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媛媛

作品数:4 被引量:15H指数:2
供职机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空天材料与服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金属学及工艺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期刊文章
  • 1篇会议论文

领域

  • 4篇金属学及工艺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4篇A3钢
  • 3篇氧化亚铁硫杆...
  • 3篇硫杆菌
  • 2篇链霉菌
  • 2篇混合菌
  • 2篇极化曲线
  • 1篇电化学
  • 1篇电化学阻抗
  • 1篇电化学阻抗谱
  • 1篇生物腐蚀
  • 1篇生物膜
  • 1篇碳素钢
  • 1篇诺卡氏菌
  • 1篇阻抗谱
  • 1篇微生物腐蚀
  • 1篇腐蚀形貌

机构

  • 4篇北京航空航天...

作者

  • 4篇李松梅
  • 4篇张媛媛
  • 4篇刘建华
  • 4篇于美
  • 1篇杜娟
  • 1篇白如冰

传媒

  • 2篇物理化学学报
  • 1篇化学学报
  • 1篇中国腐蚀与防...

年份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4
排序方式:
A3钢在氧化亚铁硫杆菌、链霉菌及其混合菌体系中的腐蚀行为被引量:2
2010年
采用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A3钢在链霉菌(Stremptomyces)和氧化亚铁硫杆菌(Thiobacillus fer-rooxidans,T.f)单独及共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试样在不同的含菌腐蚀体系中浸泡7d后,表面生成了不均匀的生物膜层,并表现出各不相同的形貌特征;A3钢在氧化亚铁硫杆菌和链霉菌单种菌作用下发生了局部腐蚀,而混合菌体系中的试样发生均匀腐蚀;混合菌体系中A3钢的腐蚀失重速率介于两种菌单独存在时的腐蚀失重速率之间;试样浸泡14d后的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结果表明,A3钢电极在氧化亚铁硫杆菌-链霉菌混合菌体系中的阻抗值介于两种单菌腐蚀体系之间.以上研究结果表明,A3钢在链霉菌体系中腐蚀最重,混合菌体系其次,氧化亚铁硫杆菌体系中腐蚀最轻.
李松梅张媛媛杜娟刘建华于美
关键词:氧化亚铁硫杆菌链霉菌混合菌电化学阻抗谱
氧化亚铁硫杆菌对A3钢的腐蚀行为
采用微生物学方法、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A3钢在氧化亚铁硫杆菌中的腐蚀特征和生物膜形貌,分析了微生物的存在对A3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细菌的存在使浸泡20天后A3钢电极的自腐蚀电位升高,腐蚀电流密度增大;浸...
李松梅张媛媛刘建华于美
关键词:碳素钢氧化亚铁硫杆菌生物膜极化曲线腐蚀形貌
文献传递
氧化亚铁硫杆菌作用下A3钢的腐蚀行为被引量:6
2008年
采用微生物学方法、电化学方法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A3钢在氧化亚铁硫杆菌中的腐蚀特征和生物膜形貌,分析了微生物的存在对A3钢电化学行为的影响.极化曲线测试结果表明,细菌的存在使浸泡20天后A3钢电极的自腐蚀电位升高,腐蚀电流密度增大.原子力显微镜测试结果表明,浸泡7天的A3钢表面生物膜分布不均匀,从而引发点蚀萌生.由于细菌的代谢作用以及A3钢表面腐蚀产物与生物膜的特殊形貌特征,浸泡在菌液中7天后的A3钢表面有点蚀出现;随着时间的延长,A3钢表面的点蚀坑深度增大且数量增多,氧化亚铁硫杆菌的存在使A3钢的局部腐蚀程度加剧.
李松梅张媛媛刘建华于美
关键词:氧化亚铁硫杆菌
A3钢在链霉菌和诺卡氏菌共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被引量:9
2009年
采用腐蚀失重法、电化学交流阻抗法(EIS)和表面分析技术研究了A3钢在链霉菌(Stremptomyces)和诺卡氏菌(Nocardia sp)共同作用下的腐蚀行为.结果表明,与单种菌相比,混合菌作用下试样表面的腐蚀倾向增大,阻抗值降低,腐蚀电流密度增加.浸泡21天后,混合菌溶液中A3钢的腐蚀失重速率大于两种微生物单独存在时的腐蚀失重速率之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结果表明,混合菌溶液中A3钢表面发生了严重的局部腐蚀,在链霉菌和诺卡氏菌的共同作用下,A3钢的腐蚀程度加剧.
李松梅张媛媛白如冰刘建华于美
关键词:链霉菌诺卡氏菌混合菌微生物腐蚀极化曲线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