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倪玉雪

作品数:8 被引量:79H指数:4
供职机构:河北农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农业科学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8篇土壤
  • 5篇硝态氮
  • 3篇土壤硝态氮
  • 2篇氮累积
  • 2篇冬小麦
  • 2篇养分
  • 2篇土壤N
  • 2篇土壤硝态氮累...
  • 2篇农田
  • 2篇硝态氮累积
  • 2篇小麦
  • 2篇淋洗
  • 2篇径流
  • 2篇径流损失
  • 2篇O
  • 2篇N
  • 1篇氮库
  • 1篇氮量
  • 1篇氮素
  • 1篇氮素循环

机构

  • 8篇河北农业大学
  • 3篇中国农业大学
  • 1篇重庆工商职业...
  • 1篇河北经贸大学

作者

  • 8篇倪玉雪
  • 6篇张丽娟
  • 4篇尹兴
  • 3篇巨晓棠
  • 2篇吉艳芝
  • 1篇任翠莲
  • 1篇马银丽
  • 1篇高宁大
  • 1篇孙卓玲
  • 1篇刘新宇
  • 1篇韩鹏辉
  • 1篇汪新颖
  • 1篇周晓丽
  • 1篇钟茜

传媒

  • 1篇水土保持学报
  • 1篇中国农业科学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福建农业学报
  • 1篇生态环境学报
  • 1篇农业资源与环...

年份

  • 1篇2022
  • 1篇2015
  • 6篇2013
8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不同栽培管理模式对冬小麦产量、养分利用及土壤硝态氮的影响被引量:4
2013年
针对目前冬小麦种植中多种管理模式并存的情况,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栽培管理模式下冬小麦的产量构成、作物养分和收获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情况,以期对不同栽培模式进行综合比较。结果表明:与农民传统管理模式(模式A)下6.4 t/hm2的产量水平相比,养分投入优化模式(模式B)、高产模式(模式C)、高产养分再优化模式(模式D)均能够大幅度提高冬小麦产量,产量分别达到了7.3、7.7、7.5 t/hm2。养分利用效率结果与产量结果类似,B、C、D模式均高于农民传统的管理模式,其中D模式的籽粒生产效率较C模式有显著提高,氮、磷、钾的生产效率分别达到了29、160、16 kg/kg,表明目前的高产栽培模式仍有较大的养分利用效率提升空间。在冬小麦收获后,农户习惯模式A和模式C的土壤残留硝态氮积累量较高,而模式B、D的积累较少。综合比较发现,兼顾高产与环境友好的模式D的冬小麦保持了较高的产量水平而且养分利用效率高,同时收获后土壤中残留硝态氮的累积量较低,实现了冬小麦高产与环境的协调。
钟茜韩鹏辉高宁大倪玉雪张丽娟
关键词:冬小麦养分利用土壤硝态氮
外加可溶性碳源对华北典型农田土壤N_2O、CO_2排放的影响被引量:10
2013年
以华北平原典型农田土壤为对象,运用静态培养系统研究方法,设置室内培养试验,研究添加不同浓度葡萄糖对土壤N2O、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碳氮配施的外源添加方式明显促进N2O和CO2排放,其排放通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只添加氮源的处理。在配施碳源葡萄糖浓度为0.5g/kg时N2O排放通量最高(NH4+组2 500μg/(kg·d),单位以N计,下同,NO-3组1 500μg/(kg·d)),4.0g/kg时N2O排放通量最低(NH4+组500μg/(kg·d),NO-3组800μg/(kg·d));葡萄糖浓度为2.0g/kg时CO2排放通量最高(NH4+组500mg/(kg·d)),0.5g/kg时CO2排放通量最低(NH4+组100mg/(kg·d))。从培养开始到结束,只添加氮源的土壤NH4+含量变化不明显,NO-3含量增至29.21mg/kg(NH4+组)和62.25mg/kg(NO-3组);而配施葡萄糖的土壤NH4+含量降为不足1mg/kg(NH4+组),NO-3含量明显减少。N2O累积排放通量与葡萄糖浓度呈负相关(NH4+组),CO2累积排放通量与葡萄糖浓度呈正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外加可溶性碳源明显减少土壤中NH4+和NO-3含量,并且促进土壤N2O、CO2排放,其排放通量大小与C/N比有关。
倪玉雪孙卓玲尹兴马银丽巨晓棠张丽娟
关键词:氧化亚氮
河北省葡萄主产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被引量:36
2013年
【目的】研究河北省葡萄主产区土壤养分丰缺状况,为科学、合理制定河北葡萄主产区的施肥策略奠定基础。【方法】在河北葡萄主产区昌黎、怀来、宣化、涿鹿共选择典型果园99个,采集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土壤样品进行养分丰缺状况分析。【结果】葡萄园有机质含量普遍较低,0—20 cm、20—40 cm、40—60 cm土层有机质含量处于缺乏状况的比例分别为:52%、76%和90%;葡萄园氮、磷、钾大量元素变异系数很大,表层土壤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13.1%、143.5%和68%;葡萄园铁、铜含量丰富,表层含量达到适量以上的比例分别为94%和99%,锌、锰含量处于低水平,表层含量处于缺乏状况的比例分别为56%和100%。【结论】不同葡萄园生产应因地制宜,建议增施有机肥及含锌、锰元素的肥料,合理施用氮肥,减少喷施含铜杀菌剂。
尹兴吉艳芝倪玉雪王探魁张丽娟
关键词:葡萄园土壤养分肥力状况
中国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淋洗与径流损失及N2O排放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与环境效应是构成全球氮素循环的重要组分,了解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淋洗、径流损失及氧化亚氮的排放,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为提高氮素管理水平和降低大气及水体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收集1980-201...
倪玉雪
关键词:氮素循环硝态氮累积硝态氮淋洗径流损失
硝化抑制剂对设施菜田土壤N_(2)O和CO_(2)排放及蔬菜产量品质的影响被引量:1
2022年
【目的】研究肥料中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和2-氯-6(三氯甲基)吡啶(NP)对小白菜产量、品质及土壤N_(2)O、CO_(2)排放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方法】以廊坊市永清县大辛阁乡北岔口村蔬菜棚小白菜土壤为试材,采用日光温室静态培养的方法开展小白菜盆栽试验,共设定6个处理:不施肥(CK)、大量元素水溶肥(R1)、大量元素水溶肥+硝化抑制剂DCD[R1(DCD)]、大量元素水溶肥+硝化抑制剂NP[R1(NP)]、液态沼渣氮肥(L)、液态沼渣氮肥+硝化抑制剂DCD[L(DCD)]。每次施肥后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采集并检测土壤N_(2)O、CO_(2)排放情况;收获期采用流动分析仪检测0~30 cm土层硝态氮含量,同时对蔬菜产量及品质进行测定。【结果】施肥处理的N_(2)O排放均较CK有明显升高趋势,且DCD和NP可以显著降低N_(2)O的排放;基肥和追肥后,R1(DCD)和R1(NP)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与R1处理相比分别减少了45.70%、62.46%和71.54%、66.81%,L(DCD)处理土壤N_(2)O累积排放量与L处理相比减少了45.81%和37.13%;施加DCD和NP对CO_(2)的排放无显著影响。施肥显著增加了土壤剖面0~30 cm硝态氮含量,且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增大;DCD和NP可以降低土壤硝态氮含量,R1、R1(DCD)、R1(NP)及L(DCD)处理与L处理相比土壤硝态氮含量有降低趋势;DCD和NP可提高小白菜产量和品质,但差异并不显著,其中与R1处理相比,R1(DCD)和R1(NP)处理小白菜的硝酸盐含量降低了11.10%和3.41%,L(DCD)较L处理小白菜的硝酸盐含量降低了7.69%。【结论】硝化抑制剂可以一定程度上提高小白菜的产量和品质,并降低N_(2)O的排放,对减缓温室效应有较大的益处。
倪玉雪倪玉雪周晓丽周晓丽张丽娟张丽娟
关键词:硝化抑制剂硝态氮
华北平原冬小麦季化肥氮去向及土壤氮库盈亏定量化探索被引量:15
2013年
为提高华北平原冬小麦种植体系的氮肥利用率、减少氮肥对环境的污染,本研究对前人的试验数据进行整理核算,分析肥料氮、作物氮和土壤氮三者之间的关系,探索冬小麦季化肥氮的去向及土壤氮库的盈亏情况。结果表明:华北平原冬小麦当季化肥氮的吸收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升高,对土壤氮素的吸收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在秸秆50%还田和100%还田两种情况下,土壤氮库盈亏量与施氮量之间均呈线性极显著正相关,且土壤氮库达到平衡时的施氮量分别是N 192和166kg·hm-2;冬小麦对氮肥的吸收利用率推荐施氮远高于传统施氮,过量施氮不仅不会提高作物产量,还会降低氮肥利用率,增加土壤残留和损失;3种秸秆处理方式下的冬小麦氮肥各去向绝对量与施氮量(N 75-375 kg·hm-2)之间均呈显著线性相关关系,秸秆不还田条件下的地上部吸收率、秸秆吸收率和秸秆50%还田下的地上部吸收率及秸秆100%还田下的0-100 cm土壤残留率均与施氮量(N 75-375 kg·hm-2)之间呈显著相关关系。
倪玉雪尹兴刘新宇巨晓棠张丽娟
关键词:华北平原冬小麦化肥土壤氮库施氮量
中国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淋洗与径流损失及N<sub>2</sub>O排放
农田生态系统中的氮素循环与环境效应是构成全球氮素循环的重要组分,了解农田土壤硝态氮累积、淋洗、径流损失及氧化亚氮的排放,分析其影响因素,可为提高氮素管理水平和降低大气及水体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通过收集1980-201...
倪玉雪
关键词:硝态氮淋洗径流
填闲作物消减蔬菜生产棚室土壤硝态氮潜力研究被引量:3
2015年
为了明确填闲作物对棚室蔬菜土壤NO3^--N的消减潜力,揭示不同填闲作物消减土壤剖面累积NO3^--N的特征,并为探索阻控棚室蔬菜土壤氮素淋溶损失机制及预防地下水污染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以华北平原传统的棚室蔬菜轮作体系作为研究对象,在蔬菜休闲期采用种植深根型填闲作物甜玉米、甜玉米+牛膝间作和白菊花的田间原位修复技术。结果表明:甜玉米和甜玉米+牛膝处理的总含氮量和吸氮量较高,分别为20.11、19.62 t·hm^-2和240.34、287.56 kg·hm^-2,显著高于白菊花的5.81 t·hm^-2和57.13kg·hm^-2;根长密度和根干重均随土壤剖面深度的加深而降低,其中白菊花处理的根长密度与根干重在0~30 cm土层显著高于其他处理,30 cm土层以下的根干重在各处理间无差异,根长密度在数值上表现为间作甜玉米〉甜玉米〉白菊花〉间作牛膝;甜玉米对土壤剖面0~200 cm土层的消减量高达907.87 kg·hm^-2,显著高于白菊花的891.16 kg·hm^-2和甜玉米+牛膝间作的879.93 kg·hm^-2。因此,在蔬菜作物轮作的间歇期,种植填闲作物能有效地降低硝态氮在土壤中的累积,控制土壤剖面硝态氮向下淋溶。
尹兴汪新颖张丽娟倪玉雪任翠莲巨晓棠吉艳芝
关键词:棚室蔬菜填闲作物
共1页<1>
聚类工具0