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孙波

作品数:17 被引量:5H指数:1
供职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社会学语言文字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哲学宗教
  • 3篇历史地理
  • 2篇社会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7篇徐梵澄
  • 4篇心思
  • 3篇哲学
  • 3篇神哲学
  • 3篇精神哲学
  • 2篇直觉
  • 2篇宗教
  • 2篇《文集》
  • 1篇道教
  • 1篇东方学
  • 1篇读解
  • 1篇心灵
  • 1篇性灵
  • 1篇学术
  • 1篇学问
  • 1篇学习语言
  • 1篇一以贯之
  • 1篇臆解
  • 1篇译家
  • 1篇引得

机构

  • 15篇中国社会科学...
  • 1篇扬州大学
  • 1篇中国人民大学

作者

  • 15篇孙波
  • 1篇杨煦生
  • 1篇彭耀

传媒

  • 4篇北京大学学报...
  • 3篇世界宗教文化
  • 3篇国际汉学
  • 2篇宗教与哲学
  • 1篇孔子研究
  • 1篇社会科学管理...
  • 1篇社会科学论坛

年份

  • 1篇2024
  • 1篇2023
  • 1篇2022
  • 2篇2019
  • 1篇2018
  • 1篇2015
  • 1篇2012
  • 2篇2010
  • 2篇2006
  • 1篇2005
  • 1篇2004
  • 1篇1989
17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阿罗频多思想与徐梵澄的精神哲学——也谈章太炎·鲁迅·徐梵澄
2023年
从章太炎到鲁迅再到徐梵澄,是现代“心学”即精神哲学之一脉的传承与发扬。章氏从唯识学楔入,但“心”的结构未尝打开。鲁迅自“超人”说立起,他将“心”分解为“神思”与“学”,成其为对立统一的关系,然而仍未达到“心”之结构的关系整体(大全)。徐梵澄以阿罗频多思想为借鉴,依其“超心思”哲学而笃行,用“知觉性”这一概念,“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局面”。他将鲁迅“立人”“改造国民性”的主旨调整为“变化气质,并终期转化社会与人生”的理想。其中“变化”一词,包含“保存”“改造”(扬弃)“同化”三义,乃为一“正、反、和”的圆圈,其超上依据乃为“心灵”(仁),故可称之为“永恒中介”(雅斯贝尔斯)。而“心灵”在此世间之自身增殖的过程与完成就是“性灵”。徐梵澄特别强调对孟子“义”的概念的诠释,这是人与人(族与族、国与国)之间横向的实践原则,他的目的不外是告诉人们——“我就是我们”(黑格尔)。
孙波
关键词:精神哲学变化气质
梵澄先生在琫地舍里
2010年
徐梵澄(1909—2000),精神哲学家、翻译家。他曾经在印度讲学、著述凡三十三年。这三十三年,也是他不遗余力向西方介绍汉学菁华的蹉跎岁月。他之讲学,几乎涉及到人文学术的方方面面,包括:语言文字、文学、史学和哲学。哲学又贯通儒、释、道三家,其中尤以推阐儒家思想为重。他之著述,有英文版的《小学菁华》、《孔学古微》、《周子通书》、《肇论》和《唯识菁华》。设使我们对他的文字加以梳理,会得到这样的印象,即是除了英文的介绍以外,还有三方面的工作值得关注:第一,在梵典译事中的汉学疏释,有《薄伽梵歌》、《五十奥义书》等;第二,以汉学为本位,展开与西学、印学的对话,有《玄理参同》;第三,于汉学精髓的温故知新,有《三玄参论》、《澄庐文议》和英译《中国古代小说》(鲁迅校勘本)等。梵澄少(年)学西文,中年又治印度韦檀多学,晚年回到了自己的精神故乡——汉学家园。譬如蛇之盘旋,首终衔之尾。这恐怕是所有治西学的学人之共同归宿。编者在这里所要提示的是:梵澄先生之用力,已超乎了知识学的谱系(康德之所谓的"知性"或"理论理性"),着落多在玄学(形而上学)的畛域。这样,他给予世界的中国形象,就是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并自强不息的谦谦君子。而他的理想,亦是中国将成为一个君子的国度。
孙波
关键词:人文学术中国古代小说奥义书唯识学儒家思想
《老子臆解》再版刍议
2018年
道家菁华为吾华传统之宝什。徐梵澄尝言:自家之珍倘加拂拭,不仅可"近以修身",亦可"远以治国"。是书乃通释之作,所谓通释,即亦玄亦史,玄者思想,史者故实。一言以蔽之,是用了精神哲学的眼光,将老氏哲学放在了中、西、印三大文化之高境上加以"谛视",其与一般认(知)识论即对概念的读解不同,毋宁是对真实(理)的观照。而"真实"乃心理经验之真实,故其学也说为实用心理学。其使用概念如"知觉性"、"精神"与寻常不同,其理解奥窍如"执今"、"执古"与他者相对。序言一语:"点染时代精神"尤为重要,"时代"者乃"俱收并蓄"之时代,"精神"者乃"谦谦君子"之精神。要之"将来可望精神道大发扬","精神道",高等知觉性之谓,"善生"理念之谓。
孙波
“情心”与“思心”——对徐梵澄评《清代八卦教》一文的读解
2015年
徐梵澄先生予《清代八卦教》以很高的评价,说其“别开生面”,“采用新材料”(《明清档案》),“用了新工具和技术”(历史考据与田野调查),“审之以新眼光”已然不同。在他本人,则以“主观唯心”(历史唯物论),与前辈气质立论,此论双包双摄我们所谓“唯心”“唯物”之对举,以精神之一元涵盖二元或多元。他认为内者“情心”决定外者“思心”,因为“情心”关涉到人们“最直接的心理现实”,也即历史“事件”发动的“隐几”处。就中国明清以来的民间宗教而言,因其时代与社会的双重局限性,其本身的发展多趋于“黑法”或“左道”,故有其明显的消极义。其实,推而广之提而升之,此不独是底层民众的无奈,而是人性本身根治性的纠结,上层统治者亦概莫能外,都是以“小术小数”(私心、私欲)为主旨忽略了超上的大道。徐先生之点示,轶出对待性的意识形态,进入人类“共同者”的畛域,即“共同精神”又是实践的,而“情心”就是交通于这之间的“最直接的心理现实”。因此,这“共同精神超上直觉”与它就有了”是超上的“经验自觉”“无条件的有效性”,成为看待历史之“尺度的尺度”。我们也可以把它表述为“诚”。
孙波
室利·阿罗频多精神哲学菁华引得
2019年
徐梵澄译阿罗频多著述概可二分,一分疏释(《奥义书》),《伊莎》《由谁》者是;另分自著,《薄伽梵歌论》《社会进化论》《瑜伽论》《神圣人生论》者是。《伊莎》企慕无上“神明”,它关切的是世界与人类的命运,以及这命运与“大梵”的关系,并寻求一切存在者之一性(神圣立场)。《由谁》终之于“悦乐”境,其唯从事于“心思”与“大梵”的关系,并回答“心思”为何要超出的问题(世俗立场),遂诸派哲学皆从此衍出。《薄伽梵歌论》为“行业瑜伽”之书,也即工作福音,人生即战场,亦必赴之;“去私欲、存天理”是内中之“行”,赴战场是外在之“行”,内中与外在圆成一“得道者”“胜利者”。《社会进化论》乃说人类命运之神圣“回还”,是书将人类社会划分为四期(象征、典型、因袭和主观),在这一进程中,人类必寻得“真自我”(“心灵”“性灵”),发现“真律则”(“自由”“和谐”)。《综合瑜伽论》分说“行业瑜伽”:个人“心灵”得解脱并与“至上者”结合;“知识瑜伽”:在这一结合中体认与宇宙为一体;“敬爱瑜伽”:即与一切存在者结合为神圣一体;三者合之乃“圆成瑜伽”,乃“神圣人生”之全体。《神圣人生论》是说“希圣”“希天”乃人之为(觉悟的)人憧憬的最高者,这是基于对“神道”的推测,向着完善化冲动,和一个古代黎明秘密长生的意识,这原始之愿望的公式是“上帝”“光明”“自由”“永生”;但是那王国不属于神,而是属于神(圣)性之人,即宇宙中最高上的转化有体。综之,阿罗频多之学--其主旨:“超心思”;其极归:人生转化。
孙波
关键词:心思
关于阿罗频多《由谁书·疏释》的提示
2019年
《由谁书》认为“物质”之后有“心思”,同理,“心思”之后有“超心思”,“心思”之目光只有由外转内,才能发现这“真理知觉性”。这是知觉性不同的境界,但“彼”界仍是在此世间的,只是人应转化为“新型”人,即觉悟或精神之人。这“新型”人的转化乃为全般,不仅有“心思”,而且还包括“情命”和“身体”,因为三者皆是“大梵”的神圣工具,皆应顺遂宇宙“同体为一”之原则,此乃韦檀多学之奥义。这一实践的道路,是理想性的,又具有现实性的精神,它强调的是功能性而非功利性,其影响既大且远,这就是历史上的圣人们给人类带来的精神福祉。故阿罗频多说,他们是“神圣之泉”的“引线”人,“精神上的英雄”和“永生之子”。
孙波
关键词:心思身体
读徐梵澄译《薄伽梵歌论》中的案语提示被引量:1
2010年
《薄伽梵歌》着意所在综合,即"究天人","通古今",所得必是一大和谐,这也是"精神"的主旨。而人类之精神事业,落实必在行业瑜伽,即有为于世间,盖由于"人能弘道,非道弘人"。这事业犹如远征,需要引路之人,也即天神降世应身者,吾华称之为圣人。在圣人眼中,人皆得平等,因为每一个人都潜在是"天神之子",他们有能力为精神的进步、也即"变化气质"作出努力。
孙波
关键词:平等性
此何人哉?——关于徐梵澄的对话被引量:1
2006年
孙波杨煦生
关键词:徐梵澄《文集》世界宗教副教授
略谈徐梵澄先生的学问人生——徐梵澄先生示寂12周年追思
2012年
今年3月6日,是徐梵澄先生去世12周年的日子。在他示寂之前的个把月里,已进入了昏迷状态。一日,我去看他,见病榻案头摆着《薄伽梵歌论》的清样稿,其红笔勾勒的痕迹仿佛是一个生命的句号,停留在全书的三分之一处。就在此前一些天,他还颇有兴致地与亲戚姜丽蓉大姐说,
孙波
关键词:徐梵澄学问去世
《小学菁华》序
2005年
在过去的60年或更长的一段时间里,中国知识分子通过语言的简化,以及消除方言土语的方式,为民族语言的标准化和减少并最终消灭文盲的理想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且语言自身又非常复杂和深奥,因此,即使过去取得了重大的成就,也只是漫长旅途的第一步。在《小学菁华》的这个序言里,我必须就学习语言的问题说几句话。近些年来,由于汉语知识的大量需求。
徐梵澄孙波
关键词:学习语言中国人口语法体系教学方法句法结构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