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晓琴
- 作品数:20 被引量:55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南省科技厅资助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氯化锂-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EphA5及ephrinA3的表达及意义被引量:1
- 2007年
-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发作后海马EphA5及ephrinA3基因的表达变化和轴突出芽的关系。方法建立氯化锂-匹罗卡品颞叶癫痫大鼠模型,利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致痫后12h、24h、7d、15d、30d、60d海马CA3区、CA1区EphA5及ephrinA3 mRNA的表达,快速Golgi染色观察CA1区的轴突出芽。结果致痫后,EphA5 mRNA在CA3区表达下调,ephrinA3 mRNA在CA1区表达下调,均在7d降至最低点,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此后逐渐回升,但15d时仍低于对照组(P<0.05),在30d和60d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快速Golgi染色显示,对照组大鼠CA1区轴突走行正常,匹罗卡品致大鼠SE后7dCA1区锥体细胞层出现显著增多的轴突染色。结论CA3区的EphA5和CA1区的ephrinA3的表达下调可能与CA1区的轴突出芽、突触重建有关。
- 刘卫平肖波李蜀渝卢晓琴
- 关键词:颞叶癫痫匹罗卡品轴突出芽
- 下肢多发性血管球瘤伴肌肉萎缩二例
- 2007年
- 例1 15岁男性,因渐起左下肢肌肉萎缩伴无力6年于2006年5月6日入院。患者于6年前无明显诱因渐起左下肢肌肉萎缩,久站或剧烈运动后感左下肢乏力,进行性加重并伴有左腘窝、左小腿内侧及左大腿内侧深部疼痛,天冷时明显。1999年行手术切除左小腿肿块,术后病检示“血管球瘤,并向肌肉深层浸润”。查体:左下肢肌肉萎缩明显,左大腿髌骨上15cm周径为37cm,较右侧减少5cm。左下肢肌力Ⅴ^-级。左臀大肌深处、大腿内侧、腘窝及小腿内侧各有一压痛点。
- 卢晓琴肖岚张付峰张忱杨晓苏肖波
- 关键词:下肢肌肉萎缩血管球瘤多发性大腿内侧小腿内侧下肢乏力
- Eph在颞叶癫痫大鼠齿状回苔藓纤维出芽机制中的作用
- 2008年
-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致痫大鼠Eph A5和ephrin A3在海马齿状回的表达变化与苔藓纤维出芽和突触重建的关系。方法:急性诱导癫痫持续状态及慢性颞叶癫痫形成后,采用Neo-Timm银染观察苔藓纤维出芽及突触重建,并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ephrin A3基因的动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Eph A5蛋白的动态变化。结果:在内嗅皮质区(EC)仅有Eph A5的表达,致痫后第7天,Eph A5的表达下调,降至最低点(P<0.01),此后逐渐回升,但第15天时仍低于对照组(P<0.05),第30天时回归至对照组水平(P>0.05)。在齿状回(DG),Eph A5及ephrin A3在致痫后第7天明显较对照组降低(P<0.01),此后逐渐回升,但第15天时仍低于对照组,在第30天和第60天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内嗅皮质区EphA5和齿状回Eph A5及ephrin A3的表达下调可能是癫痫持续状态(SE)后苔藓纤维出芽至齿状回内分子层的分子学机制之一。
- 刘卫平肖波李蜀渝卢晓琴
- 关键词:EPHEPHRIN苔藓纤维出芽突触重建
- 弥散张量成像在继发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评价弥散张量成像(DTI)对于常规MRI未发现病灶的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的病灶检出能力。方法使用Siemens 3.0T磁共振成像系统对30例成年继发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进行扫描,得到弥散加权成像,采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对癫痫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癫痫组右侧梭状回和楔前叶、右侧额内侧回和钩回、左侧扣带回、左侧颞下回、左侧小脑扁桃体和左侧中央前回的脑区FA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癫痫组右侧海马旁回、右侧颞下回、右侧胼胝体、右侧额内侧回、右侧额下回、扣带回、右侧前扣带回、右侧舌回、右侧梭状回和枕中回,左侧颞中回、左侧钩回和左侧中央前回的脑区ADC值较正常对照组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左侧直回的脑区ADC值较正常对照组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DTI检查可发现常规MRI检查为阴性的部分性继发全面性发作癫痫患者存在的广泛脑白质微结构异常。
- 宁红辉肖波刘楚娟黎思茹王美萍易芳卢晓琴胡崇宇解媛媛
- 关键词:癫痫弥散张量
-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41例患者的临床与CT、MRI分析被引量:7
- 2004年
- 目的 研究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及影像学特点。方法 分析 4 1例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患者的临床及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 (CT)、磁共振成像 (MRI)资料。结果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的临床特点为脑膜刺激征和颅内高压 ,影像学表现为脑积水、脑室扩大、脑膜强化、血管周围间隙扩张等。结论 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复杂 ,误诊率高 ,影像学检查有助于帮助早期诊断 ,确诊仍依靠病原学检查。
- 田发发卢晓琴毕方方肖波邓利猛
- 关键词: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电子计算机体层扫描磁共振成像
- 表达人类小分子热休克蛋白22转基因小鼠模型的建立
- 2013年
- 【摘要】目的构建表达人类小分子热休克蛋白22(HSP22)的转基因小鼠模型。方法构建携带人类HSP22基因的pCAGGS-HA-…HSP22转基因表达载体,用SalI、HindIll和BsaXI3个核酸内切酶对pCAGGS-HA一”HSP22进行酶切得到线性化目的片段,通过微纤维注射技术进行受精卵原核注射,通过PCR结合测序技术对仔鼠进行鉴定,应用WesternBlot技术进行外源性HSP22蛋白表达的分析。结果获得4只携带人类HSP22基因的转基因首建鼠,分别为Tg646、Tg648、Tg649和Tg661系首建鼠,Tg661系首建鼠不表达人类HSP22蛋白,Tg646、Tg648、Tg649系首建鼠表达人类HPP22蛋白,可用于下一步研究。结论获得了表达人类HSP22蛋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为开展HSP22基因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 张付峰卢晓琴周亚芳沈璐江泓严新翔唐北沙
- 关键词:热休克蛋白质类小分子小鼠转基因
- mGluR7在氯化锂-匹罗卡品反复致癎大鼠海马的表达及作用被引量:2
- 2006年
- 目的:通过氯化锂-匹罗卡品反复致癎大鼠模型,探讨代谢型谷氨酸受体7(mGluR7)在癫癎发作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模型组,用氯化锂-匹罗卡品制作癫癎模型,将模型组中致癎成功鼠分为反复刺激组和静止期组,致癎不成功作为不成功组。制作冰冻切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4组大鼠海马CA1、CA3区及齿状回mGluR7光密度值。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静止期组大鼠海马各区表达均减弱,以齿状回差别最明显,反复刺激组各区表达均明显增强,不成功组无明显改变。结论:mGluR7表达上调提示癫癎多次发作可能增强了其对谷氨酸释放的负反馈调节和摄取作用; mGluR7在静止期表达下调提示其可能有助于慢性期癫癎环路的形成。
- 卢晓琴田发发肖波毕方方
- 关键词:匹罗卡品癫痫免疫组化
- S-118原发性低颅压综合征72例临床、影像学和脑脊液分析
- 卢晓琴肖波杨杰杨期东李小刚张付峰
- 成人型Alexander病一例的临床、磁共振成像及病理研究
- 2008年
- Alexander病又称为纤维蛋白样白质营养不良性脑病,是一种罕见的非家族性致死性白质脑病,可能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多数为散发病例。根据发病年龄及临床表现的不同分为3型:(1)婴幼儿型:2岁以内起病,男性多见。表现为进行性中枢神经退变,智力发育迟缓,运动功能发育不良,肢体无力及癫痫发作。(2)少年型:7~14岁起病,男女均可发病。临床特征为进行性延髓麻痹,癫痫及智力退行性改变等。(3)成人型:20—70岁发病,临床表现大致同少年型。
- 卢晓琴张付峰徐锡萍杨晓苏田发发张宁梁静慧肖波
- 关键词:磁共振成像进行性延髓麻痹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智力发育迟缓病理
- 淋巴血浆置换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8例临床疗效分析
- 目的:观察淋巴血浆置换术(Lymphocytoplasmapheresis,LPE)治疗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e Syndrome, GBS)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了2003年3月至2006年4月5...
- 卢晓琴杨欢曾淑贤肖波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