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慧强
- 作品数:3 被引量:44H指数:2
- 供职机构: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规范管理新生儿黄疸可改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结局被引量:39
- 2016年
- 目的探讨规范管理胆红素水平是否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临床结局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研究对象为2013年1月1日至2013年12月31日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产科出生的健康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胎龄≥35周)。按照是否规律监测胆红素,分别作为观察组(1 071例)和非观察组(2 437例)。记录2组的一般资料和入院时经皮胆红素值等指标,比较2组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因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率、入院时胆红素值、住院时间等指标。采用χ2检验或独立样本t检验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观察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和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率均明显低于非观察组[分别为4.7%(50/1 071)与7.1%(172/2 437)和1.3%(14/1 071)与3.3%(81/2 437),P值均〈0.05];2组入院胆红素水平和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222例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中,胎龄〈37周者26例(11.7%);胎龄37~38周者33例(14.9%),≥38周者163例(73.4%)。2组患儿的胎龄、出生体重、性别比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本研究1月随访率为41.5%(49/118);2、4、7、10月(改进随访说明后)的总体随访率为83.1%(345/415),高于1月(χ^2=82.505,P〈0.01)。(4)222例患儿的黄疸病因前3位分别为早发母乳性黄疸(72例,32.4%)、围产因素(60例,27.0%)和病因未明确(50例,22.5%)。其中,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50例)前3位病因分别为病因未明确(24例,48.0%)、早发母乳性黄疸(14例,28.0%)和溶血(9例,18.0%),非观察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172例)的前3位病因则为分别早发母乳性黄疸(58例,33.7%)、围产因素(57例,33.1%)和病因未明确(26例,15.1%)。结论规范管理新生儿胆红素水平,可以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
- 王晴晴邢燕朴梅花刘慧强刘云峰刘慧
- 关键词:胆红素
- 印记基因CDKN1C在胎盘中的表达及其与适于和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的关系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 探讨胎盘组织中印记基因CDKN1C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适于胎龄儿(appropriate for gestational age,AGA)和小于胎龄儿(small for gestational age,SGA)出生体重的关系。方法 收集201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分娩的足月SGA共29例,按照1︰1的比例选择出生胎龄相差不超过1周的AGA为对照组。胎盘娩出后迅速留取胎盘组织,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和Western印迹技术测定胎盘组织CDKN1C的mRNA和蛋白表达量。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χ2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SGA组胎盘组织中CDKN1C mRNA表达水平显著高于AGA组(0.133±0.059与0.100±0.046,t=2.401,P=0.020);蛋白表达量也明显高于AG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280±0.043与0.190±0.041,t=8.410,P=0.000)。2组胎盘组织CDKN1C mRNA表达量均与出生体重负相关(SGA组r=-0.587,P=0.001;AGA组r=-0.569,P=0.001),SGA组的相关性(r2=0.344)稍强于AGA组(r2=0.324)。2组胎盘组织CDKN1C蛋白表达量亦与出生体重呈负相关(SGA组r=-0.579,P=0.001;AGA组r=-0.497,P=0.006),SGA组的相关性(r2=0.335)稍强于AGA组(r2=0.247)。胎盘组织CDKN1C mRNA表达量与性别相关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男婴的相关性(r2=0.293)略强于女婴(r2=0.185);胎盘组织CDKN1C蛋白表达量与性别相关的出生体重呈负相关,与男婴的相关性(r2=0.730)强于女婴(r2=0.601)。胎盘组织CDKN1C mRNA表达量与胎盘重量相关性无统计学意义(SGA组r=0.119,P=0.540;AGA组r=-0.069,P=0.722),CDKN1C蛋白表达量与胎盘重量间相关性亦无统计学意义(SGA组r=0.126,P=0.515;AGA组r=-0.247,P=0.196)。结论 印记基因CDKN1C在胎盘组织的表达量可能与足月SGA出生体重有关,尤其是男婴。
- 刘慧强邢燕崔蕴璞石丹丹孙艳王新利
- 关键词:基因组印迹胎盘出生体重婴儿
- 婴儿原发性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并发结核性指骨炎1例
- 2012年
- 患儿,男,5个月,因发热、咳嗽1月余入院。患儿于1月余前出现咳嗽,伴发热,体温最高39°C,就诊于多家医院,先后给予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头孢曲松钠、头孢呋辛钠、美罗培南、万古霉素、阿奇霉素等抗生素静脉滴注治疗及输注丙种球蛋白(IVIG),病情无好转。发病以来精神、食欲差,大便呈稀糊状,小便正常。否认结核病接触史。既往多次患鹅口疮。足月顺产,生后常规接种卡介苗,3个月后出现卡疤。否认遗传病家族史。
- 魏红玲鲁珊刘慧强
- 关键词:严重联合免疫缺陷病结核性原发性骨炎并发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