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业国
- 作品数:35 被引量:49H指数:4
- 供职机构:华南理工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广东省教育厅育苗工程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政治法律经济管理文学更多>>
- 宋代对田宅产权的维护与贱民制度的消亡
- 2021年
- 两宋时期,田宅产权交易频繁,官府在保护田宅产权买卖的交易过程中建立了完备的法律制度,维护所有权的法律也更加规范化、制度化。但是因为上位法的存在,徽宗、理宗时期“子民”的田宅产权也时常受到侵夺。田宅产权交易立法,尤其是“天圣五年诏书”,从法制的角度维护了佃农在契约租佃领域的地位,赋予了以佃农为主体的客户的迁移自由,促进了客户的地域流动,从而催生出社会对佃农、人力、女使等贱民阶层权利保护的观念,他们被纳入编户齐民,成为五等户籍制的有机组成,拥有基本的人身权利,宋代对田宅产权的维护最终带来南宋初年贱民制度的废止。
- 吴业国葛金芳
- 略不降屈:宋初县级行政独立性建构
- 2020年
- 县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地方行政体制的最基层。宋初地方行政体制面对唐中期以来“外重内轻”的局面,在五代规范州县关系、约束武人干政的基础上,实施“略不降屈”的策略,对地方县级行政组织及其职能,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和改组。为了进行县级行政独立性的建构,设县尉以收藩镇权,分司制衡以代替节度使的权力;以文官知县事,行官职差遣分授制度;定县等编制、配员额、明职责,集中统一县政,最终恢复县对城乡基层社会的控制。
- 吴业国
- 关键词:地方行政体制县尉专制主义城乡基层独立性
- 略不降屈:宋初县级行政独立性建构被引量:1
- 2020年
- 县是古代中国专制主义地方行政体制的最基层。宋初地方行政体制面对唐中期以来"外重内轻"的局面,在五代规范州县关系、约束武人干政的基础上,实施"略不降屈"的策略,对地方县级行政组织及其职能,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和改组。为了进行县级行政独立性的建构,设县尉以收藩镇权,分司制衡以代替节度使的权力;以文官知县事,行官职差遣分授制度;定县等编制、配员额、明职责,集中统一县政,最终恢复县对城乡基层社会的控制。作为地方基层行政机构的县,在五代宋初最终摆脱了唐中期以来军事节镇的控制,其独立性逐渐增强,牧民功能得以恢复,形成了"内重外轻"的格局,为赵宋王朝基层政权统治秩序的稳固提供了保障。
- 吴业国
- 关键词:五代宋初
- 宋代官办慈善事业述论被引量:9
- 2005年
- 在儒家"仁政"、佛教功德与福田思想、稳定社会的现实政治需要的综合作用下,宋代官办慈善机构设置健全并制度化,设有福田院、居养院、安济坊、养济院、慈幼局、漏泽园等,其救助范围广泛,涉及人的生养病死。尽管带有较多的"恩赐"性质,但宋代官办慈善机构的制度化,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仍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 吴业国
- 关键词:慈善机构现实政治仁政救助范围宋代功德
- 德才之间:国家治理视角下的科举制度被引量:1
- 2015年
- 国家的有效治理,离不开大批德才兼备人才的选拔。科举制作为中国古代人才考选制度的典型,秉持公平与效率,造就了大批符合儒家道德的人才,起到了"一道德"的作用,维护了历代王朝政治秩序。然而,科举制存在着科举考核与政治实践脱节的问题。其原因在于,儒家士大夫尚德治、礼治,轻治国之术的弊端。而公吏、幕僚等的存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这一内在缺陷。传统人才选拔的实践,为当前完善人才评价机制提供了有益经验。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理念下,人才的考选应该在加强行政伦理道德建设的同时,应该根据不同的环境与岗位,对"德"、"才"二者有所侧重。
- 吴业国吴克昌
- 关键词:科举制度
- 诬告行为的释因逻辑及其治理路径研究被引量:1
- 2018年
- 诬告行为是以匿名举报为主要形式,捏造虚假事实,意图让被诬告者遭受违纪处分甚至刑事追究的行为,与因情况了解不全面或认识偏差而导致的错告、检举失实行为有本质区别。诬告行为可能对被诬告者的生活和精神造成一定的损害,同时也浪费公共资源,扰乱党政机关正常工作秩序。诬告行为的产生是监督权利的异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党内政治生态的不平衡。研究发现,诬告者可能因外界刺激引发自身内心的不满,借助于尚不完善的制度体系,实施诬告这一恶化政治生态的行为。完善举报制度,正确行使监督权利,提倡实名举报是减少诬告行为的有效对策;建立澄清保护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是维护被诬告者的重要举措。
- 吴业国吴祖昱
- 关键词:诬告名誉权
- 南宋前期州县税赋安全考述——以《庆元条法事类》为中心被引量:1
- 2004年
- 税赋是政权得以存在与运转的物质基础。南宋前期因面临严重的财政困难,十分重视对州县这一层面的官吏管理和制度建设。这在《庆元条法事类》等史书中,集中体现为加强对税赋征收、保管、监督等方面的预防措施,确保了南宋前期税赋的安全。
- 吴业国
- 关键词:南宋前期
- 南宋前期财政研究(1127-1194)
- 面对北宋徽宗崇宁以来国势衰微的局面,为了在对金战争中稳定和巩固政权,以维持半壁江山的统治,南宋统治者在军事斗争的同时,加强了财政方面的建设。财政是经济管理的核心,是政治、军事行动的基础。论文即以南宋前期的财政为题,试图运...
- 吴业国
- 关键词:财政制度南宋前期
- 南宋“四十大邑”考论
- 2022年
- 南宋地方“四十大邑”,置于南宋高宗绍兴六年(1136),延宕至孝宗、光宗时期,制度化于宁宗嘉定八年(1215),成为南宋时期强干弱枝、加强地方财政控制,以维护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举措。迫于严峻的战争形势,南宋初年设置宣抚使兼领地方诸路财赋,分割中央户部的财政权力,逐渐形成地方财政分权和四将割据的局面,是高宗君臣动议并设置“四十大邑”的现实诱因。在江南闽浙等路甄选出“四十大邑”,以加强户部对地方的财政控制。变通“监司、州郡为本,县为末”这一理念和陈规,重视对县的行政独立性的建构,确立了县在地方行政中应有的地位。加强县的职能建构,使之很好地发挥控制东南地方的作用,甚而形成南宋后期“县强州弱”的局面。设置“四十大邑”这一整备中央和地方财政体系的努力,对推动南宋前期财政集权和澄清地方吏治具有积极的作用,使得县成为地方行政的中轴,这一努力也可以作为明清经济史学界“东南田赋之重”现象的重要历史溯源。
- 吴业国
- 关键词:南宋
- 南宋县级税赋征收体制检讨被引量:7
- 2008年
- 南宋县级官府经济职能突出。税赋的征收存在两种体制:即以揽户为媒介的民间税赋征收体制和由民户、乡都役人、县级令佐公吏等构成的官方税赋征收体制。后者涉及一套完备的税务制度和职事制度,其中,乡都役人的生存状态,为我们深入了解南宋税赋征收过程中的各种现象提供了很好的视角。而且,在这两种体制中存在着人事交叉现象。本文在制度层面上,对南宋税赋沉重的原因做出了解答。
- 吴业国王棣
- 关键词:南宋税赋征收体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