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峥嵘
- 作品数:12 被引量:8H指数:2
- 供职机构:忻州师范学院五台山文化研究中心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忻州师范学院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更多>>
- 《成唯识论》的因果观念
- 佛陀一再声称的“缘起”之“甚深难解”在佛教思想史上曾一度表现为缘起论与轮回说的争执,这个争执又直接引发了对时间问题的种种探讨。无论是“三世实有”还是“过未无体”都是对“有业报而无作者,此阴灭已,异阴相续。”的尝试性理解。...
- 常峥嵘
- 关键词:佛教《成唯识论》因果理论宗教思想
- 体系与方法的张力——唯识学对佛学的一个宏观理解角度
- 2010年
- 在唯识学看来,佛学是思想体系,但更是思想方法。佛教的思想方法既可说为反对象性思维的,也可说为精神自身批判性的:思维必有其对象,但从对象返回到精神自身,才是思维的真正目的;精神总渴望着内容,但从来没有不可或缺的本质性内容,它以自身批判从而动态地自身成就为使命。以此方法性主张,佛教一方面与以梵论为代表的体系性、对象性思想区别开来,另一方面得到对自身内部思想体系之差异与思想方法之一贯的综合性理解。总之,体系与方法的张力是唯识学对自身以及佛学整体的一个重要宏观理解角度。这可以从三个方面得到大致的说明:一、佛陀的方法创制及其文化背景;二、两种文化策略:体系建设与方法持守;三、佛教的方法持守之路及其成就。
- 常峥嵘
- 关键词:文化策略对象性二谛
- 欧阳竟无的三重四种体用观被引量:1
- 2012年
- 欧阳竟无在《唯识抉择谈·抉择体用谈用义》中给出三重四种体用观。第一重"粗言"体用,第二重"细别"体用,第三重"以相明体用";其中第二重又区别"体中"与"用中",提出两种体用观:这样就有四种体用观。其中,第一种照应了中国传统体用理论框架;第二种将"体用"与"唯识"联系起来;第三种"种子为体,现行为用"是欧阳的创见;但最能代表欧阳思想精神的是第三重也即第四种体用观,因为在这里欧阳其实已经扬弃了体用概念于"相"的思想中。正是出于对"相"的重视,欧阳不但越出,而且批判传统体用观,拒绝一往而谈"体用"。
- 常峥嵘
- 关键词:欧阳竟无体用观
- 名言与遍计执——《成唯识论》的名言因果观被引量:1
- 2005年
- 《成唯识论》,认为名言即语言概念天然地有一种使人的认识走向虚妄的势力,这种势力来源于对“现在法”的不能如实了知,而于“现在法”上之似我似法妄执为实我实法,即遍计所执性。但名言概念也不必然地导致遍计执,名言概念有“无明”的参与才会变得虚妄,因而对治是有可能的。
- 常峥嵘
- 关键词:《成唯识论》名言因果观语言概念虚妄
- 异熟概念的道德哲学意蕴
- 2008年
- 异熟概念之意指与果报不同,而有强烈的道德哲学意蕴。通过异熟概念的建立,唯识学认为道德善恶不同于价值而有绝对的意义,同时将道德善恶评判的范围严格限定在有记业上边,并阐明了道德对于现实生存状况的决定关系。
- 常峥嵘
- 关键词:道德善恶
- 《成唯识论》中的“现在”概念研究——对因果和时间的思考被引量:2
- 2005年
- 《成唯识论》的“俱时因果”观念有深刻的哲学理由,它深层次地反思了人的因果和时间意识,告诉我们,不是生灭(或运动)在时间中才可能,反而时间与生灭共同是在对“现在”的“现证”基础上才被假立的;“现在”概念,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所指称的不是时间得以绵延的一个因素,不是相对于过去概念和未来概念的一个概念,而是比过去概念与未来概念更为根本的一个概念,它所指称的是有所显现的那种状况。“现在”即“显现在前”。
- 常峥嵘
- 关键词:因果《成唯识论》唯识学
- “种子本有与种子始起”问题及其价值意蕴——唯识学一个传统问题的再探讨
- 2006年
- 以《成唯识论》为代表的唯识学在成佛的可能性问题上有“种子本有与种子始起”的争论,虽然这个争论的理论结果在纯理论逻辑的探讨上尚有可商榷之处,但此争论本身若从价值与实践的角度观察,则不但对此理论本身的探讨有所助益,也可使佛学及其唯识学立足宗教实践的重现实意蕴得以进一步凸显。
- 常峥嵘
- 关键词:无我
- 论北朝佛教造像冲动的信仰、观念与社会维度被引量:1
- 2015年
- 考察《北图拓本汇编》3—8册佛教造像记,结合侯旭东先生相关成果,可知:一、北朝造像冲动,以北朝乱世中兴起的佛菩萨信仰为基本维度,以造像功德说鼓励传教;二、轮回与造像功德观念的流行也是重要维度,既与中华孝道结合而产生“七世父母”与“追福”观念,又给世俗亲情增添了一抹暖色;三、佛教将众生平等理念贯彻到造像中,鼓励为“众生”祈福,起到重建与维护社会信任的作用,为诸多亚社会所效仿,借造像以彰明其存在与意义,亦是不可忽视的维度。
- 常峥嵘
- 关键词:信仰社会
- 梵论与佛教平等观的五重差别
- 2012年
- 梵论与佛教皆将"平等"视为与解脱有关之事,但可以辨别出二者平等观的五重差别:一、平等在解脱之路中位置的不同;二、本质下之平等与缘起中之平等的不同;三、淡化主体性与张扬主体性的不同;四、作为幻觉之不平等与作为事实之不平等的不同;五、通过放弃成就平等与通过行动成就平等的不同。这些都只是较为纯粹的理论性差别,现实情况要复杂得多,但不能因之否认纯粹理论性辨别的必要性。
- 常峥嵘
- 关键词:佛教
- 辽代圆寂道场述论被引量:5
- 2016年
- 辽代涿州一带"圆寂道场",于佛涅槃日,模拟佛陀涅槃及荼毗得舍利之场景,焚化画佛或纸佛而得舍利。它是在辽代舍利崇拜兴盛背景下,沿着舍利崇拜与佛像崇拜相结合的脉络,在舍利泛化趋势中,受密教重仪轨之逻辑的影响,而出现的舍利崇拜新形式。它借助有组织之佛社"螺钹邑"的推动,将一些辽代特盛的民俗,如螺钹乐、火葬、纸扎、烧饭、牲祭等,皆整合了进去,是佛教与民俗互动的典型一例。
- 常峥嵘
- 关键词:火葬密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