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修延
- 作品数:89 被引量:577H指数:16
- 供职机构:江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哲学宗教更多>>
- 从二分心智人到自作主宰者——关于叙事作品中的人物内心声音被引量:4
- 2018年
- 朱利安·杰恩斯的二分心智理论,带来的一个启发是人类的主体意识建构至今仍未完成,这一认识应当引起所有研究"人学"者的高度重视。审慎地运用这一理论,重新审视叙事作品中那些有内心声音在耳边响起的人物,有助于更为深入地认识人类自身的心智状况。作为意识形态的文学对意识本身的书写不容忽视,更何况这种书写往往能达到其他书写所无法企及的深度。现在机器人的意识已经成为人们热烈讨论的话题,人类自己的心智问题至少应获得同样的关心,在担心人工智能是否会摆脱人类控制的今天,也许需要首先思考人类本身的意识是否完全受自己主宰。
- 傅修延
- 关键词:叙事
- 人类是“叙事人”吗?--何谓叙事、叙事何为与叙事学向何处去被引量:14
- 2023年
- 叙事热兴起的根源,在于今人对叙事的本质与功能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一些人甚至建议把人类的物种学名由“智人”改为“叙事人”。叙事的主体为有伦理立场的人,叙事因此必然体现或促成某种价值观,而叙事带来的价值认同又能凝聚起分散的个人力量,形成影响社会发展的“不可思议之力”。“叙事帝国主义”一词显示叙事非少数人文学科所能专美,许多学科和行业都把讲故事当作一项至关重要的本领,时下最精彩的叙事可能还不在文学领域。柏拉图从一开始就提醒我们:叙事负有传承文明的使命,不能“逢迎人性中低劣的部分”,今天的叙事学仍应保持这种对流行叙事的警惕。叙事学家不能脱离书斋之外生动活泼的大众叙事实践,要学会透过纷纭复杂的日常话语去把握社会脉动。叙事学在当今须博采众长方能有更好的发展。
- 傅修延
- 关键词:叙事叙事学价值观
- 思考与困惑:小议文学批评方法论的体系被引量:1
- 1985年
- 在世界科技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我国文学批评近年来出现了蓬勃繁荣的新局面,其中方法论上的革故鼎新尤为令人瞩目。但是对于是否应当在文学批评中引进新方法,依然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意见,作为这场争论的参加者,我对这个问题作过一些思考,同时也有一些困惑。我是主张引进新方法的.我认为导致这场争论的最根本的东西。
- 傅修延
- 关键词:文学批评方法心理批评文学现象文学观念
- 试论隐含的叙述被引量:7
- 1992年
- 叙述之外有叙述,这是人们早已发现的一种文学现象。话外有意、弦外有音等等,是人们对这种现象的感性描述。敏锐的读者不仅读出文本中字面上的意义,还能察觉作者在字里行间隐含着的另一种意义。有时作者明里叙述的是一番话,暗里叙述的又是另一番话,这样就形成了外显的与隐含的两种叙述。本文着重讨论后者。迄今为止,人们对隐含的叙述的内涵只是偶有涉及,要想达到对它的全面认识,必须从叙述理论入手,将其作为一个独立的范畴来研究。一、“声音”与媒介叙述中有各种各样的“声音”存在,处于不同叙述层次,受不同观察角度影响的叙述者,发出的“声音”是不同的。这些“声音”
- 傅修延
- 关键词:叙述者盖茨比文学现象叙述艺术
- 元叙事与太阳神话被引量:11
- 2010年
- 元叙事可定义为关于太阳运行的最初叙事,在此基础上产生了太阳神话。本文通过研究元叙事与太阳神话的关系及分析太阳神话中元叙事的印痕,探讨叙事的初始形态与形成原因,以期增进对叙事起源和演进规律的理解。元叙事对人类认知发育影响深远:太阳在先民视觉上的从东到西以及在夜间想象中的从西到东,为叙事提供了深层结构与基本冲突,这种周而复始运动所导致的循环论,启发了"以圆为贵"的叙事思维。构建中的中国叙事学应有独属于自己的思路和体系,元叙事无疑应在其中占据重要位置。
- 傅修延
- 关键词:元叙事太阳神话
- 物感与“万物自生听”被引量:25
- 2020年
- “物感”指万物之间的感应。感应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常以不限于耳根的“听”来指代,较之于其他感知,“听”可以让万物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彼此沟通。人也是万物之一,“人物”一词突出了人的物性,表明我们的古人早就注意到人与物之间的对立统一。物虽然为人所用,但也有衬人、代人、名人、助人乃至强人的功能。古代文论中的物感,指的是人作为万物之一与他物之间的沟通。“听无”为超脱耳根直诉心灵的体验,“大音希声”“渊默而雷声”等均为以静默来震荡人的内心耳鼓。“无听”包括无人之听与无闻之听:前者在古代诗文中常被用来暗示万物的自在自足与自生自灭,不是自然需要人类而是人类需要自然;后者虽为对声音的忽略,但被忽略的声音仍会若有若无地存留在意识中,为需要被关注的声音充当背景。与感应相关的万物互联已成为时下流行话题,自然科学如今尚未强大到能够解释万物之间的一切感应,与感应问题关系紧密的人文学科应当为这一领域的研究奉献出自己的认知与思考。
- 傅修延
- 瓷的叙事与文化分析被引量:8
- 2011年
- 本文从叙事与文化角度,研究瓷与"稻"、"易"、"玉"、"艺"以及"china"之间的复杂关系。陶瓷业孕育于稻作文化之中,制作陶瓷像驯化植物一样需要细心与耐心,陶瓷业在性格温和的农耕民族手中达到高峰似乎是一种必然。阴阳五行以及易学关注的垂直与圆周运动,与陶瓷加工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陶瓷中的圆器则是转换与和合的象征。瓷与玉之间存在着某种模仿乃至替代关系,然而"如玉"并非瓷的终极目标,瓷真正模仿的还是兼具生命内蕴与玉之品质的人体,这也是青花瓷之所以成为中国瓷主流品种的根本原因。中国艺术的主要门类无一不可以在瓷上表现,但瓷与艺之间又不仅仅是载体与载物的关系,八大山人就从景德镇瓷绘那里吸取过重要营养,瓷的"载艺"功能更为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诗意。瓷在历史上曾为中国之代名,"china"一词在英语中含义暧昧,应按"名从主人"原则用"Zhongguo"作为中国的英语名。不过,就"在‘china’上表现‘China’"而言,我们仍有许多地方要向西方瓷业学习。
- 傅修延
- 释“听”——关于“我听故我在”与“我被听故我在”被引量:22
- 2015年
- "听"是唯一与人的生命相始终的感觉,汉语中的"听"有时候也指涉听觉之外的其他感知。声音的发生与生命繁衍有密切联系,国人在涉及两性关系时常用声音譬喻。声音的转瞬即逝要求接受者集中注意力,人类听觉的相对"迟钝"反而有利于增强思维的专注和想象的活跃。听觉往往比视觉更能触动情感,人类沟通之所以会从视觉符号(手势)向听觉符号(语言)演化,原因在于后者更有利于较大范围内的全天候沟通。说话者的声音被别人和自己同时听见,这种"不求助于任何外在性"的内部传导使得能指与所指完全不隔,声音因此成为一种最为"接近"自我意识的透明存在。声音传递的"点对面"格局,赋予"被听"之人某种特殊地位,听觉沟通对人类社会架构的"塑形"作用体现于此。母系社会转型为父系社会之后,以往处于"被听"位置的女性开始转向"被看",这是她们顺应男权社会的一种生存策略。
- 傅修延
- 关键词:声音叙事
- 论西方叙事传统被引量:5
- 2020年
- 古希腊罗马叙事之所以能产生巨大深远的影响,除了位居时间长河上游的独特优势外,还在于它为未来故事讲述奠定了方法论基础,后人使用的叙事手段大多源出于这一时期。西罗马帝国覆亡之前,故事讲述人有机会在长达15个世纪的时间内探索叙事的多种可能性,其叙事贡献不止表现为留下一大批传世之作,更重要的是生产了一套"构成其他文本的可能性和规则"。梳理西方叙事传统的形式渊源,须从虚构化倾向、流浪汉叙事、向内转倾向以及讽刺与反讽等重要因素入手。后古典时期的叙事进程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在前人的话语范围内另辟蹊径,此为差异化发展;二是跳出前人窠臼别开生面,此为突破式创新;三是将前人辟出的小径踩踏成大道,此为推进式继承。叙事形式与经济活动存在密切关联,西方人历史上属于海洋与游牧民族,为了生存和发展,他们需要在草原、大海与港湾之间穿行,其讲述的故事因而更多涉及旅途奔波、远方异域以及萍水相逢的陌生人,这导致流浪汉叙事成为西方叙事传统的显性特征。
- 傅修延
- 关键词:叙事差异化发展
- 试论文学叙述中人物的生成
- 1991年
- 我国古典小说中常附有“读法”之类的导读材料,以方便读者消化文本。但是,古今中外还没有任何东西帮助读者“读出”人物,读者仿佛生来就有一种本领,能从一大堆白纸黑字中“读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甚至文盲也能为说书人叙述的人物所倾倒。人物何以在叙述中生成?这个问题象苹果何以会落地一样简单而富于深意。
- 傅修延
- 关键词:人格特征文学叙述性格三国演义叙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