孔闭合的12例患者,手术前后的固视、微视野、mERG的检测资料。用Rodenstock的激光扫描眼底镜(SLO)进行周视和微视野的检测。用Rodenstock的RETlsean3.12系统进行mERG测定24°视野范围的一阶反应(first-order kernel)。结果12例黄斑裂孔患考术后远视力提高6例,不变4例,下变2例;近视力提高9例,不变2例,下降1例。术前为非小心凹注视10例。术后注视改善7例,无改善3例;术前即为中心凹注视2例。术后光敏度较术前有明显提高,P<0.05。mERG:黄斑裂孔术前三维视觉山表现为火山口形状,术后黄斑裂孔闭合可观察到观觉山恢复的患者4例,术后观觉山形状无明显改善8例。mERG的中心 1、2环的值手术前后无明显改变,P>0.05。结论 手术后的远近视力较术的均有所提高;固视和微视野对于检测黄斑功能的改变比较敏感,其中微视野改善在明显.mERG无明显改变,在检测黄斑功能方面受到变异性、固视等诸多因素影响。
- 陈晶华黎晓新徐秀兰
- 关键词:黄斑裂孔固视微视野多焦视网膜电图黄斑功能
- 碘酸钠静脉注入后兔眼图形VEP的改变
- 2006年
- 目的观察静脉注入碘酸钠后早期引起的兔眼图形视诱发电位(P-VEP)的改变,从而推测出视力的变化。方法将10mg/ml碘酸钠40mg/kg从兔耳缘静脉注入体内。镜片矫正兔眼屈光不正,注药前及注药后3h分别对兔右眼P-VEP进行检测(翻转棋盘格,分别对应的视角6’、3’、1·5’)。结果注药后3h,光感受器细胞未见明显损害,3d后,外节中可以看到许多空泡样改变。注药前约50ms可记录到一个正向的反应波(P100),注药后3h此波明显下降或消失(配对t检验,P<0·05)。结论静脉注入碘酸钠后3h可以影响兔眼视力。
- 胡小凤黎晓新徐秀兰
- 关键词:光感受器细胞图形视觉诱发电位
- 引起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的几种常见疾病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特征分析被引量:25
- 2005年
- 目的 观察引起黄斑下脉络膜新生血管 (CNV)的几种常见疾病的光相干断层扫描 (OCT)图像特征并对其分类 ,为 CNV的鉴别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方法 回顾分析经常规眼底检查以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FFA)检查确诊的老年性黄斑变性 (AMD)、病理性近视、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炎(CEC)和特发性脉络膜新生血管 (ICNV)患者 16 5例 187只眼的 OCT检查资料 ,结合 FFA检查结果对OCT图像进行分类并总结分析各类图像特征。 结果 可确定边界的 CNV6 0只眼 ,表现为边界清楚的视网膜色素上皮 (RPE)层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的梭形增厚 ;不易确定边界的 CNV10 1只眼 ,表现为弥散的脉络膜反向散射增强 ;浆液性 RPE脱离 19只眼 ,表现为 RPE下的光学暗区 ;出血性 RPE脱离 11只眼 ,表现为 RPE下的高反向散射区域 ,迅速衰减 ;纤维血管性 RPE脱离 10只眼 ,表现为 RPE和脉络膜之间的轻至中度无反向散射区 ;神经上皮脱离 4 5只眼 ,表现为神经上皮层与 RPE分离 ,其间为光学暗区。 结论 引起黄斑下 CNV的几种常见疾病的 OCT图像可以分为 6类 ,分析 OCT的图像特征有助于 CNV的鉴别诊断与治疗。
- 王凯姜燕荣黎晓新殷春悦徐秀兰
- 关键词:RPECNV脉络膜新生血管光相干断层扫描黄斑目的观
- 黄斑水肿不同诊断方法的比较被引量:26
- 2006年
- 目的探讨海德堡视网膜断层扫描仪(HRT-Ⅱ)和相于光断层扫描仪(OCT)对黄斑水肿的诊断价值。方法对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确诊的212只眼,分别应用HRT-Ⅱ测定黄斑区水肿指数值(E值),应用OCT测定黄斑中心凹视网膜厚度值。再用HRT-Ⅱ和OCT分别进行黄斑水肿定量诊断,并将其检测结果与FFA诊断结果进行一致性比较。结果以FFA检测结果作为金标准,分别与其他两种方法比较,得到黄斑水肿诊断的Kappa值:OCT为0.553,HRT-Ⅱ为0.403。黄斑水肿诊断的优势比(OR值):OCT为8.519,HRT-Ⅱ为3.210。经FFA诊断的黄斑水肿组与无黄斑水肿组患者,再应用HRT-Ⅱ检测黄斑水肿指数,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OCT检测的两组黄斑视网膜厚度值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HRT-Ⅱ检测黄斑水肿正常值的最佳临界值为E=2.00,ROC曲线面积为0.673。OCT诊断黄斑水肿的视网膜厚度最佳临界值为170μm,ROC曲线面积为0.774。结论对于黄斑水肿的诊断,HRT-Ⅱ灵敏度较OCT高,漏诊率低,但特异性差,误诊率较高。对于黄斑水肿的定位观察,HRT-Ⅱ具有明显优势。OCT对黄斑水肿的诊断结果与FFA相比,其一致性好于HRT-Ⅱ。OCT对黄斑水肿的临床诊断价值高于HRT-Ⅱ。两种检查手段相结合可以准确进行黄斑水肿的定量分析。
- 田蓓黎晓新赵明威吕永顺王市荣徐秀兰
- 关键词:荧光素血管造影术
- 黄斑玻璃膜疣预防性激光治疗后视敏度的改变被引量:1
- 2007年
- 黄映湘向里南徐秀兰王艳玲高立新胡咏霞
- 关键词:预防性激光治疗视敏度年龄相关性黄斑病变新生血管形成眼底镜检查黄斑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