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静
- 作品数:13 被引量:39H指数:3
- 供职机构:河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江苏省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哲学宗教政治法律更多>>
- 现代性批判的核心问题式
- 2018年
- 关于现代性批判的话语向来纷繁复杂,涉及不同领域。于是这使得对现代性进行批判常常要穿越不同的话语情境,面对各种具体问题的剖析。因此,对现代性问题的基本问题域需要进行一个准确的概括。这种厘清不仅有助于从总体上把握现代性的本质特征,而不至于在纷杂而具体的理论争论中丧失判断,也能够帮助我们在面对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的关系时迅速地找到居于话语核心地位的问题式,即世界范围资本主义本身的现代性。在对它的批判性反思中,理性主体和历史主义是两个核心问题。它们共同构成了现代性认知的元叙事。而对现代性进行批判的建设性路径,在于改变现代性的反传统定位,对传统进行创造性地占有。
- 吴静单明娟
- 关键词:现代性批判
- 网络直播平台中主体的建构与消解被引量:3
- 2019年
- 网络直播平台的出现和发展,打破了传统时代交往的时间和空间限制,建立了新的交往空间,颠覆了传统时代的交往模式,塑造了新的主体形态,个体的多重身份合法化,主体实现了自我建构与解构。但在现实与虚拟交互的生活环境中,在物质欲望和消费主义盛行的氛围下,主体的真实身份感不断被模糊,主体的消费和表演行为不断被符号化。对新媒体技术下的主体与主体间的交往实践关系进行合理反思,保证社会化进程中主体多元有效的自我建构。
- 吴静俞梦
- 关键词:网络直播
- 德勒兹的先验经验主义:在批判中建构的可能性被引量:1
- 2016年
- 西方激进左派在建构上的无力广受诟病。但德勒兹以自己的"先验的经验主义"方法论为批判中心的建构找到了可能性。他和经典的经验主义者的区别在于,后者认为知识来自于感觉经验,而前者不仅仅关心纯粹的经验世界,还更关注感性经验本身的先验条件,即所谓"先验的感觉"。这一关注所体现的是他对经典经验主义的经验概念的批判,目的是为了解决经验如何被确定的问题。因为只有在这个基础上,德勒兹才能解决现代性批判的主体碎片化问题,进而真正关注他的核心问题:创新和自由。使解放成为可能的新的主体性也由此而生发。
- 吴静
- 关键词:先验主体性
- 从“弱势”到“多众”——德勒兹对哈特、内格里政治主体理论的影响被引量:3
- 2016年
- 哈特和内格里在他们的"抵抗三部曲"中创造了一个可以作为在全球范围内实现解放目标的政治主体:多众。这一概念针对后资本主义时代中劳动范式发生转变的现实,重构了无产阶级理论。然而,在对该理论的叙述中,哈特、内格里并未提及作为无产阶级对立面的资产阶级。这一奇特的理论态度与他们刻意忽略的理论来源——德勒兹的弱势理论——有着密切的关系。并且,也只有在这一基础上,"多众"理论本身内在的局限性也更加清晰地显露出来。
- 吴静
- 关键词:弱势资本政治主体性
-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角度透视共享发展理念被引量:19
- 2016年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享发展理念作为一种新的发展观核心,是历史规律认知深化的结果。它同根源于儒家文化的天道大同理想有一些本质的区别。理论工作者可以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史的角度出发,在以下三个维度上对这一概念的内涵进行准确的定位:个人组成共同体的前提和基础;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维度;实现终极发展目标的价值诉求。这样不仅有助于我们在脱离抽象的实践层面上来理解共享的意义,也有助于我们正确面对现代性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 吴静
- 关键词:共享发展共同体
- 阿尔都塞早期思想中的“断裂”:从黑格尔到马克思
- 2014年
- 纵观阿尔都塞的一生,思想中布满了"断裂":从一个虔诚的天主教徒逐渐转变为黑格尔主义者、马克思主义者以及晚年被很多人误认为的反马克思主义者。这当中,他对黑格尔与马克思关系的认定发生了重大的转变。通过对他早期论文集《黑格尔幽灵》中不同时期论文的文本分析,可以清楚地勾勒出阿尔都塞在重大哲学问题上的立场转移。而这正是他得以成长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的历程。厘清这一线索,更加有利于对其成熟时期的思想进行解读。
- 吴静
- 关键词:异化
- 从德勒兹哲学中的反辩证法精神看差异的创造性生产
- 2013年
- 德勒兹反辩证法的态度自始至终地贯彻了他的整个理论。这与他反对二元逻辑,肯定存在的单义性的基本立场直接相关。德勒兹以反对辩证法中的否定入手,论证了黑格尔辩证法的核心正在于不断地通过否定的运动使差异从属于同一性。他希望通过建立先验性的内在性平面的方法,创造出作为第一性的具有肯定性的差异。同时,这种对辩证法的反对是以反对线性历史观为前提的,然而它却与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在某些方面产生了呼应。这种思想对倡导肯定的创造性的后现代哲学影响深远。
- 吴静
- 关键词:中介同化
- 遭遇乌托邦——论德勒兹“差异”概念的困境及其可能出路
- 2015年
- 德勒兹的"自在差异"的概念颠倒了传统的异同关系,重新确定了一种差异的本体论。但是,这种理想化的差异概念在为德勒兹哲学提供形而上学基础的同时也透射出其在政治上的无力感。差异生产的问题,更多地与资本逻辑扩张所带来的文化的领土性的消弭有关。因为在新的世界性文化空间中,随着电子媒介的大范围使用和网络的延伸,地理区域的界限对文化的影响逐渐弱化,与此相关的文化的特性更多地变成了多元化的虚拟世界中的一种特例的展示。在这种情况下,差异虽然仍旧存在,但已经沦为了全球化文化产业所追逐的一个对象。差异的合法化同时也削弱甚至扼杀了它本身的革命意义。这种差异商品的世界化正是真实的历史情境中的总体化现象。因为差异本身是可以被不断制造和消费的。它是一种假性的区别。这是德勒兹没有面对的问题,事实上,也正是从莫尔的乌托邦建构到现代科幻小说所面对的难题。
- 吴静
- 关键词:资本乌托邦
- 先验的经验主义与资本主义批判理论——德勒兹的主体性哲学思想解读被引量:5
- 2017年
- 德勒兹的"主体性"概念试图从根基上矫正在主体性哲学中存在的二元对立以及对差异的压制。因此,德勒兹反对固定的"主体"和僵化的"客体",强调一种流动的主体性和偶然发生的事件,并从这一点出发提出反形而上学的方法论——先验的经验主义。德勒兹把经验主义的任务界定成为分析"事物的状态,以此从中析取出非现在性的概念";为了分析"事物的状态",他力图寻找到一个非人格化的、前个体性的场域,主体性正是由这个场域生发而来。这个主体性概念是德勒兹的积极建构主义思想和资本主义批判理论的核心。
- 吴静
- 关键词:先验经验主义场域反形而上学
- 德勒兹和鲍德里亚的拟像论差异被引量:4
- 2016年
- 德勒兹和鲍德里亚都肯定了拟像在现代世界中的绝对统治的地位。这两种主张在表面形态上都体现为反表征主义,但就其本质而言,却来源于他们各自对待真理的不同态度,来自于他们对尼采的不同理解。与德勒兹对表面世界的无保留的肯定相比,鲍德里亚更像古典悲剧中的一个主人公,不断地哀叹着真实的死亡。由此出发,他们最终对表面世界的态度也完全不同:德勒兹提出了建构主义的单义存在理论来对抗柏拉图主义,而鲍德里亚虽然以"超真实"来取代真实,却从未放弃过对真实的怀旧态度。这一理论态度上的差异同时导致了他们在"自由"与"解放"问题上的不同思考路径。
- 吴静
- 关键词: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