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姜玉琴

作品数:6 被引量:20H指数:3
供职机构: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6篇文学

主题

  • 4篇文学
  • 2篇主义
  • 1篇代文
  • 1篇德莱塞
  • 1篇新文学
  • 1篇中国古典
  • 1篇中国古典诗歌
  • 1篇中国新文学
  • 1篇诗歌
  • 1篇破灭
  • 1篇启蒙
  • 1篇启蒙思想
  • 1篇皈依
  • 1篇唯美
  • 1篇唯物
  • 1篇唯物史观
  • 1篇文学观
  • 1篇无产阶级
  • 1篇无产阶级革命...
  • 1篇误读

机构

  • 6篇华中师范大学

作者

  • 6篇姜玉琴
  • 1篇乔国强

传媒

  • 1篇中国文学研究
  • 1篇外国文学研究
  • 1篇华中师范大学...
  • 1篇东方论坛—青...
  • 1篇中国现代文学...
  • 1篇长江大学学报...

年份

  • 2篇2005
  • 4篇2004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城市:一个承载事业、绞杀灵魂的谬体——从德莱塞的《嘉丽妹妹》到尤凤伟的《泥鳅》被引量:10
2004年
围绕城市而产生的一系列悖论化现象曾吸引中外众多的作家去探讨和解谜 ,西奥多·德莱塞和尤凤伟就是其中的两位。德莱塞在其第一部长篇小说《嘉丽妹妹》中 ,借用主人公嘉丽的故事来讲述城市是如何将一位原本淳朴的农家女异化成看似风光无限 ,实则灵魂迷失的“空心人”的。尤凤伟则在长篇小说《泥鳅》中 ,讲述了一个另一类“城市梦”破灭的故事 ,即“政治”在城市中的特殊功能 ,揭示出了弥漫在城市上空的尔虞我诈的罪恶。本文拟就两部作品中所揭示的城市“功能”来探讨现代文明与人类生活的复杂关系。
姜玉琴
关键词:《泥鳅》破灭灵魂
“人”与误读的“人”——再论周作人的《人的文学》被引量:1
2004年
周作人在《人的文学》中所论述的“人” ,并不是西方文学传统中个人主义价值系统中的“人” ,而是以阶级消失、国家消亡为前提条件的“共产社会”中的“人”。这样的“人”除了具有个体意识以外 ,更要有合作、友好以及为“人类”的整体利益牺牲自我的激情。在以往的研究中 ,《人的文学》中所包含的“个体自由意识”已探讨得很充分了 ,而对于其另一核心 ,———“人类 (世界 )意识” ,即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思潮语境中的人道主义 ,给中国新文学的创建与发展所带来的影响、变异 ,迄今为止 。
姜玉琴
关键词:共产主义
皈依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被引量:2
2004年
革命文学的哲学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直线性发展为特征的唯物史观 ,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往复循环论是相抵牾、对抗的。一般说来 ,当人们遇到了与本传统的文化思想相悖逆的观念时 ,往往会本能地滋生出抗拒与排斥的情绪。然而 ,包括像鲁迅、郭沫若、茅盾等这样的一些在“五四”时期就取得重大成就 ,并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文学大家对唯物史观、革命文学等外来思想很快就坦然地接受 ,并融合进自己的创作中 ,其主要原因之一 ,就是在两者之间存在着进化论这一过渡的桥梁。可以说 ,自近代以来 ,进化论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和对新文学启蒙者的深刻影响 ,就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以及在该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革命文学在中国的兴起。
姜玉琴
关键词:唯物史观革命文学进化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法国启蒙思想与陈独秀的文学观被引量:3
2005年
在真正转向马克思主义之前,陈独秀对欧洲文化的接受主要表现在对法国启蒙主义的认可和承继上。法国启蒙主义思想不但在政治、思想领域为陈独秀提供了有利的武器,而且对他的文学观,即文学的发展、演变,文学和时代、历史以及文学的判断准则等方面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他的文学思想通过其主编的刊物《新青年》以及《文学革命论》等文章深刻影响了中国新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唯有弄清楚了陈独秀与法国启蒙思想的关系,才能理解新文学为何是在批判封建家族制度、个性张扬及其妇女解放等这样的一些主题中创建的。
乔国强姜玉琴
关键词:启蒙思想文学观马克思主义现代文学
唯美的艺术:中国古典诗歌的审美主流被引量:1
2005年
以诗歌为代表的中国古典文学的审美形态 ,一直被归类为以儒家思想为指导、偏于政治与伦理的实用型模本。事实上 ,我们通过对唐人编选的几个有代表性的唐诗选本考察 ,以及结合其后著名的诗论家严羽的真实美学思想来看 ,在中国古代诗歌最鼎盛的时期 ,即诗歌美学成熟了的唐、宋时代 ,古典诗歌的正宗代表是以王维为代表的讲究高妙意境、声韵美感的“神韵”一派。相比之下 ,以杜甫、白居易等为代表的儒家“写实”派诗风 ,倒有旁门左道之嫌。
姜玉琴
关键词:唯美古典诗歌
新文学发生期的理论分歧与选择——试论陈独秀、胡适对中国新文学的影响被引量:3
2004年
191 7年到 1 92 0年是中国新文学理论发难、探讨以及初步形成的重要时期。在这一时期内 ,以《新青年》为阵营 ,围绕着文学革新问题分成了以陈独秀、胡适为代表的两大文学改良派系。本文试图通过还原、分析这两大改良派系的分歧、对立 ,来说明陈独秀、胡适的文学主张分别代表了新文学发生期的两种不同建设思路和模式 ;进而说明中国新文学中的两大创作阵营——“为人生派”与“为艺术派”分别是陈独秀、胡适艺术思想的承担者、实践者。
姜玉琴
关键词:新文学分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