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丽
- 作品数:4 被引量:16H指数:1
- 供职机构:枣庄市立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血浆D-二聚体联合肺螺旋CT对肺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价值被引量:16
- 2010年
- 目的探讨血浆D-二聚体和肺螺旋CT联合检查在肺血栓栓塞症(PTE)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5月至2010年5月在我院确诊的67例PTE患者的临床资料设为研究组(A组),另选71例非肺栓塞患者为对照组(B组),两组的年龄和性别差异无显著性。所有患者均先行D-二聚体测定,随后即行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两组的D-二聚体测定值和CTPA表现进行分析,比较其敏感性、特异性和最后诊断。结果 A组D-二聚体(500μg/L58例,(500μg/L9例;阳性率(敏感性)和阴性率分别为(58/67)87%和(9/67)13%。71例非肺栓塞患者血浆D-二聚体阳性率与阴性率(即特异性)分别为61%和39%,两组阴性率(分别为13%和39%)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67例PTE患者CTPA检查呈阳性表现者59例,阳性率为88%。71例非肺栓塞组患者CTPA检查呈阳性结果者4例,67例呈阴性,阴性率(即特异性)9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7例PTE经D-二聚体和CTPA联合检查诊断者59例(88%)。结论 D-二聚体阳性或阴性不能诊断或排除肺栓塞,低特异性的D-二聚体和CTPA联合检查有助于提高PTE的诊断正确率,可作为PTE诊断的一线检测,是诊断肺栓塞的主要方法,对降低医疗成本也有一定作用。
- 章世贵孙启云孙丽李秀丽赵绍民
- 关键词:肺栓塞D-二聚体螺旋CT
- 白蛋白紫杉醇联合卡铂一线治疗晚期肺鳞癌的疗效分析
- 2024年
- 目的观察白蛋白紫杉醇和卡铂联用作为一线治疗方案对晚期肺鳞状细胞癌患者的临床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选取2020年12月—2022年12月于枣庄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接受治疗的86例晚期肺鳞状细胞癌(ⅢB/Ⅳ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表法分为NC组(给予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联合卡铂治疗方案,n=40)与GC组(给予吉西他滨联合卡铂的治疗方案,n=46)。比较2组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2组的客观缓解率和疾病控制率比较,NC组分别为40%(16/40)和72.5%(29/40)。GC组分别为26%(12/46)和65.2%(30/46)。2组近期疗效对比表明NC组较GC组客观缓解率提高1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无进展生存期分别为5.10个月和4.60个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出现骨髓抑制、恶心/呕吐、腹泻、周围神经毒性及肌痛/关节痛等症状,其中血小板减少发生率NC组较GC组低,周围神经毒性发生率NC组较G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白蛋白紫杉醇与卡铂联合应用作为治疗晚期肺鳞癌患者的首选方案,在安全和疗效上都得到了正面评价,由此带来的不良反应在可控范围之内,有必要扩充样本规模进行更深入的探讨和验证。
- 陈秀万国峰孙丽李鹏盛敏赵绍民
- 关键词:白蛋白结合型紫杉醇卡铂一线化疗
- 原发性肺隐球菌病94例临床分析
- 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上海市中山医院肺隐球菌病患者94例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实验室检查、诊断和治疗。结果94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男62例,女32例,年龄20—78岁,平均年龄46岁。临床症状不典型...
- 孙丽邵长周何礼贤白春学
- 痰培养局限性的原因分析与对策
- 2023年
- 痰培养是一项临床常规的诊疗技术,通过为微生物提供最适宜的营养物质和生长条件,使之生长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进而鉴定微生物的种类、致病性和进行药敏试验,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但按照痰培养的结果判断病原体类型并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进行治疗,很多情况下效果并不理想。本文就痰培养的局限性原因进行分析,并归纳相应的对策。
- 李鹏孙丽王超
- 关键词:微生物痰培养纤维支气管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