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瑞 作品数:11 被引量:80 H指数:5 供职机构: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经济管理 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 生物学 更多>>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沙区人工林土壤钾素特征研究 被引量:4 2010年 通过对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沙区不同林地土壤样品的测定与分析,研究了林地土壤各形态钾素含量、相关性和垂直分异特征。结果显示:表层各形态钾素在各林地内呈不均衡分布。造林对表层土壤钾素具有不同程度的积累效应,特别是二白杨、小美旱以及固氮树种花棒、沙棘和沙枣;林地全钾含量中,各形态钾素所占比例不同,但平均97%以上的钾素植物难以直接利用;缓效钾是有效钾素非常重要的潜在给源。各林地有效性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绝大部分表层(0-20cm)高于下层(20-40cm),矿物钾和全钾主要决定于土壤母质,层次间差异很小。在干旱条件下,林地土壤含水量较高的树种以及固氮树种更有利于有效钾素的提升。各形态钾素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转化关系;有机质、CEC明显影响着各形态钾素的含量、转化及其有效性。整体而言,乔木提升有效性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稍优于灌木,但差异很小。因此,在沙区干旱条件下,建议推广对土壤质量提高和生态环境改善更具潜力的固氮沙生灌木。 赵志强 包耀贤 廖超英 李亮 张瑞 徐军关键词:人工林 土壤钾素 乌兰布和沙区绿洲农田土壤钾素特征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响应 被引量:3 2011年 通过土样测定,利用统计分析方法系统研究乌兰布和沙区绿洲农地钾素的特征、时间动态及其对土壤性质的响应。结果显示,变异系数速效钾最高(42.49%),全钾最低(13.66%),各形态钾素整体分布不均;绝大多数钾素含量表现为表层低于下层且差异不显著。籽瓜、油葵、番茄和紫花苜蓿地表层速效钾平均含量属中等水平,而玉米、花葵和对照地属缺钾水平;若以有效性钾含量判定则研究区钾素供给充足。表层缓效钾含量均属中上水平,缓效钾平均转化率为22.02%,其中,紫花苜蓿地最高(24.40%),籽瓜地最低(18.91%)。表层全钾平均含量为19.20 g/kg,其中,速效钾占0.55%,缓效钾占2.85%,矿物钾占96.60%。在时间动态上,速效钾、有效性钾和缓效钾含量呈先增后降的二次曲线模型,峰值临界年限分别为21、18和17 a。全钾、矿物钾、有效性钾、缓效钾、碱解氮、物理性粘粒、CaCO3和阳离子交换量(CEC)通过直接和间接效应综合影响速效钾含量,可解释总变异量的78.9%。 包耀贤 徐明岗 赵志强 徐军 张瑞关键词:绿洲农田 土壤钾素 土壤性质 干旱区土地利用和土壤改良及植被恢复方式对沙地养分的恢复效应 被引量:11 2010年 为研究干旱区土地利用、土壤改良和植被恢复方式对沙地养分的恢复效果,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缘开展试验研究。研究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和人为合理的经营活动对沙漠化土地肥力的恢复和提高有较大影响,在农业耕作制度中,其改土培肥效应以草田轮作最高,农作物套种次之,农作物单种最低;在荒漠沙地上种植农作物较果树更有利于保护土壤生态环境;在荒漠沙地上造林,应以防护林为主,不宜营造大规模杨树速生丰产林;在沙地上营造灌木薪炭林,可起到改良贫瘠沙地的功效;在沙地上种植沙打旺、草木樨和苜蓿均可有效的提高沙化土地肥力,以沙打旺效果最好,草木樨次之,苜蓿最差;在围栏封沙育草中,不同植物群落类型对沙地土壤改良效果有所不同,多植物群落优于单一植物群落。土壤氮磷比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白刺+沙蒿>沙蒿+沙竹>沙蒿>沙竹>小花棘豆+沙蒿>白刺>小花棘豆,土壤氮磷比的高低主要取决于氮素水平。 张瑞 张景波 曹良图关键词:薪炭林 绿肥种植 围栏封育 改土效应 干旱农牧区内蒙古磴口县生态足迹及生态承载力动态变化 被引量:2 2011年 为了探索和掌握干旱农牧区人口增加与耕地资源相互变化状况,确定土地优化配置结构,为干旱区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平衡提供科学依据,应用生态足迹计算模型,以磴口县和巴彦淖尔市的统计资料为依据,对磴口县1986年和2007年的生态状况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1986年和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分别为1.3607×104、30.3876×104hm2。2007年磴口县生态赤字较1986年增长21.33倍。1986—2007年期间,人均生态承载力增加0.5966hm2/cap,人均生态足迹增加2.8828hm2/cap,即人均生态承载力增速大大低于人均生态足迹,该区域生态系统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1)草场严重超载;(2)农业盲目开垦土地资源;(3)人口增长;(4)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和对生物资源与能源消费的增加和需求。 张景波 郝玉光 刘明虎 张瑞 孙非关键词:干旱区 生态足迹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防护林体系三种杨树叶面积测定 被引量:9 2013年 快速、准确地测定植物叶面积对于开展植物生理生化和植物滞尘能力等方面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应用3种不同的方法(数字图像处理法、方格法和称重法)对乌兰布和沙漠绿洲防护林体系3种杨树(新疆杨、小叶杨和二白杨)的叶面积进行了测定,并对3种方法的测定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数字图像处理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的测定结果具有极显著正线性相关关系(R2=0.997 5~0.999 8)。数字图像处理法能够准确地测定植物叶面积,具有省时、省力的优点。因此,该方法在植物叶面积测定工作中值得推广与应用。 高君亮 郝玉光 张景波 张格 孙非 刘芳 赵英铭 张瑞关键词:数字图像处理 新疆杨 小叶杨 二白杨 叶面积 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12种杨树品种幼苗期生长状况对比 被引量:3 2016年 以北抗、0 8 等系列的1 2 种引进速生杨品种为研究对象,调查幼苗期成活率、保存率、胸径、新梢长,运用隶属函数法对1 2 种速生杨幼苗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速生杨各品种成活率在84. 1 2 % ~ 1 0 0 % 之间,其中成活率较高的为0 8 - 0 1 ,08 - 0 7 和北抗1 6 - 2 7 ; 保存率在68.42% ~ 100%之间,较高的为08 - 07、北抗16 - 2 7 和08 - 0 1 ; 胸径生长量在0. 13 ~ 1. 35cm 范围内,较高的为08 - 09,08 -03, 08 - 0 1 ; 新梢生长量在19.39~103. 88cm 范围内,较高的为北抗1 6 - 2 7 、北抗1 6 - 8 和08 - 0 3。通过隶属函数值进行排序, 08 - 0 1、北抗16 - 2 7 和08 - 0 9 等3 种速生杨品种幼苗期在乌兰布和沙漠东北部的生长适应性较好,可以作为该区防护林造林优良品种。 黄雅茹 赵英铭 高君亮 马迎宾 余新春 张格 张瑞 孙非 郝玉光关键词:杨树 适应性 我国林火监测体系现状分析 被引量:34 2010年 森林火灾是一种世界性的林业重大灾害,我国每年都有上千次的森林火灾发生,造成严重的森林资源破坏、经济和财产损失。文章从空间范围角度将我国目前的林火监测体系分为卫星监测、航空巡护、近地面观测(瞭望塔观测和视频监控)和地面监测四种主要监测形式,并介绍了各种林火监测方法,同时对四种林火监测手段各自的优缺点进行了比较,最后结合目前出现的新技术与新方法对未来林火监测体系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吴雪琼 覃先林 李程 田祖为 熊有强 杨德付 张瑞关键词:森林火灾 林火监测 卫星监测 视频技术 试论沙区退耕还林还草 被引量:7 2001年 论述了沙区退耕还林还草的必要性及意义,以及退耕地基本类型、还林还草品种选择及应遵循的原则;分析了林、草在沙区生态环境中的作用及如何进行还林还草;最后提出了沙区退耕还林还草对策及需注意的问题. 包耀贤 张瑞 宋芳云关键词:沙区 退耕还林 退耕还草 生态农业 沙漠化 荒漠化防治在建设美丽中国中的作用 2014年 建设生态文明是我国顺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提出的发展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是生态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荒漠化是人类面临的重要生存问题,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敌,荒漠化防治是建设生态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荒漠化的大力防治能够加强生态建设和生态文化建设,促进生态文明建设,进而推动经济发展。因此,荒漠化防治在建设美丽中国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张格 赵英铭 段娜 孙非 张瑞关键词:荒漠化防治 生态文明 林火预警及实现方法 被引量:8 2010年 为建立适用于我国宏观区域的林火预警系统,以我国2000-2008年间发生的重大森林火灾为研究对象,利用MODIS数据估算森林可燃物的长势及含水量,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数据库技术相结合,以火险指数作为预报林火发生等级的定量因子,研究并建立了林火预警模型;在商业遥感和GIS软件提供的二次开发平台下,利用Microsoft Visual Studio 2005语言,开发了林火预警系统。同时,利用选取的实验区及数据对预报方法和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利用建立的林火预警系统所得的森林火险等级值,与实际发生的林火趋势基本一致;另外,火险指数可用作林火发生预警的定量分级因子。 覃先林 张子辉 李增元 田祖为 熊有强 杨德付 张瑞关键词:卫星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