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亚芳
- 作品数:40 被引量:296H指数:10
-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创新工程项目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政治法律文化科学更多>>
- 我国民族关系现状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基于7341份问卷的实证检验被引量:2
- 2016年
- 民族地区被访者对当前民族关系的评价较高。被访者年龄、户籍、民族政策效果、政府处理一般治安事件能力、社会公平感、干群冲突程度是显著影响因素;其中,民族政策效果的影响最大。进一步促进我国民族关系和谐发展可以从四个方面采取措施:从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的视角完善民族政策,提升城市民族工作管理和服务能力,提升基层政府公共管理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提升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少数民族社会成员的发展能力。
- 宁亚芳
- 关键词:民族地区民族关系民族政策影响因素
- 正确把握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的重大关系
- 2023年
-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的根本特征就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民族工作创新发展,就是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系统阐释并明确要求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各民族意识的关系”“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物质和精神的关系”。正确把握这四对重大关系,是我们探析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动力、建设路径、命运远景的基础。
- 王延中宁亚芳
- 关键词:民族意识
- 改革开放40年与社会保障中国模式
- 2018年
- 高速经济增长促进了基本公共服务与社会保障的快速发展伴随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政府财政收入规模不断扩大,用于基本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和公共投入持续增加。中国全年一般预算支出从1978年的1122亿元增至2017年底的203330亿元,年均增长14.3%。日益扩大而又相对宽裕的公共支出预算为基本公共服务快速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和财力保证。日益扩大和不断提高的基本公共服务需求。
- 王延中王俊霞单大圣龙玉其宁亚芳王宇和
- 关键词:社会保障管理体制包容性发展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中国模式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社会保障待遇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民族交融发展的主要成就被引量:3
- 2019年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确立各民族一律平等原则为各民族的交融发展奠定了政治基础,改革开放以来加快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全面发展为民族交融发展夯实了物质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成为民族交融发展的精神引领。民族交融发展70年的成就是辉煌并举世瞩目的。这些辉煌成就再次雄辩地证明,中国共产党的民族理论和方针政策是正确的,中国民族工作是成功的,中国各民族践行民族团结是自觉自信的。新时代推进民族交融发展,应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自觉信念和实践。
- 宁亚芳
- 关键词:民族平等共同体意识
- 我国社会保险征费模式的效果评价与改革趋势被引量:14
- 2018年
- 社会保险费征收是社会保障制度可持续发展和国家治理的一个核心环节。问卷分析表明,当前税务部门和社保经办机构在完成社会保险费的征收工作方面各有优势。并且受访者普遍形成了以下6个评价: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费的效率与效果得到第三部门和专家认同;社会保险制度的可持续运行应是多部门协同治理的事业;统一社会保险费征收主体是共识;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改革需要同步推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推行社会保险费实际费率的全国统一是共识;建设多支柱社会保障体系具有较好的社会基础。中共中央印发的《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明确指出各项社会保险费交由税务部门统一征收。这标志着我国统一社会保险费征收体制改革迈出了关键性的一步,而改革过程中涉及征收业务部门间转接、职责调整、社会保险制度改革、配套改革等仍然要充分全面统筹综合推进,从而减少改革转制成本,让参保者更有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 王延中宁亚芳
- 关键词:社会保险社会保障体系
- “十三五”时期的中国社会保障建设成效与基本经验被引量:5
- 2020年
-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十三五"时期,我国诸多社会保障既定发展目标已经实现,部分任务也提前完成。文章梳理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的发展成效,主要表现在七个方面:一是兜底扶贫成效显著;二是制度框架不断完善与整合;三是保障人数持续增加;四是保障维度实现个体生命周期全覆盖;五是待遇水平不断提高;六是管理体制治理现代化水平有效提升;七是国家财政在社会保障制度中的主体责任进一步加强。文章还总结了"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建设的五条基本经验,为我国2020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推进"十四五"时期社会保障建设提供了启示,也为我国迈入"第二个百年目标"新征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王延中龙玉其宁亚芳
- 关键词:社会保障
-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关系被引量:6
- 2021年
- 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在内涵上都体现为个体对国家、民族的认同和对国家利益、民族利益的感悟。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角下,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关系可从三方面理解: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自然并存于个体,个体的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不是冲突关系,个体的国家意识与本民族意识是兼存互促的关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新时代党对中华民族意识的时代性升华,是党引领中华民族由自觉走向自强这一实践的必然结果。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每一个中国人正确认识国家意识与民族意识及二者关系,将进一步推动其形成与新时代新征程相匹配的心理格局与思维视野。在铸牢中华民共同体意识进程中,每一个中国人的国家观、民族观趋向成熟,是中华民族由自觉实现自强的必要条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过程中每一个人实现自身现代化的基本体现。
- 宁亚芳
- 关键词:民族意识
- 改革开放40年与社会保障中国模式被引量:12
- 2018年
- 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不仅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而且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保障体系。教育卫生等基本公共服务的发展,对体制改革和经济建设发挥了重要保障作用,其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效果也越来越明显。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与基本公共服务发展具有五个突出特点:一是坚持社会保障保基本的定位,促进经济增长与社会保障建设相互协调;二是坚持以改革促发展,建设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现代社会保障制度体系;三是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各界共建共享原则,积极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作用;四是坚持生存型保障与发展型保障相结合,大力实施扶贫攻坚和积极就业的积极保障政策;五是加强法治建设,注重借鉴国际经验和新技术开发运用,积极发挥社会保障的正向功能。这些特点使改革开放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在国际上独树一帜,极具中国特色,是社会保障领域的一个新类型,构成了社会保障的中国模式。进入新时代,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仍需发展完善,更要发挥好它在反贫困、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团结稳定等方面的积极效应。
- 王延中王俊霞单大圣龙玉其宁亚芳王宇和
- 关键词:基本公共服务社会保障体系中国模式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正确把握民族共同性与差异性关系的理论与实践
- 2022年
- 做好党的民族工作,需要正确把握共同性和差异性的关系。中国共产党坚持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中国民族问题具体实际相结合,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丰富和发展了以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确立了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的重要原则,建构了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发展性和时代性特征的民族共同性,推动民族共同性和差异性的辩证互动朝着增进民族共同性的方向发展。
- 宁亚芳
-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共同性
- 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缓贫效应分析——来自云南的证据被引量:5
- 2015年
- 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是中国农村反贫困的重要制度,但其作用主要是缓解贫困而非消除贫困。通过对云南省农村家庭调查问卷的分析可见,我国农村低保制度在缓解贫困和收入不平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但十分有限的作用,且这些作用存在明显的地区间和民族间差异。尽管如此,农村家庭成员对农村低保制度给予了较高评价。这种主观评价一方面反映出农村低保制度对农村低保家庭成员起到了缓贫解困的作用,增强了各民族的国家认同感;另一方面也暴露出农村低保制度在管理运行中存在着公平性不足等问题。应从制度理念、制度管理和运行以及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增强民族地区农村低保制度的缓贫效果。
- 宁亚芳
- 关键词:民族地区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收入分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