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3篇专利

领域

  • 8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患儿
  • 4篇置管
  • 4篇静脉
  • 4篇护理
  • 4篇PICC置管
  • 3篇导管
  • 3篇静脉导管
  • 3篇白血
  • 3篇白血病
  • 2篇定位技术
  • 2篇血液
  • 2篇置入中心静脉...
  • 2篇中心静脉
  • 2篇中心静脉导管
  • 2篇外周
  • 2篇万向轮
  • 2篇小儿
  • 2篇儿童
  • 2篇超声
  • 1篇凳子

机构

  • 10篇苏州大学
  • 1篇苏州市儿童医...

作者

  • 11篇张才芹
  • 2篇吴惠芳
  • 1篇王敏华
  • 1篇张未
  • 1篇沈闵
  • 1篇钱秋
  • 1篇杨琦
  • 1篇吴朝娟
  • 1篇张未
  • 1篇胡素芳
  • 1篇鲁萍

传媒

  • 2篇中文科技期刊...
  • 1篇齐鲁护理杂志
  • 1篇中国实用护理...
  • 1篇护理实践与研...
  • 1篇国际护理学杂...
  • 1篇全科护理
  • 1篇求医问药(下...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2篇2022
  • 5篇2021
  • 2篇2013
1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PDCA护理管理对白血病患儿PICC护理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
2021年
探究PDCA护理管理方式对白血病患儿PICC的护理效果和生活质量影响。方法:择取我院于2019年7月至2021年7月间收治的白血病患儿80例作为本次实验的观察样本,以数字编号盲抽的方式进行组间平均分组,产生对照组(常规护理管理)和观察组(PDCA护理管理),就患儿的生活质量、护理质量评分和并发症发生率行以比较。结果:观察组患儿的生活质量同比于对照组更高(P<0.05),观察组患儿对护理质量的评分与对照组的评分分数相比更高(P<0.05),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较对照组的20.00%数值更低(P<0.05)。结论:将PDCA护理管理应用到对白血病患儿PICC护理中能够有效降低患儿的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儿的生活水平和护理满意度,促进其身体康复,值得临床借鉴。
于宗巧张才芹
关键词:白血病生活质量
超声仪旅行包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超声仪旅行包,包括超声仪本体、内杆和套杆,所述套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固定块,所述固定块的外围固定安装有连接杆,所述连接杆的底部固定安装有万向轮,所述套杆一侧的表面活动安装有定位栓,所述套杆的表面固定安装...
张才芹
在小儿血液透析中留置股静脉导管的护理体会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探讨小儿血液透析中留置股静脉导管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59例血液透析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均进行全麻,经皮插入Y型双腔股静脉导管,对其实施心理护理、预防感染及封管技术等护理措施。结果:59例患儿均插管成功,透析血流量控制在每分钟40-140ml,留置时间在6-20天之间,平均留置时间为13天。在进行血液透析的过程中,均未出现出血、脱管、感染以及导管血栓等问题。结论:小儿血液透析的最佳血管通路就是股静脉,采取正确、规范的封管操作及合理使用肝素等,能保证血液透析成功率,避免发生不良反应。
张才芹于宗巧张未
关键词:小儿血液透析股静脉护理
专项护理在改良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PICC置管患儿中的应用被引量:2
2022年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进行PICC置管的患儿护理方法及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3月—2020年5月医院收治的PICC置管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组间基线资料可比的原则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实施专项护理。对比两组患儿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置管时间、出血量、疼痛情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实施专项护理后,观察组置管时间、出血量低于对照组;观察组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置管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儿童进行PICC置管时采用改良引导式腔内心电图定位技术配合护理干预,可提高置管准确率,缩短置管时间,改善患儿疼痛感,安全性高。
张才芹马金玲吴惠芳
关键词:儿童PICC置管
全身麻醉下行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真实体验的质性研究被引量:1
2021年
目的:探讨全身麻醉下行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的真实体验,为其他患儿父母选择置管麻醉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18例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进行访谈,应用Colaizzi现象学分析步骤进行阅读、分析、分类和提炼。结果:归纳出全身麻醉下行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真实体验的3个主题:负性置管体验;正性置管体验;社会支持系统强弱。结论:全身麻醉下行PICC置管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父母普遍具有复杂的体验,主要表现为恐惧、焦虑、担心和无奈以及置管成功后的放松与欣慰,护士应根据具体情况给予个性化的心理护理和专业性的护理指导,呼吁社会支持系统,更好满足父母的真实需求,以便更好地配合后续治疗。
王敏华鲁萍张才芹杨琦
关键词:全身麻醉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急性白血病
1例小儿脐血移植后并发Ⅳ度皮肤损伤的护理被引量:5
2013年
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genic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allo-HSCT)是目前治疗急性白血病的有效方法,按其来源可分为骨髓移植,外周血干细胞移植,脐血移植.而移植物抗宿主病(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GVHD)是alloHSCT的主要并发症和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1].处理好急重症的GVHD,及时发现患者的病情变化,采取有效、合理的治疗和护理措施是降低移植相关病死率的关键[2].本文介绍1例小儿脐血移植后并发GVHDⅣ度皮肤损伤的护理,现报道如下.
张未沈闵张才芹吴朝娟
关键词:脐血移植皮肤损伤移植后护理小儿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干预在白血病患儿护理中的作用
2024年
目的观察在白血病护理中实施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的干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00例白血病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模式,观察组实施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干预,对比两组患儿知识掌握度,于入院当日、出院前1 d对比两组患儿生化指标和知识掌握度,并使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GSES)测评两组患儿的自我效能。结果入院当日,两组各项生化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出院前1 d,观察组血小板数值、知识掌握度及GSES量表评分均高于对照组,且丙谷转氨酶数值及白细胞数值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健康行为过程取向理论干预能够提升白血病患儿知识掌握度,改善其生化指标数值,从而提高自我效能。
钱忠静张才芹李娟
关键词:白血病生化指标自我效能治疗依从性
儿童PICC置管专用床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儿童PICC置管专用床,包括床板主体和滑轨,所述床板主体的下方设置有床腿,且床腿的下方安装有万向轮,所述床板主体的右侧设置有加长板,且床板主体的前侧安装有第一卡槽,所述第一卡槽的内部设置有滑块,且滑块...
张才芹
文献传递
一种医用操作车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医用操作车,包括安放架和支撑腿,所述支撑腿的上方安置有桌面,且桌面的上方连接有安放架,所述安放架的内部设置有卡槽,且卡槽的内侧连接有挡板,所述支撑腿的内侧设置有储存柜,且储存柜的下方连接有存放槽,所述...
张才芹
文献传递
超声引导下平面外动态针尖定位技术在婴幼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
2023年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技术在婴幼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穿刺置管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1日~2022年1月1日行PICC置管的婴幼儿患者76例,年龄6个月~3岁,均采取经肘上贵要静脉穿刺入路,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对照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导针器法进行穿刺置管,观察组采用超声引导下动态针尖定位技术进行穿刺置管;比较两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穿刺耗时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首次穿刺成功率、总穿刺成功率均提高,平均穿刺耗时缩短,并发症(如血肿、血栓形成)发生率降低,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平面外动态针尖定位技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婴幼儿PICC穿刺置管方法,可以提高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穿刺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
胡素芳张才芹钱秋刘华献
关键词:PICC置管超声引导静脉输液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