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胜

作品数:3 被引量:18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技术物理系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安徽省教委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电气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理学
  • 1篇电气工程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3篇磁性
  • 1篇永磁
  • 1篇金薄膜
  • 1篇颗粒膜
  • 1篇合金
  • 1篇合金薄膜
  • 1篇SM
  • 1篇
  • 1篇
  • 1篇
  • 1篇AG
  • 1篇FE
  • 1篇FE-CU
  • 1篇磁光
  • 1篇磁光效应
  • 1篇磁性薄膜

机构

  • 3篇北京大学
  • 1篇六安师范专科...

作者

  • 3篇张胜
  • 3篇戴道生
  • 2篇方瑞宜
  • 1篇彭初兵
  • 1篇刘尊孝
  • 1篇李国忠
  • 1篇方庆清

传媒

  • 2篇物理学报
  • 1篇六安师专学报

年份

  • 1篇1997
  • 2篇1995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掺Sm、Pr的 MnBi合金薄膜的磁性结构和磁光性能研究
1997年
讨论了掺Sm、pr的MnBi合金薄膜的结构、磁性和磁光性能。实验表明,经过退火处理(375℃-425℃/2-4h),样品形成MnBi晶体结构。掺杂含量x=0.1-0.25,样品具有较大的Kerr角(θKmax=2.57°),内禀矫顽力MHC=1.5-5.6KOe,剩余磁化强度Or=30.0-52.3KOe,乘磁比r=0.88-0.98。磁光谱表明,随着掺杂含量的增大,MnBi样品Kerr角的极大值向长波方向移动。在变温过程中,样品的矫顽力随温度上升而增大,在薄膜(d<250nm)情况下矫顽力以形机制为主。
方庆清方瑞宜张胜戴道生
关键词:磁性薄膜磁性磁光效应
全文增补中
Fe-Cu和Fe-Ag金属颗粒膜的磁性被引量:12
1995年
报道了Fe-Cu和Fe-Ag金属颗粒膜的晶体结构和磁性。电子衍射和高分辨透射电子衍射分析证实:在这些样品中铁颗粒从cu或Ag中脱溶出来而均匀分布在整个样品中。磁测量表明,当样品中铁成分较低时(x<0.25),在较高温度下,存在铁磁-超顺磁相变。基于超顺磁性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铁颗粒有效磁矩随外磁场的变化特性,并且由此估计了铁磁颗粒的平均大小。在1.5K温度下,当样品中铁成分较低时(x<0.20),铁颗粒平均原于磁矩低于大块材料。在低温下,磁化强度对温度的依赖性测量表明,随着样品中铁成分的降低,样品磁性呈现从三维向二维转变。铁磁共振测量间接地证实了这种磁性特性。
彭初兵张胜刘尊孝胡永建李国忠戴道生
关键词:颗粒膜磁性
MnBiDy(Sm)永磁膜的结构和磁性被引量:6
1995年
报道了采用真空蒸镀的方法制备的MnBiDy(Sm)永磁膜的结构和磁性.Mn:Bi:Dy(Sm)的投料比为2:1:0.10.薄膜经过退出处理(350—425℃,保温4h)后,具有NiAs型hcp结构,C轴垂直膜面,剩余磁感应强度B=3.4-6.5kG,内禀矫顽力_MH_c≈3-8kOe,最大磁能积(BH)_(max)=13.39MG·Oe.实验发现,薄膜厚度对MnBiDy(Sm)永磁膜的结构和磁性具有很大的影响.
方庆清方瑞宜张胜戴道生
关键词:磁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